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 | 杨蕊菡:在循环的国度里念诗
全文共4611字,阅读约需15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编者按
伏暑的热浪尚未散去,空空的行囊还未整装,又一群新燕已经满怀期待与向往,畅想起一塔湖图的金秋风貌。回首来路,父母的陪伴点亮伏案夜读的课桌,师友的鼓励温暖风雨兼程的旅途;展望未来,希望与梦想的彼岸已近在咫尺,新的青春之歌即将唱响在九月燕园。聆听未名新语,书写你的北大故事,记录你的圆梦之旅!
个人简介
学生姓名:杨蕊菡
毕业高中:重庆南开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01
从五楼的窗往外看,绿色声浪般的黄桷树在无风的天气也微微颤动着。一到春天,黄桷树就落叶,金灿灿地在空中、在道上,它们走着不一样的换叶小循环。
我的高中三年也充斥着许多loop,日复一日相似的学习轨道、从众的刷题模式与大节奏下趋同演绎的规划,自开启的那一刻起就没停止过转动。“被带动”,似乎是高中生活的不变主线,是大多数人眼中理所应当的敦促方式,很大程度上,这能带来“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安全感,并填补由迷茫和不成熟导致的思考空白——它内存的合理性无可否认。但是,自我失控的恐慌常常在不经意的瞬间倾袭:我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做着所谓正确的事,可在划去最后一项“今日任务”的同时,我感受不到坦坦荡荡的满足。
按照惯常套路的发展,一个被外界划定为优秀的学生理应在此时倏然惊醒,开启冷峻的思考并与外部、与自我博弈,经历艰辛却畅快的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然而在我的故事中,开头并非如此。
02
优秀,这个词语一度让我困惑。
从小到大,旁人常会赋予我这个形容词,我也乐意收下——漂亮的夸赞谁不喜欢呢?然而,不确信的犹疑始终如一张鳄鱼皮贴伏其上,优秀同学实在太多,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其中再普通不过的了:我很早就坚定退掉了并不热爱的物理竞赛,也不像通常的理科巨佬在数理化上有碾压式绝对实力;稳定的平时成绩让我能够肯定自己的寻常优秀,却不足以支撑起“脑袋子灵光”的聪明。我清晰地从自己身上感知到,学有余力不等同于游刃有余,更不意味着轻松易得。在高中学习的一个个循环中,我谈不上格外勤奋,却也不敢狂妄地背离轨道。也由此,日常学习中我没有足够的“余力”来捕获并放大转瞬即逝的“脱轨的感觉”。
在更多时候,我来不及思考那些察觉自我失控的瞬间,只会怔忪片刻便晃晃脑把它压下去——我为自己找了个由头,不去想就可不烦扰。
怎么会呢?
思考令人烦扰,但不思考却会带来自我下潜的焦虑。我无法遏制思考时间的延长,在“自控与他控”的争锋中,进度条尚未推进,而挣扎矛盾的感受从不厌倦叠加。
在高二和高三前期,这种感觉尤甚。作为长期以来循规蹈矩的学生,我无法抗拒地迎合loop,然而又被“无主张的被规划感”困扰着——就像沿着滚轮线,被大节奏拉扯着前进,却不时仓猝回望。
03
高二下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上授课成为常态。骤然脱离loop的生活中,我的焦虑情绪达到了顶峰。
“在时间的推演中失了章法,于水晶宫里瞥见狰狞的幻影。”
一次随笔中,我如是写下当时矛盾迷茫的心情。隔着屏幕的成绩与评价是不真切的,我这才发现,原来的自己只有在反馈中才能犹犹豫豫按下“优秀”的确认键,这种“自信”不过是蹈虚而行,鲜亮外表下是自我怀疑的内核,更称不上坦荡。
时间仿佛陷入了混浊域,焦虑和灵感相间窜伏:烦恼的是,曾经被快节奏掩饰的问题在乍然拉长的时间里暴露无遗,而幸运的是,我能有足够的时间与勇气去反思。摸鱼时我常放任大脑腾空,在一次突然的“涨潮时刻”我写下:“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颠覆性的行动,是一次次对自我的复证,是针对过往的质疑,以及不惧未来变化的挑战。改变是痛苦的,挣扎在矛盾冲突的水深火热中,煎熬挤出一间思想的空房——证明对错的唯有冷静客观的时间;即便如此,如果丧失复证的热诚却会让时间褪色苍白。”
