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 ——中山玉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实力较强但弱于战国七雄。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
可见中山多美物是由来已久的。中山国手工业生产发达,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种类齐全,有铜、陶、金银、玉石、玛瑙、铁、漆、骨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这些文物中,既有与中原文物风格相近的,又有独具北方少数民族特色、反映游牧民族生活的,还有将中原风格与游牧民族风格相结合的。而中山王厝墓无疑是已经发掘的墓葬中文物数量最多、最有发掘价值的。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许多文物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时期艺术作品中的珍宝。本文分享部分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玉器,请欣赏。
上图为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透雕夔龙玉佩,玉佩材质为黄玉,用圆形黄玉片透雕而成。中心是一只圆环,环上刻扭丝纹,环边有棱。环的外廓透雕三条形态相同的夔龙,夔龙曲颈回首,口微张,吻上翘,身刻鳞纹,拱背翘尾,体态矫健,充满张力。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双凤纹玉梳,材质为半透明黄玉,梳柄为半椭圆形,正中透雕两只相对站立的凤鸟,双凤长颈相连,曲体回首,体表用阴线雕琢出羽毛纹。关注:古玉虫。玉梳上弧边阴刻勾云纹,下横边雕琢细密的斜格纹。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陪葬墓出土的龙首带钩,材质为灰绿色青玉,钩体呈弧形,钩首螭纹、尾虎头纹,背有一圆形钮。从工质和雕工看,这件玉带钩应为战国玉带钩中的精品。
上图为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片雕玉人佣,材质有白玉、墨玉、黄玉和青玉,可以分为儿童、青年女性及中年妇女几种形象。男童头顶梳单髻,身穿窄袖方格纹袍,袖手而立。女佣头梳牛角双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衫,身穿方格长筒裙,圈手而立。方格纹衣裙和牛角状发髻,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特有的服饰和发髻。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蛙形玉兽,共出土17件,长1.9—2.1厘米,宽1.3—1.6厘米,高1.1—1.2厘米。小兽头部较扁,鼻和眉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身体象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类似器物在殷商妇好墓也有出土。
上图为殷商妇好墓出土的骨质镶嵌绿松石青蛙。
上图为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四凤玉佩,材质为白玉,上部两凤相对,两喙相连,振翅伸尾,双爪蹬在一璜形架上,架的两端各附一凤,凤首向上抵于上面的凤尾,双爪蹬在上面凤的后半身,凤尾向下微翘。
上图为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镂空雕蟠虺夔龙纹墨玉饰,三角形边框刻竹节纹,内填斜方格纹。框内上部透雕一大头蟠虺,双尾分别向两侧上卷其下透雕二夔龙,作背向卷曲状,龙身刻满鳞片纹。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双龙玉佩。玉佩双龙体表遍饰虺纹,身形修长,体似弯弓,斜向相交,构成优美的弧线。在两只龙尾间还夹有两条相背的小龙,别致精巧,形态可爱。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龙耳谷纹玉系璧,材质为栗黄色黄玉。整体弧曲,中间为长圆形璧,璧上装饰谷纹,璧的两侧各有一蟠龙形耳,龙身凸起,身上有孔,周缘有棱。
上图为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拱背回首龙形玉佩,长23.6厘米,是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最大的玉佩。材质为半透明黄玉,通体雕琢谷纹。龙头较小,短角前曲,枣核形眼,上吻圆而长,躯干粗壮,腹背隆起,尾巴上翘,昂首回头作云中腾飞状。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陪葬墓出土的谷纹玉环,材质为青玉,灰绿色,半透明,局部沁蚀处泛灰色。玉环边缘有棱,两面雕谷纹。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双夔耳玉环,青玉制,浅翠绿色,半透明。一面光素无纹,一面有谷纹。