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本质》丨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底层思维
通过学习印度经济策略,高考数学成绩从100分提升到了140分。
通过学习击球选手的击球技巧,成为世界上最牛的投资人。
通过对物理学定律的运用,带领公司实现持续颠覆式成长。
……
看完这3句话,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开玩笑?
并没有!
以上都是真实发生的事,第一个是国内知名思维导师艾菲的自身经历,第二个是股神巴菲特,第三个则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
你现在是不是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用看着毫无关系的事,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甚至创造奇迹,走上人生巅峰?说出来就是一句话:
当你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就可以用看似无关问题的解法,解开你当下的困局!
听起来有没有玄乎乎的感觉?
不要急,今天想介绍的《直击本质》就仔细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在半秒内看透问题本质,还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本书的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艾菲,她是国内知名的思维导师,也是ITT认证培和Gallup全球双重认证的优势培训师,还是十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的主理人,她根据自己多年的商业咨询经验,以及个人成长经历,撰写了这本《直击本质》。
part1 什么是本质?
想要了解如何看透本质,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本质。
作者在书中提到,本质包括了3个方面,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以及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光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借书中的例子稍微拓展一下。
1、事物的根本属性。
以凳子为例,这是一个让人可以坐下来的地方。了解了这一核心,设计师就不需要再纠结凳子是不是非要四条腿了。
广告的本质,则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某样东西以及它的用处。这样一来,自然也能理解为什么神曲《拼多多》和脑白金才是最有效的广告。
2、问题的根源。
我们考试,常常犯了粗心的毛病。
那粗心的根源是什么?是审题粗心了,还是计算的过程不仔细,亦或者是写出来的内容和想的不同,忘了复查没看到?
表面来看都是粗心,但每种粗心背后的根源却截然不同。
3、现象背后的底层规律。
为什么不断对别人好的人,最后反而得不到尊重?
为什么抖音、淘宝之类的软件,可以让人越刷越上瘾?
究其根本,都是人性的贪嗔痴。
而人性的贪嗔痴就是所谓的底层规律。
事物的本质往往具有4个特点,抽象、简洁、是动力的来源,以及具有极强的通用性。
得益于本质的通用性,迁移思考才得以实现,这一部分后文将会具体展开,我们先聊聊,为什么要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你可能会觉得,是不是了解本质对于你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咱也不是天天需要高考,也不是有一个大公司等着我去运转,就算不了解本质,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你发现没有,我们的生活里总有一些痛苦和失败存在——
被分手、被辞退、晋升失败、费心写出来的文案没有人看……
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你想要干掉挫折,但是努力的结果是再次被挫折干掉,一轮又一轮的痛苦,让你对生活产生了质疑。
其实,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需要去了解问题的底层逻辑,因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只有通透思考底层逻辑,才能在困境中一次次看到问题的症结,一次次去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也才能够有机会真正战胜挫折。
而这,正是了解本质的意义。
part2 如何了解事物的本质?
了解了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了解事物的本质?
