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知了”趣事
“知了”趣事
今天早上,跑完步,放松地走在路上,忽然,前面的地上,有一知了挣扎地飞几下,没有飞起来,又落在地上。
走近捡起一看,是一只早上刚脱壳蜕皮的知了,因为翅膀没有见到阳光,在加上阴雨潮湿,还不能飞起来。
看着可怜的知了,我把它放在路边绿化带的花上,让它等待飞走。
知了,是它的学名,我老家叫它爬拉猴。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尽相同,有叫知了猴,也有叫其他名字的等等。
看着静静趴在叶子上面的知了,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起关于知了的诸多美好趣事。
儿时,我可是抓爬拉猴的高手。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爬拉猴特别多,那个年代里,人们还不是太喜欢吃它,因为油缺,爬拉猴要油炸才好吃,所以,农村一般不会用油炸爬拉猴吃,那样太浪费了。 所以,爬拉猴才能很快乐的生存下去。
后来,爬拉猴的壳能卖钱,说是药用,一个一分钱,才有好多人捡爬拉猴的壳子,攒起来去集市是卖。
爬拉猴的生命,其实很短,从地下爬出来,到蜕壳成为知了,也就是几个月的生命周期,还没有它在地下的生命周期长。
知了一般在立秋前后,就会陆续死去,死之前,完成交配产卵,一般会将卵产在柳树、杨树枝上,柳树、杨树的材质软一些,偏于知了产卵。
知了产完卵后,不久就会死去。产下的卵,会在风雨的作用下,吹落在地上,沉入泥土中。
经过近一年的地下等待,一般会在六、七月份的雨后,破土而出,蜕皮后成为知了。
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如果哪一年干旱少雨,许多幼虫因地面干涸,无法破土而出,都憋死地下。
所以,盛夏里,找爬拉猴的最佳时间,是在大雨后的第二天清晨。
这个时间里,你尽情去柳树下,杨树下,或者其他树林中寻觅,有的已经破土而出,有的已经爬在矮树上,有的已经蜕了皮,等待起飞。
最快乐的是找尚未破土而出的爬拉猴,此刻,爬拉猴已经把它洞上面扒开一个小空,你只要找到这些小洞,用手指一扣,洞口就破了,洞里的爬拉猴正挣扎着往外爬。
晚上,夜幕降临,也是爬拉猴出洞的时间,这时候,拿着手电筒,满村里找爬拉猴,一晚上能抓上百个。
也就是十天半月的时间,爬拉猴基本出差不多了,全都在树上叫唤了。
没出洞的叫爬拉猴,出洞蜕皮的就叫知了猴。
此刻,又是抓树上的知了猴时间了。
树上的知了猴,可没有洞里的爬拉猴好抓,因为它会飞,稍有动静,它会叫着飞走了。
抓树上的知了猴,有这么几种方法。
一是用面筋沾。这种方法最好,成功率最高,就是成本高。用小麦面活好后,反复揉,揉筋后在水里洗,洗去面粉,留下面筋,等面筋干后,沾在竹竿的顶端,看到树上的知了猴,轻轻地靠近它,快接近知了猴的时候,猛地对准知了猴的翅膀一戳,就沾住了。
二是用马尾巴的长毛,做成一个活口套子,将这个套子一头系在竹竿的头上,然后用这个套子去套知了猴,一般需要套知了猴的头,瞄准后,将套子对准知了猴的头,猛地一扯,就套子了,成功率也只有一半左右吧,毕竟知了猴的反应能力还是挺快的。
三是用一个小网兜扣知了猴,这种方法成功率也不是太高,哪有知了猴等着你用网兜扣它的,还没等你网兜靠近,它就日地一声飞走了。
当然,至于其他的方法,就不一 一叙述了。
其实,抓了知了猴,也很少有人吃的,就是吃,也是把知了猴埋在火里烧着吃,大多是用来为鸭、鹅啥的。
儿时的抓爬拉猴、知了猴,就是为了玩,为了快乐,因为那时的农村,也没有娱乐方式,只能自己寻找,自娱自乐了。
看着眼前的这个知了猴,它正蓄积能量,等待翅膀逐渐硬了,就会展翅飞走。
知了猴,祝你尽快恢复翅膀,翱翔蓝天去吧。
————————————————————————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