不妨设个典故
重要的事往往难以启齿,言语会缩减其重要性,甚至产生歧义。真诚无需太多词汇,语言的每一折叠处,一定藏有虚伪。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此情隔山海,山海亦可平。见字如面,说不出口的话,情到最深处的热爱,都在羞怯的纸条上,不妨设个信息简约、细节省略的典故,不动声色,寓拙以巧,既可避免直白,拒绝与接受之间,留有各自的余地,其中的隐喻,回绝了因尴尬而陷入失语。典故是被情绪逼出来的语言,含蓄否认后,仍可谈笑自若,权当无事,重新回到阳光灿烂地带。嘴与耳之间,隔着一张窗户纸,不捅破,照旧余温缕缕。意境难言,胸襟而已,隐喻是象征的基础,象征比隐喻更为抽象。认知周遭世界,探索未知领域,须求助于已识概念,此即典故的本质。将熟知与陌生并置,借助已知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至未知领域,方可获取新的知识与理解。
集先贤之成说,申未竟之绪余,文学的本质是生命意志的自由表达,典故是其中具有社会关联的暗语,是人类传播的要素,其原型即原始意象。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此进行解码分析,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若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人不可复制,事不会重演,然面对人事的心情,古今无异。典故的特指形式大致相同,皆内心世界的外部呈现,打动人心者,是其背后相似的故事,以及彼此具有的共同命运。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看到什么,才能拥抱什么,未来人生便会靠近什么,自我觉察,看到的正是想要看到的。兰之芳,菊之秀,梅之洁,松竹之操,不过托物寄兴,以资自修。好学沉思,心知其意,彼此心领神会的典故,便是一句竹林唱酬的暗语,是一场预谋的隐晦表演,一次难得的文艺邂逅。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
微文刺讥,贬损当世,有些个不便指明,设典喻世。长安有山河之固,适应付变乱;洛阳有中土之美,可德化天下。故都风景繁华地,任踏一砖,疑为秦,偶拾一瓦,疑为汉。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故园何在,亲友无相问。明月照人,怀古情多,难免生出许多的感慨来。其中典中套典,话外有话,表面诗趣情调,深层高艰哲理,如此便有了同样文字,不同分解,同样图样,不同诠释。
慈和心地,放言论事,义勇气概,坦真论人,任何观点都是站队,不被接受不说,难免产生误会。笔下无典,其文必浅,设典已然文化人的表达方式。任何故事,对于一些人无比生动,隔代遗传,对于一些人倍感乏味,索然平淡。闻典时,有人莫名其妙,以为逻辑不通,有人眼含热泪,由此移情感受。为脱浅,刻意以游戏而游戏,殊不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无典也深,真诚即可,设不恰当,则贻笑方家。晚年冯至回顾一生的精神之路,为此喟叹:“早年感慨恕中晚,壮岁流离爱少陵。回顾此生真浪费,不曾一语创新声。”创新之声,与典无涉,在真诚与真理间随心所语。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学术浅薄、文章萎靡的文章里,不乏字斟句酌的典故滥用者。博而不烦,简而不漏,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人人能懂,未必人人可学,藏珠于渊,藏金于川,藏典故于不知不觉。面积决定体量,题材决定高度,典故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叙事,典故家也是史学家,笔下多是漫无边际徘徊的往事变幻,不断被弥合,不断被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