环的内外周缘起棱,肉的上部中间有一孔。环两侧各饰一夔龙耳,龙背向内,长角,枣核眼,嘴内勾,下有两肢,尾部内卷。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龙凤玉佩,材质为白玉因经火焚而白中闪灰。构图为一双身龙纹、两只凤。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龙形青玉佩,龙细尖耳,枣核形眼,丝束纹龙吻上卷。身体蟠卷回绕,尖尾向外卷成环状。胸部、后体、尾部各有一弯尖状爪。中上部有一系孔。体表浮雕谷纹,边框有棱。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虎形玉佩,材质为黄玉。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双虎玉佩,材质为灰黄色黄玉,双虎连体,近似璜形。一面浮雕边棱、体表满雕蚕纹和丝纹,另一面勾有线稿草样,但未经雕刻,应是专门为中山王厝雕刻的明器。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龙形玉佩,材质为墨玉。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一对鸟形玉佩,材质为白玉。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玉璜,一件为白玉制,关注公众号:古玉虫。单面浮雕蚕纹,蚕纹中有丝缕和丝束纹,两端各有一孔。一件有大块黑斑,双面饰蚕纹,除两端各一孔外,中间竖置两孔。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虎头玉璜,材质为青玉,整体为半环形,两端均饰突出的虎头,虎方耳,方唇,前额突出,憨厚可爱。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龙首谷纹玉玦,材质为青玉,两端龙首为方立耳、枣核形眼,上吻上折。上中部有一系孔。器表雕谷纹,有边棱。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龙首玉觽,材质为栗黄色黄玉,由龙形玉佩改制而成。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虺纹玉梳,材质为灰绿色青玉,背部留有起草纹样的线图,尚未雕琢纹饰,应该是专门为中山王厝雕刻的明器。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玉带钩,材质为灰黄色黄玉制,勾身稍有弯曲,带面窄厚,断面呈长方形,钩头为螭首,钩尾后部有一“凸”形带钮。
上图为战国中山国王室墓地出土的玉韘,材质为青白玉。
上图为战国中山王厝陪葬墓出土的玉勒,左侧玉勒为白玉,右边玉勒为黄玉,因被被焚过玉色有变化
龙形青玉佩
在已发掘的五座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都曾经遭到严重盗掘和焚烧,但仍出土玉器数千件,如此众多数量的玉器在战国时期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从玉质种类上看,有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等多种;玉料产地,有新疆子玉、辽宁岫岩玉和河南独山玉等。从器形上看,有玉壁、玉境等礼玉;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佩饰,如环、玦、带钩、梳子等;还有葬玉,如眼盖、琀、耳瑱、手指盖、盖帘玉片及棺材上的镶饰玉片等。装饰纹饰有云纹、涡纹、谷纹、方格纹、斜方格纹等。加工工艺方面,有圆雕、浮雕、透雕等。尤为独特的是,中山王厝墓还出土了一批带有墨书文字的玉器,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战国中山国王族墓出土的玉器,玉质优良,造型生动,工艺细腻,代表了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战国时期玉器的珍贵资料。
玉饰件
四凤白玉饰
四凤白玉饰
宽5.8、高2.5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白玉制,玉质细腻,由镂雕的四凤组合而成。四只凤鸟均为长冠、圆眼、尖喙,体态柔美。上部较大的两凤双喙相连,张翅翘尾,双足踏于一半璜形架上;璜架的两端各侧立一凤,双足伸踏于上面的凤身之上,凤尾下翘。四凤体表雕琢涡卷纹及阴刻线。
螭纹青玉梳
螭纹青玉梳
长6.5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梳为青玉制,灰绿色,玉质莹润。梳柄中部透雕独首双身、身体蜷曲的螭龙,龙身上下雕饰卷云纹,似蛟龙在云中翻腾。五根宽齿上雕琢有竖阴线。背面留有起草纹样的线图,尚未雕琢纹饰。
双凤纹黄玉梳
双凤纹黄玉梳
长4.9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玉梳为黄玉制,半透明。梳柄为半椭圆形,正中透雕两只相对站立的凤鸟,双凤长颈相连,曲体回首,身姿柔美。体表用阴线雕琢出羽毛纹,清晰而生动。玉梳上弧边阴刻勾云纹,下横边雕琢细密的斜格纹。十根梳齿的齿端较为薄扁,便于插戴。
龙首青玉带钩
龙首青玉带钩