焦虑如同干冷的空气,似轻地压抑着,我的每个活动都擦出一道尖细的颤音。而我就在焦虑中反复剖白自我,如《预感》中那样“招展自身又坠入自身”,在数次的反思中,逐渐找到了焦虑的症结——缺乏自己的节奏,我终究无法真正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能力。
2020年7月19日,是新高三搬入范孙楼的第一天。
我挚爱的南开,是各种意义上的“沃土”。她深刻地滋养莘莘学子,同样也林木成荫。三班的教室在五楼,隔窗而望,行人总不甚明晰,只得见一片郁郁黄桷树。
就着入夏后绿意翻卷的叶,班主任赵爽老师让我们为一年后的自己写封信。当时,囤积了一个学期的焦虑和对未来的热忱期盼在我心中互相撕咬。
我告诉自己:不要只依靠外界进行模糊的确认,我要关注自己内心做出笃定的回答。
04
对于大节奏,其实我并没有情感上自行感动的抗拒。相反,我尊重并遵循它。
高三一年,在loop的推动下我做出过许多改变。
比如作文文风的转变。虽常自嘲自己“语言一下子褪色了”,我也未犹豫过这样做,因为从通篇优美的抒情风转为主旨明晰、词句宏大的高考风,是面对高考作文题的必然选择。但若要让我为了迎合阅卷而写出连自己都难以下咽的文字,例如在某些时候大受追捧的人物素材堆砌和诗词名句拼接,我下不了笔。
我很感激孙小韵老师和吕珍律老师,两位语文老师给予我的,方向不同却内核一致的鼓励,告诉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巧思”,可以坚持自己的方式而不贸然随波逐流。我因得不断做出改变却始终保留自己的独特风格。
另如对待刷题的态度。我始终很反感海量的无差别刷题,在我看来,这是对寻找更适宜学习方法的懈怠和看似顺理成章的逃避。这点不会改变,然而在以往,对“砌墙垒砖式”刷题的反感被我过度放大,误伤了某些必要部分。进入高三后,大节奏推动下我也无可避免增加了题量,实践中渐能以一个更客观的态度对待此事:即使偏好基于题目的总结归纳,高三时我也不得不承认刷题有用,有针对性的刷题甚至是高效的。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声音在我心中不间歇嗡鸣:一些事情即使对大多数人有用,甚至在旁人看来是优秀学生的“标配”,但只要不适合自己,我也要有勇气不去做。所以我加入了刷题潮,却按照自主的节奏:根据自身情况,对于不同学科、题型和阶段均有不同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买教辅,和生怕少做、以题压人的“刷题内卷”。
——我逐渐达成了这样的平衡,不偏激抵抗,亦不盲目随从。很多事情并不矛盾,在循着loop的同时可以保留自己的melody。
我没有开辟“新道路”的热血孤勇与“就要和大家不一样”的荒唐叛逆,事实上,紧跟老师的步伐永远是高中生活的主旋律,小白文中“虽然我叛逆不听劝但我智商超群”的学霸也不是大众推崇、核心价值观下所能实现的;但毕竟人人各异,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往往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我努力思考与探索的,是沿着主旋律,在持续开合的loop中调和外部要求与内心诉愿。
寻找自己的节奏,才是我高中生活的真实主线:起初依违不清,却用汹涌而来的焦虑昭示它不容忽视的存在,到后来逐渐明晰,我从此为之坚定跋涉,融入循环而怀抱清醒——我要有自己的主张与坚持,而非囿于循环、附丽于外部。三年的时间跨度里,很难说有哪个时刻是转折点,只不过是倾力的探索与思考一点一点积蓄,回顾时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
05
我不是一个很“理”的理科生。出于准确得分的谨慎想法和源于幼时的尚理风气,在新高考中我几乎毫不犹豫选择了“理化生”传统全理科。我不能容忍自己偏科,可在心中一直对语文有偏爱。在紧锣密鼓的高三学习中,我会调侃自己“学习语文来放松一下”。
而不知是兜兜转转的缘分还是让我感动的巧合,在选择全理的同一时间段,我坚定了北大是我的梦想院校。
收到录取通知书前,我与北大的缘分如同一本书的前传,它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贯穿全文”,只是由记忆中数幅朦胧的画面所拼接,譬如用一根红绳系在台灯柄上的北大书签,在云游校园的卡顿直播中闪过的未名湖,写满物理“独家诀窍”的北大“周边”小本子,还有在高三无数个日夜里的那句“我要裸分上北大!”——
念念不忘,梦想也就成信念了。
别人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北大?
