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问题:“以谁为中心”,是社会化程度的试金石
社会给个体提供学习成长机会,协助个体不断实现自我需要,个体因此不断实现社会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物质需要满足到精神需要满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际关系良好互动。
可以说,心理问题都包含有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良会直接导致心理问题,反过来说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建设,甚至疗愈心理问题乃至严重心理障碍。
心理建设最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人际关系良好,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工作生活中搞好人际关系,有什么秘诀吗?
根据每个人的经验体会,以及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答案不难,可以转换为另一个问题,你在人际互动中习惯以谁为中心?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习得的以别人为中心?
先说答案,良好人际互动一定是以别人为中心,糟糕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谁为中心,是检验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的试金石,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举个刚刚体会到的生活例子。
临时出发去参加某个评审会议,得回家开车,时间紧张,甚至午饭也来不及吃,爱人得知就从单位买回大包子,知道我坐公交车回家早不了,就直接开车到公交站等着,顺便捎了些吃喝的放在车里,这真是节约了时间。这就是以别人需要为中心,是共情能力体现。
反过来说,什么是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就是以别人为中心,能看到且满足别人需要!
继续看例子。到了评审会议地方,发现手机没电了,路上习惯听心理录音课程,而车里充电线头不匹配没法充电。于是要人家帮忙充电,对第一个人表达诉求帮助充电,人家回复说没有充电线,这也是实际情况,她们也是临时过来组织会议,没有也正常。
提出诉求自然希望被满足,但一定要意识到“诉求不是应该、一定、必须被满足”,情绪才会稳定。同时知道不用手机也可以,也就不着急,过了会继续寻求帮助,对另一个人又提出诉求,这个姑娘答应了,很快去人家办公室借来充电线。
可见有底线(诉求用来表达愿望,接受预期最差情形),就不会着急,然后找机会继续寻求帮助,即多问一个人,“再一再二不再三”,敢行动是第一位的。
从体验看,这两个人都是同一个公司的,业务技术水平差别无几,后者比前者共情能力更强这点差距,就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体现,相信以后发展会更好。
我们常说,“功夫在诗外”,共情能力就是做好人际关系的功夫,人际关系则是获得生活幸福的功夫。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就是时刻意识到“以别人为中心”:对方情绪不佳时,接得住人家抛来的情绪,这是共情;对方情绪正常时,看得见需要或者待人家提出时,适当满足,这是共情。
当然,共情技术需要不断练习,不能奢望别人共情自己,而自己不用共情别人,共情技术路线就是10个字,即“走进去体验,走出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