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黄培瑜/梦回中原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黄培瑜
四季风雨,冷暖轮流,几许年华,匆匆而过,南方的秋天和春天几乎一样,没有落叶翻飞,没有寒气逼人,没有漫山遍野的金黄和枫红,我遍寻山野,满眼的翠绿葱茏,阳光依然灼热,鸟儿喧嚣的叫声依然如夏,它们在天空漫无边际地飞翔,我想它们是刚从那个深秋的北方迁徙到这里过冬,河里潺潺的流水依然昼夜不息流淌着。
当我知道那中原大地的人们,在被受洪水侵袭时,看到那一张张惊恐无助的面庞,还有那汪洋中一双双托举希望的双手,我泪目了,多么希望亲爱的人们在磨难中平安健康,我多想穿越到去年,那个深秋的风光旖旎的、历史厚重的中原大地上。
午夜梦回…
当几片嫩黄的落叶,从树上飘飘然轻抚过肩上,一片片如同摽梅之年的女子,摇动着曼妙的身姿,轻轻地落到在我脚边时,当秋风卷着落叶在地上婆娑起舞时,忽然间竟感觉叶子也轻飘进我心,一时间惆怅满怀,怅然若失,又是秋日到来了。昨夜下了一整夜的雨,远处两排笔直的梧桐树在雨中笔直默然地站了一整夜,使得远处台阶上落叶积得厚厚的,踩上去沙沙作响,软绵绵的,几滴雨水溜进鞋里,冷冷的,不禁想起徐再思的那首:“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此时太阳轻轻露出来,橘黄色的阳光从斑驳的梧桐树中穿过,在地上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光。轻拾起一片落叶,放到阳光下,树叶的叶脉清晰可见,我想拿回去做个叶脉书签,应是极美的。这是我踏入这中原腹地--洛阳的第一天,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能寻得无数华夏文明,又能寻得无数秋日美景。
我想在洛阳,寻找秋天,远远比在南方容易得多。
当我走到伊河河畔时,青绿的伊河水在秋风中,轻轻泛起波纹,河水是安静的,蜿蜿蜒蜒伸向了我看不到的远方。两岸的树和草,也知道秋天的到来,纷纷为自己换上了奢华而金黄的衣裳。大大小小的石窟布满山的东西两面,我的心一下子被震住了。卢舍那大佛,那恬静的眼神,那和善的神态,那莫辨楮叶的纱衣,在秋日的微风中,让人心生愉悦。多少心怀虔诚,和那磐石般信仰的匠人,一锤一凿,用尽一心一生的时光,才雕得如此逼真。虽经多少年的风雨风化洗礼,却宛如初现,不浮于事实的烦忧,用她纯净的永不倦怠的目光看着这世界。那目光,何以不能化解这秋日的惆怅?
秋日中的千年古刹白马寺,红砖雕砌的大门,在古树枝丫中赫然醒目。玲珑白塔,在笔直的松柏树中,高耸如云,我在梵音缭绕。白马寺历来香火旺盛,这与它的动人传说有关。明弘治年间的《桐城县志》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诚,感动上苍。当他骑白马去云雾峰拜见雨神后,顿降甘霖,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雨过天晴,人们将张卿夫妇合葬龙眠山口,建庙祭祀,即昔日“境主庙”。而其坐骑白马,却被冲到龙眠河下游十余里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马庙”祀之,撰联于庙门两侧:“惜民胜惜身,万户张侯忠莫比;载德亦载力,千秋良骥义能齐。”白马乡也因此而得名。
此时,我多么希望雨神只是降甘霖,而非那猛兽般洪水了。传说和愿望都是美好的,而大自然的威力又是让我们无能为力的,感谢那些为了我们的家园而拼命人民子弟兵们。
隋唐遗址公园内有让我惊艳的秋景。撑着金黄大伞的银杏姑娘,正往地上轻洒它那柔软的落叶,惹来多少赏秋的人们,为她驻足。树枝头安静极了,我想鸟儿们都飞回南方过冬了吧,夜晚来临斑斓的灯光照得它们像一片浩淼的海洋,我已沉醉不知归路。
我来到了我们的“母亲河”,那波涛滚滚,浩浩荡荡奔流的黄河水,在秋日中更显苍凉壮阔,两岸的柳树已尽染深黄。昂首眺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壮阔的中原深秋;美丽的中原深秋;灿烂的中原深秋,我深爱着你。
梦醒时分,在为你受到的创伤心痛的时候,也愿你用厚德载物的精神,重建美丽的家园。我衷心地祝福你,依旧波澜壮阔,依旧繁荣昌盛。待到春暖花开时,我想再一次踏进这中原大地,欣赏那真国色的牡丹花。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黄培瑜,1984年出生,福建南安水头人,现居于厦门。有作品刊于泉州《海丝商报》《厦门日报》等媒体。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