书中给了8个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作者提到,我们可以使用5why提问法,结构性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问题进行假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验证。
1、5why提问法
5why提问法,指的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度追问,继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我用书中的一个案例来介绍这个方法的具体使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发现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馆受酸雨影响损坏严重,于是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来调查。
问:为什么杰斐逊纪念馆受酸雨影响比别的建筑物更严重?(1Why)答:因为清洁工经常使用清洗剂进行全面清洗。
问:为什么经常清洗?(2Why)答:因为有许多鸟在此拉屎。
问:为什么会有许多鸟在此拉屎?(3Why)答:因为这里非常适宜虫子繁殖,这些虫子是鸟的美餐。
问:为什么这里非常适宜虫子繁殖? (4Why)答:因为里面的人常年拉上窗帘,阳光照射不到里面,阳台和窗台上的尘埃非常适宜虫子繁殖。
拉开窗帘,杰斐逊纪念馆的问题就这么轻易解决了。
当然啊,这里的5是个概数,而不是准确数字,我们在实际使用的时候,需要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拘泥在到底是5个还是4个问题上。
5why提问法,更多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会遇到多因一果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结构性分析法。
2、结构性分析法
结构性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事物的结构进行条理性分析的方法,它使某个问题,从无序转变到有序,从混沌转变到清晰,也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提高了可能性。
举个例子来说,有人说自己工作能力差,那如果不知道到底是沟通能力差、还是业务不熟悉、亦或者是不擅长使用办公软件……改善就无从谈起,所以面对复杂问题,就要进行结构性分析,继而层层剖析找到问题的根源。
要层层剖析,自然离不开金字塔原理,我先简单介绍下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满足以下3大特征
1、任何一层内容都是下一层内容的总结。
比如,水果是苹果、梨、桃子之类的总结,笔是钢笔、铅笔、圆珠笔之类的总结。
2、同一层内容的特征是相同的。
3、同一层内容的排列顺序是按照某一种逻辑。
第二、第三两条原则的意义在于让每一层的内容都穷尽、且相互独立的列举。
举个例子,我们在对人进行分类的时候,可以分成男人和女人,这就是满足穷尽且相互独立原则的,但如果我们将人分为男人、老人和小孩,那很显然男人和老人,男人和小孩都是存在交叉的,因此就不能将内容有逻辑地列出来,后续分析时,自然也就变得非常混乱。
结构性分析法具体使用场景,我同样是借书中一个例子来和大家说明。
作者曾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常常早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做了一次结构性分析,她将问题分为内因和外因,又针对内因和外因做了深入分析,继而找到了早醒的多重原因。
在结构性分析之外,还有更为缜密的系统性分析。与结构性分析的针对静态分析不同,系统性分析是针对动态的系统进行思考和剖析,具体的分析方式相对繁杂,本文篇幅有限我就不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书中查看。
当我们假设出问题的本质后,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或者生活,对【假设】进行验证。
验证的过程也是探究本质的重要环节,如果假设无法得到验证,也无法真正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探究本质就失去了意义。
part3 如何通过迁徙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聊完了什么是本质,又聊到了如何探究本质,现在来到了全书的重中之重,看到本质之后,如何才能解决问题。
就像前文说到的,本质的4的特点,抽象、简洁、是动力的来源,以及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得益于本质的通用性,在A类事件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本质相同的事件中就有可能提供解决方法。
这种对于解题思路的挪用,被作者称为“迁徙思考”。
查理芒格曾说,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对于思维模型的解题思路的挪用,就是迁徙思考的基本功。
迁徙思考的实现只有3个步骤,就和把冰箱塞进大象一样简单。
第一步、将我们脑子里的思维模型的本质抽出来。
第二步、与眼前的问题进行类比,确认是否表面不同,本质相似。
第三步、本质相似,就把之前问题的解决方式挪到现在的问题上来
我用开篇提到的作者艾菲用印度经济增长策略提升她数学成绩的思路,具体展开聊聊迁徙思考的使用方法。
艾菲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学到,印度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急需发展,但印度国家资源有限,于是他们决定先发展相对更容易发展的轻工业,再将金钱和精力投入到重工业中,这一思路创造性地提升了印度的国家经济。
艾菲发现,印度这一不均衡发展策略,本质是在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目标多元的情况下,为了高质量完成多项任务,使整体解最优,应集中所有资源去实现相对容易的目标,然后再将资源聚焦在相对难的目标上。
她联想到了她的数学,目前的分数偏低,而她在前面的选择题上容易失分,最后一个大题也在失分,她该如何才能更快在高考时拿到好成绩?
