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于镭:我现在喜欢朴实一点的叙事方式,踏踏实实把故事说清楚

前不久,灯笼电影俱乐部以“新旁白电影”为主题,在宋庄壹圆电影院举行了电影《造化》(《Nature》)的放映活动。《造化》获得了第十届FIRST最佳短片、第十三届CIFF剧情短片竞赛单元评委会奖。映后,“灯笼电影俱乐部”创始人郭晓东先生、导演于镭、影迷朋友们进行了一场丰富而有趣的交流。

《造化》海报

《造化》预告片,先睹为快

一、映后交流实录

观众(一):导演,您好。我很好奇,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您在什么情况下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包括片中有一段末世灵魂,是不是有一些文学方面的东西?

于镭:我自己比较喜欢数理化,所以这片子的概念应该是一个量子态的概念。时间是可以像片子里这样去呈现的,比如片中的我就从下午五点十八回到了上午十点四十七。事实上,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也是允许这样的。我把它再变成“轮回”,大家会比较好接受一点。因为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75%是暗物质。在《星际穿越》中,维度就是这样存在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准确一点,就是量子态这个概念。创作这部电影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概念,我们这个电影的世界不是多维的,就是这样一维的。我也就自己想象了一下那75%究竟是什么,用好玩儿的方式表现出来。

导演于镭(左二)

郭晓东:片子里的结尾,看到小帅最后的“逆袭”,就让我想到,在鹿特丹放映应亮《背鸭子的男孩》。我就在想,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弑父”的故事,对于导演来说现实意义在哪里?应亮导演当时就表示说,可能每一个男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弑父情节,想取代自己的父亲。小帅最后也是对自己老板的一个报复。小帅是有原型的吗,是你的员工吗?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事情?

于镭:其实,我可能没讲明白。这部片子应该就只有两个演员。小帅在敲门之前,我的第六世,他就成为了“我”。后面一直都是“我”在做这些事情,小帅此时已经不复存在了。

《造化》剧照

郭晓东:剧情上当然没有问题,就是在创作的初衷上,这样的一种转世,没有转世到手机上,而是转世到小帅的灵魂里。还是想问一下创作的初衷吧,为什么会设计一个员工对自己老板做出这样一个行为,这和平日里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于镭:以前有人觉得这个片子很悲观,但其实拍的时候我觉得很高兴。在后期的时候,我的人生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以片名也改动过。很多人问我,除了想要展现创意以外,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因为可能我自己也随波逐流过。很多人,就像小帅一样,其实是有机会扭转局势的。但很多人就放过了一个关键点,发现自己没有改变宿命的能力。但我觉得坚持还是能做好事情的。但在拍摄的当下,我觉得还不如随着命运走,只是想把这道数学题做完整。

主持人郭晓东、导演于镭

郭晓东:我觉得影片后半部的黑场有些多,包括音乐的加入。我认为导演还是有能力在黑场的部分做一些处理,可以把观众带到一个更多的视角、层次里去。我个人比较倾向想看到导演视角的重新处理,比如说做一个bonus的东西

于镭:原来这个片子最完整是70多分钟。这个片子现在很符合我们这个主题“新旁白电影”。因为原来这个片子并没有旁白。觉得原来的版本太啰嗦,有点长,就把它剪短。又怕说不清楚,就加了一些旁白。不过,结尾我也是觉得剪得有些草率。因为要参加电影节,所以临时要往上加上一个结尾。

观众(二):导演好。我是学动画的。我感觉您有一个动画思维去做这个片子。您是当时就这么想的,还是后来加的?

于镭:对,我是创作时就这么想。因为我也很喜欢动画,死活就得塞进一些动画。

《造化》剧照

观众(二):是用什么软件做的?感觉挺精致的,做了多久呢?

于镭:Flash加后期软件、手绘混合做的。做了挺久的,大概三个月吧。之前我也没学过,我得先学。做这个片子更多的是去学习,因为我没有设备、绿幕、3D或者专业人员。我觉得学的时候特别好玩。我的兴趣点特别就是在学习上,比如怎么让苹果动起来。

《造化》剧照

郭晓东:虫子的片段也挺有意思的,都是特效吗?