长17.2厘米,中山王厝5号陪葬墓出土。青玉制,半透明,玉质细腻,光泽莹润。钩首为龙头、钩尾雕虎头纹。钩身正面雕琢凹凸相间的6个方格,凸起处饰卷叶纹,凹陷处雕桃形叶纹、交叉云头纹和卷叶纹等;背面纹饰以三组含苞的芙蓉花为主,钩钮处有柿蒂纹。琢刻细腻,是战国琢玉工艺的代表作。
特色玉雕作品
战国中山国王族墓出土的玉器,整体上与当时中原地区玉器的风格一致,但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格,同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如蛙形小玉兽和小玉人。
蛙形小玉兽
蛙形小玉兽
长1.9-2.1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共17件,均为墨玉雕制。小兽头部较扁,鼻和眉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身体象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按形状可分为两种,一种有8件,玉色较匀净,雕琢较精细,形体挺拔,头颈稍长,四肢着地。另一种有9件,玉色黑白相杂,体形较肥,下垂的腹部与足部相平。小兽昂首蹲伏,憨态可掬,十分生动。
小玉人
小玉人
女性形象6件:高3.2-4厘米,男童1件:高2.5厘米,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为随葬人俑,呈片状,有白玉、墨玉、黄玉和青玉等多种质地,分为儿童、青年女性及中年妇女几种形象。女俑头梳牛角双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衫,身穿方格长筒裙,圈手而立。男童头顶梳单髻,身穿窄袖方格纹袍,袖手而立。方格纹衣裙和牛角状发髻,是战国时期鲜虞人特有的服饰和发型。
敛葬用玉
玉
玉
长1.8厘米,中山成公3号陪葬墓出土。白玉制,玉质细腻,洁白无暇,光泽莹润。体形圆润,近似蝉身,关注公众号:古玉虫。下半部作弧状突起,两侧凹下,仿佛蝉翼。背面平直。通体光素无纹。
玉面饰
玉面饰
新月形墨玉眼盖1对2件,长3.3厘米;八棱墨玉鼻塞1对2件,长1.8厘米;青玉耳瑱1对2件,长5.3厘米;舌形青玉器,长2.3厘米;玉手指盖8件,长2.2-3.35厘米,宽1.2-3厘米,中山王厝墓及其陪葬墓出土。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死后以“含珠鳞施”的方式厚葬,“鳞施”即在死者身上覆盖如同鱼鳞的玉片,是汉代玉衣殓葬的前奏。
水晶、玛瑙、琉璃
水晶环
水晶环
直径13.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罕见的大水晶环。环的两面及内外缘均呈棱状,棱边整齐利落,形状非常规整。关注公众号:古玉虫。材质晶莹柔润,环内的冰裂状纹理清晰可见,仿佛一触即碎。
蜻蜓眼琉璃珠
蜻蜓眼琉璃珠
径2.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圆形,中间有孔,有玻璃光,半透明。蓝色玻璃体饰蓝点纹珠,即所谓蜻蜓眼。蓝点有白边,是嵌入器表的装饰,嵌入后加高温,使之与器胎结为一体。
玛瑙串珠
玛瑙串珠
最大的珠直径1.5厘米;最小的珠直径0.7厘米,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该墓出土完整的玛瑙串珠达2457颗。其中的扁圆形红玛瑙珠,红色中间杂褐、桔黄、灰白等颜色,光泽度好,颜色明润。
墨书玉器
墨书双龙青玉佩
墨书双龙青玉佩
长6.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中山王厝喜爱收藏美玉,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及“集玉”、“集它玉”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材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传经历。这件玉佩双龙体表遍饰虺纹,身型修长,体似弯弓,斜向相交,构成优美的弧线。在两只龙尾间还夹有两条相背的小龙,别致精巧,形态可爱。上有墨书文字“它玉珩”,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资料。
中山王族墓出土的玉器,造型多样,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显示出娴熟的技艺,是战国时期玉器的代表作。战国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族鲜虞部,因此中山国的玉器既典型反映了战国时期玉器的时代风貌和审美特征,又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艺术色彩。一件件精美的中山国玉器,线条和纹饰都挺劲流畅、充满活力,表现出刚健挺拔的气势,充满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生机,充分表现了战国时代狂澜激荡、欣欣勃发的时代精神,也显示出战国中山国奋发图强、意欲争霸的强劲气概。这些玉器因凝聚了昂扬不羁的战国气韵、中山雄风,而成为时代风神的生动写照,成为千古绝唱的艺术典范。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