她套用了不均衡发展策略,先将精力集中在前面的填空、选择题上,等确保了前面的正确率,再花时间攻克大题。
就是凭借这样的思路,艾菲在高考时数学拿到了140的高分。
还是学生,或者目前正在面临职场考试的读者,不妨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后处理困难的问题,尽快整体提升你的整体成绩。
可以这样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思维模型,艾菲在书中还提到了2个:
一个是企业竞争战略模型,竞争战略模型一共分为3种:总成本领先战略、专一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在激烈的厮杀中,如何让自己活下来或者脱颖而出,不可以在不同的战略间犹豫不决。
另一个则是“甜蜜区”模型,引用的是美国击球手泰德·威廉斯《击打的科学》,核心就是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并把最擅长的做到最好。
甜蜜区模型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
开篇例子里说到的巴菲特投资,走得就是甜蜜区模型,他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多年至交,但是他从来没有投资过盖茨的公司,因为他对电脑科技并不了解,所以也绝对不做投资。
我用我自己的经历补充一个例子,我之前是一个网络小说编辑,我很清楚,我的甜蜜区只有“网络小说中的女频”,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不是我可以鉴定的内容了,当我清晰自己的能力边界后,我不会贸然签下其他类型的小说,同时也在我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鉴别能力,最后签约到了全网爆款,成为公司当年营收的第一。
迁徙思考除了可以用在思维模型上,同样可以用在底层逻辑上。
这里补充一个概念,什么是底层逻辑?
人性的贪嗔痴,数学定律、物理学定律……这些世界运转的规则就是底层逻辑。
在物理学定律里有一个叫做熵增的概念,意思是,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最大的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
光这么说忒抽象,我打个比方。
人体就是一个系统,如果我们不吃不喝,就相当于一个完全孤立的系统。
人不吃不喝会咋?
死。
死,就是人体熵最大的状态。
但你可能会想,咱这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是因为我们日常在吃东西,和外界有能量输入输出的过程,这就类似在系统里做“熵减行为”。
个人成长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如果希望这个系统得以发展,就需要保持“熵减行为”,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作者在书里提到了3个实用思维帮助个人成长实现熵减:
(1)用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倾向于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和能力采用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和失败,自然也是缺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而成长型则认为人的智力是可塑的,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专注于成长的过程,他们不害怕失败,也知道如何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从而走向成功,可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2)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一个人只有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后,才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流量思维,相反则是存量思维。
当年死在智能革命中的柯达胶卷和诺基亚手机都是典型的存量思维者。
死守存量,无视流量,注定会出现“当下很好,未来很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悲剧的。
想要拥有流量思维,就需要谨记多为自己的学习投资,去和优秀的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出去,比如你看到我这篇文章,觉得有用就点赞回复转发给你的朋友。
(3)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关于终身学习已经是老生常谈,我就不做赘述了。
物理学中,对抗熵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主动远离平衡态。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想要远离平衡态,有两个办法。
第一,主动走出舒适区。
我们工作生活中,舒适区令我们充满安全感,但是舒适区也意味着平衡态,这个时候你学到的东西最少,进步缓慢,缺乏挑战和流动性。
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当今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如果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唯有走入学习区,甚至是恐慌区,才能够取得快速进步。
第二,颠覆式成长
个人成长遵循的是S形曲线,刚开始很慢,然后会影响火箭般的骤然上升,并最终在高位保持平稳,但这并不是所谓的颠覆式成长,我们只有在完成一次S形曲线的增长后,再进入第二条S形曲线,重新来过,不断颠覆自我,才能称为颠覆式成长。
开篇提到的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2007年时,ipod系列产品销售额已经占据了苹果公司的一半,正常人都会继续好好经营,但乔布斯的做法是亲手颠覆了这个产品又做了iphone,到2012年时,iphone的收入占了苹果公司的58%,这就是属于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颠覆式成长,他用一条新的S形曲线颠覆了之前的。
国内微信就是腾讯用来颠覆QQ的第二条S形曲线,诚如马化腾所说,没有微信,也不会存在如今的腾讯。
到这里,书中关于迁徙思考的介绍已经基本结束,作者在后文中有借几何原理提出升维思考,借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提出人生的逆向解答方案,也都十分精彩,对内容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移步原著一探究竟。
对于本质的探究不应该随着本文的结束而结束,因为只有了解我们遇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更好的驾驭问题,而非被问题凌驾。
最后,我想借《教父》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