于镭:这个虫子是大麦虫。因为只有昆虫才是六足的。这种虫子没有茧。拍摄的时候很难控制它,引导虫子也费了很大劲。用手去摆弄它的时候,像过电一样。到后来都习惯了。

《造化》剧照

郭晓东:拍动物和小孩都是特别困难的。比如安东尼奥尼拍《passenger》的时候对狗的要求特别高。

观众(三):我觉得这个形式、制作上都特别好玩。我也非常的喜欢。我有一些个人想法就是,这种倒叙类型的电影,比如《记忆碎片》讲述的是心理寄托得到了释怀。如果这部影片里,导演如果一开始有一个执念,情感上会更丰满一些。

于镭:对,你说到一个很重要的点。我现在也在拍摄新的片子了,换了好几个编剧。一直在和编剧老师们讨论。慢慢了解真正的这个电影行业,怎么去塑造一个人物。我当时其实没有这个想法,员工就是演员,自己饰演自己,没想太多。拍摄这部影片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把一个物理现象变成这样一部片子。你说的对,当时几乎是没有想到去刻画人物。

《造化》剧照

观众(三):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一个隐喻的感觉。因为小帅在片中就是一个勤劳听话的员工,最后幸运降临到他的头上。老板却没有什么性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比如说,《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也是运用了倒叙的形式。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让我们尽管知道了结局还是会被剧情吸引。

于镭:好的。你的意见我记下了。

郭晓东:这部影片是一个特别好的故事、剧本。我也特别看重故事的结尾,我觉得电影的结尾可能要超越故事的剧本和层面。如果结尾有关于电影更高的感受和更高的追求,结尾是更重要的一个事情,很多电影的结尾往往太过于稳妥了。电影需要更多的可能性,可能独立电影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尽管很多独立电影普遍来说都有一些瑕疵,我们仍然需要有更好的观影感受,所以就可以用好的想法和好的态度来克服这些问题。也特别希望导演能做出特别好的片子,《造化》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了。

主持人郭晓东、导演于镭

观众(四):我是被预告片里的镜头和叙事手法吸引了。我很期待你下一部片子里会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吗?

于镭:我下一部片子,可能没有了(笑)。跟公司准备拍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类型片,叙事相对传统。会有专业人士来帮我,有专业编剧,有专业摄影师,专业特效。我拍《造化》的时候,就用了一台佳能5D还有一个iPhone,有些画质也比较粗糙,就为了追求一个效果和角度。

观众(四):新片子是一个线性叙事的角度吗?还是有其他的结构?

于镭:没有了。就是线性叙事。我特别喜欢一部英剧,已经播出四季了,叫做《九号秘事》(《InsideNO.9》)。它的编剧就是两位话剧导演,两人自编自导自演,我特别喜欢他们这样一个空间里的故事。新片《东极岛》是关于二战期间的历史题材故事,挺复杂的一件事,牵涉了很多国家,但想找一个空间实现。新片和我现在这部《造化》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是一天里发生的故事。

于镭新片《东极岛》,详情点击今天只能说见证了一个电影奇迹

观众(五):想问一下导演,拍摄的时候是多机位拍摄吗?

于镭:有用手机和相机。用手机去贴地拍摄会比相机更加的方便,比如说拍摄虫子的镜头。相机拍摄的话,每次对着位置多演几遍。

《造化》剧照

观众(六):我想问一下郭晓东老师,作为一位剪辑师,从您的视角来看,影片的剪辑你怎么看?

郭晓东:我觉得唯一困惑的地方就是影片有时候会回到第一个段落的视角和镜头。因为每一世应该有不同的视角,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故事。如果一开始就想的很清楚,就不能用到第一个故事里重复的镜头。如果能够做到,在观影感受上不会被混淆,会更好。比如,这个视角是不是又是一个倒叙,因为其实每一世都是正叙,比如点蚊香的镜头可能会混淆观众、会有不适感。可能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影预期,让他们有些失望。当然往下看,这个可能很快就忘掉了。不过导演刚才解释了,因为是后期才改的。

于镭:其实这个真的没得解释,我一开始和你理解的不一样,可能没有理解到你这样的层次。我是想让大家对这个情节有一个印象,怕大家忘记,所以可能“给”的痕迹重了一些。不过从2011年拍摄到现在,已经7年了,我自己的认知也改变了。后来我比较喜欢朴实一点的叙事方式,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导演于镭

郭晓东:于镭的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现在都在谈VR电影,如果这种多视角的影片使用VR技术,意义就更大了。短片可以变换视角去看,成为另外一种观影体验。因为现在的电影拍摄经常会变成一种套路,如果大家能做出一个新的东西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二、映后番外:

于镭映后彩蛋,自己手工打造的文玩展示

“四人(仁)一生” 花生

“半彻半悟”

《异形》耳环

“苦旅”

整理_IrisPie

编辑_IrisPie / 君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