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关系与夏朝都城遗址
四大文明古国有很多共通的特性,最突出的一条就是沿着河流分布。这主要是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因为太低下,没办法随便迁徙。尤其是从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进入定居稳定的农业社会,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支撑其当时爆发式增长的人口。而土地是否肥沃,离不开水源,因而河流变得尤其重要。
较小的河流容易改变流道甚至断流,因而水量充沛且稳定的大河大江成了古人的首选,这就是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等河流流域成为文明摇篮的原因。
我们国家也许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长江、黄河距离较远,对于周朝以前的古人来说,只有少部分交通要道能连通。因而在某些时期,存着平行的文化。很多人私下会不严格地说可能也存在平行的文明,这个可能不对。因为文明是有标准的,需要城市、文字、礼仪性的建筑三个要素。
比如良渚文化就缺少文字这个标准,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上的符号算不算文字,存在争议。良渚文化属于不属于文明,这个就存在一定争议了。
新发现夏朝遗址二里头文化,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是文字还是简单的符号,很难说清楚。
为什么文字如此重要呢?因为文字可以直接表明该遗址的性质与地位,要比比较文物简单得多——当然了前提是得先破译文字。不然的话要判定各个文化遗址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就得先查看出土的文物。
如果他们类型、造型、风格等各方面特征是一致的,说明是属于同一个文化或者文明,进而可以根据这个文明涉及的文化遗址的范围,推测出这个文明的势力范围或者影响力。
如果这些文物是不同时期的,但各方面特征有相似之处,为明显的继承关系,我们可以从中推测中这个文明的迁徙轨迹或者传承关系。
如是有相似之处,又有邻近地区文化的不同特征,这就说明了文化之间存在交流,可能还未统一文明或者文明正在统一的过程。
如果是这些文物明显不属于一个文化或者文明,说明有出现明显断代的情况。这就要考虑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或者有入侵、驱逐的问题。
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都城遗址的原因,可能就是从以上信息推测总结出来。它与周边更早或者更晚的文物有传承关系,而它的文物上的符号,有点接近文字,所以可信度就高了不少。
周朝最初自称“诸夏”,而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也存在着齐家坪、马家窑文化遗址,有人就认为它们可能是周朝口中的“诸夏”遗址。不过由于没有文字佐证,也没有类似二里头文化及其周边很明显的传承链关系,感觉这种假说可能可信度没那么高。
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是一个断代文明的类型。这说明它可能被后来入侵的文明征服了,大概率不是夏朝文明。
而周朝的文字明确记载商朝是取代夏朝而建立,是传承关系,说明二里头更像一点。黄土高原与巴蜀,不太可能是夏朝的原址。周朝最初自称“诸夏”可能是由于中原的夏朝统治下的一部分部落有西迁关中或者黄土高原一带,这说明夏朝的影响范围可能已经遍布黄河中下游了。
而且文献记载夏朝之前是部落联盟的形式,更像是平行文化关系,夏之后才变成家天下的王朝模式,所以同一时期遗址规模最大且跟周边临近时期有传承关系的文化遗址,是最有可能是夏朝都城。关中说、巴蜀说、中亚说、长江说都不符合这些特征。
除非能在中原地区挖掘出新的且更大规模的文化遗址,不然二里头还是夏朝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