起初只是笑说“因为我更喜欢人文社科呀”。诚不相瞒,开始时我确实停留在这样一个浅层认知上。幸有高二的暑期学堂领我走近,我触碰着北大厚重的校史,认识了热情友善的学长学姐,更有一份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如拂弦般扫过,拨响了内心一直以来的期愿。在重庆的熟悉天空下,我竟似 “瞻彼中林”,得以窥见未名湖畔的蓁蓁树叶:一片叶飘转盛满浪漫的华情,一片叶沉淀融入包容的大地。
想法不羁而又能够平衡,这点多么关键。接下来近一年的时光里,它不止一次地再将我感召,遥相呼应中,这份自由与包容的精神让我能接纳外界带给自己的改变,同时始终坚守适合自己的道路。
06
重庆南开,铺满金色树叶的校园大道,在今年这个冗长得缠绵的春天。
一次偶然,行在即将走满三年的路上,深绿鲜黄相间的黄桷树叶把阳光切割成不规则的色块,我再次笑谈起:“哈,黄桷树怎么总是春天落叶?”
是因为特立独行吗?是不怵于脱轨的寥落吗?犹记得高一时我还用过“春有落叶,引而不群”作为随笔的标题。
“都说,黄桷树何时栽种就何时落叶。”
那时我正要走出校门,这个旁人听后许会一笑而过的说法却飒然惊心动魄地揪住了我。
我无法准确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只知晓,我被那一瞬的翕动牵扯着,急急向后看,攒动的人流上方,数十片叶旋着下坠,满目的金灿在眼睫上安静跳跃着,就如一场固化的悸动;现在想来,也竟是回忆的雏形了。
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灵光乍现的契机,更多的是在汹涌的思绪和移情下,人为联想形成的情感闭环。以我联想得近于矫情的观点,于四季代嬗的自然规律大循环中,黄桷树用换叶小循环安静诠释自己独特的存在,这并非放浪形骸只愿求异地“我偏要春天落叶”,而是融入群体却永远表达自我“不脱轨地走出自己的节奏”。
自然而然地,这个有关黄桷树的奇妙传言虽不像小说剧情那样让人突然顿悟,但却真切地暗喻我长期以来惶惑却咬牙坚持的探索历程,当时随我心跳一起激烈鸣鼓的是一拍即合的欣喜。尊重loop,追随loop,并融入loop;认识我,了解我,并支持我。我逐渐学会了在抵牾中妥协与坚持:承认走偏的想法,也不忽视内心的真正声音,敢于改变,也敢于不改变;拉锯与和解中我愈能流畅地向前,摸索着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同念诗一般。
07
念诗是平和地寻找节奏。为找寻自己节奏进行的探索,并非是在反叛和特立独行中翻找自定义的“自由”的快感,而是说,用念诗为此赋意,在loop中规矩又自主地前行,然后,安静地感受自己,真挚地信任自己。
我的高中生活存在着迷茫、艰辛、抵触、焦虑……许多循环中,这些情绪搅动冲撞着我的内心;但我的高中生活里有更多的真诚、热情、欢愉、感激,以及在追寻节奏过程中不断充盈的——酣畅淋漓的满足,与坦坦荡荡的喜悦。所有情绪安静地疯长,最终抵牾调停、交织相融,它们共同见证了我的成长,也凝聚着我的高中生活,情感充沛,纯粹无比,永远热忱却绝不简单。
如果来评述我的高中经历,我会说,这段时间可以燃烧。
所以最终我的高中故事是很自然的normal ending,7日早晨我踩着小雨后潮润润的空气走进备考的实验楼,走出时却扑面而来重庆难得的不刺目的阳光——于是我迎着清爽又温暖的晨意走入考场。
得知成绩的那天上午我偶然一望,黄桷树新换上的叶已绿得丰腴,今年的小循环已过去,夏天是真的来了。
而我高中的无数次loop也成过往,今年秋天我将来到念念不忘的PKU,开启更如flow的未来生活。
当一切都在流动,总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恰如更迭的青绿金黄与不会忘记的冗长春天。
文字 | 杨蕊菡,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杨圆
审校 |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