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要精炼
不管诗词、公文还是方案,精炼都是必须而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僧“敲”月下门,“敲”字显出黑夜之静谧,如换“推”会让黑夜在无声中更加沉默,“踹”有气势但失于礼节,“夺”字有画面感但未免与“僧”的气质不符,“锤”“补”“锯”则让人会隐隐会有“福报”的错觉,推敲之下发现,“敲”还是难替换。
所以,领导指导公文写作的时候曾说,“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字词需凝炼而准确,一些字是其他字无法替代的。在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候——大多数人不太喜欢看过长比如1200字以上的文章,但如果限用1200字来表述一个主题,你会发现文字很难凝炼到那个程度。
方案也一样。我在《从专家角度随谈投标方案注意事项》中就提到,从评审专家的角度来说,方案要注意两点,一是标书的篇幅要适中不要过长,否则会让专家难以找到相应评分响应点;二是响应内容要切合实际不要泛泛而谈。
刚好昨天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可以总结来说一下。就是一个项目方案的评审,方案内容并不复杂,但数位专家在一个多小时内似乎就集体抨击一个点:方案过于冗长而没有重点。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方案没有突出重点。应该是很简单的网络链路租赁,用了140多页的篇幅都没有把网络链路租赁的核心内容说清楚,均是技术概念与套话的堆砌。
二是方案没有清晰架构。方案多处出现了六、七级标题,标题太深会显得方案结构不够清晰,而清晰表述恰恰是方案最基本的需求,毕竟方案就是让人去理解而不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三是方案必要性论证不切实际。明明只是一些基础设施租赁服务,没有从网络链路对业务应用支撑的重要性方面表述,却提高到网络可以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中间缺乏必要的关联。
四是方案的需求分析不够专业。大篇幅使用指数模型分析、对数模型分析与线性模型分析进行需求预测分析,但这个结果的平均值与相关论述内容实质上没有意义,因为网络高峰预测有专门的工具与方法,即使需要进行模型分析也应该是与需求高度相关的时间序列而非那些仅在论文中存在的理论模型。
再仔细分析其他地方,也有诸多不妥,比如,列了十多条“建设原则”,但从实务中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原则是不能共存的,比如“先进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与“经济性原则”就不相容,又先进又安全的技术怎么会经济?甚至“先进性”与“安全性”本身难以相容,先进的技术未经充分考验,怎么能说是安全呢?所以一些建设工程会强调“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同时出现,因为所有东西都缺乏前车之鉴难免就会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