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本书,我是听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第三季课程听来的,一收藏才知道,《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个系列,一共八本,目前,我只按阅读计划看完第一本。
在听吴军老师的课时,有同学对《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提出了疑问:派克是一个心理医生,而且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出要修炼心智成熟的想法,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自己却抽烟酗酒婚外情,疏远自己的孩子,和父亲关系也不好”的人,那么,我们要不要相信他提出来的理念呢?
在《硅谷来信》第三季答读者问05,言行不一致的人讲的道理,要不要听?
吴军老师给出的了答案,他的答案是这样的:“相信一个人说的话,则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信与不信,要经过理性思考后来决定,不要因人废言。”
在我看来,这句话代表了心智成熟的一个方面: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应用,既不完全排斥,也不完全相信,只有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之后,有了生活或者工作的反馈,我们才能确定某个人的言论是不是可以应用。
比如,我非常不喜欢卢梭,特别是他一边高唱《爱弥儿》的关怀教育,一边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一出生就送入育婴堂,这种不负责的行为,和《爱弥儿》一书中严师慈父的形象都联系不到一块。
但是,《爱弥儿》一书中的理念有没有用呢?太多的地方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后世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来自于《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的理念,包括我自己对孩子的引导教育,都可以从《爱弥儿》中寻找到理论支持。
但是,我不会因为《爱弥儿》一书就会对卢梭的不负责做出任何辩解,该恶心的,就还是恶心。
一个人,能辩证地看问题,我觉得这才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如果因为一个人的某些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就完全否认这个人的某些优点,这和一个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去判断事物的幼小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本身就不是完美的人,或许我们自认为自己很完美,但至少在青春期的孩子眼里,我们就是压在他头上的那座大山,是他想完成自我独立的障碍。
因此,在这里我非常赞同M·斯科特·派克对父母之爱的几段描述:
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能会含热泪对酒吧侍者倾诉:“我爱我的家人。”对子女置之不理的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父母自居。
这种虚假姿态其实不难理解: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这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表现出爱的行动却相当困难。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我把我感兴趣的东西,全部转化为对孩子教育时,我成长需要的引导。当然,有很多事情我做得很好,所以孩子得以健康的成长。
但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以至于我会常常想:如果时间能回到孩子出生时,那么我将会给他更好的引导。
当然,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不能说不可以完全实现,至少我可以继续引导我的孩子,让他将来有了小朋友之后,他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比他更宽容、更幸福。
所以,在我看来,心智成熟不是一句只用来感叹的口号,而是要通过一步步的尝试,一点点地积累,慢慢让自己的心胸和格局打开,包容更多和自己不同的事或者人,从学汲取学习的闪光点。
2021.9.3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