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细语】品读刘姥姥进贾府前的故事(上)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品读刘姥姥进贾府前的故事(上)
作者:火烧彤云
品读开场白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重点讲述了刘姥姥进贾府的故事,故事性完整。刘姥姥进贾府的故事又以刘姥姥进贾府前和刘姥姥进入贾府两个故事单元组成。刘姥姥进贾府前的这段故事不到1500字,但是非常重要,值得细细品读。作者给这段故事写了评书式的开场白: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来说,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且听细讲。(第六回)
这段开场白很有仪式感。它告诉读者,“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正式由此开场,此前的故事都是前奏。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那段故事其实是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的尾声,它和神游太虚境的那段故事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刘姥姥进贾府则是整部《红楼梦》正场故事的开端。把上一回的故事的结尾写在下一回里是章回体小说的常见写法,反倒是把刘姥姥进贾府的故事完整地写在一回里很少见。在《红楼梦》前五回多的故事里,撑起整部小说骨架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十五位主要女子已经全部介绍完毕。除史湘云、妙玉和巧姐三位以外,其他十二人均已正式出场,确实可以说前奏已经上演了。
“千里之外”是一种夸张式的形容,指的是刘姥姥一家和贾府关系较远,而不是指两家在物理上的距离有上千里。如果两家相距千里,那么刘姥姥带着板儿仅凭着一个早上的路程是赶不到贾府的。
一些《红楼梦》抄本版本在这段开场白里没有“且听细讲”这句话,而是写作:
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笔者认为,这段话更能展现作者的思路和立意,应该选择这段话取代“且听细讲”,作为小说的一部分。“粗鄙”,当然是作者在小说文字水平上的自谦。“琐碎”是指《红楼梦》人物众多、线索众多、场景多换,和一般的小说不一样。具体到刘姥姥进贾府的这段故事而言,这段故事是巧姐故事的重要线索和伏笔,而巧姐又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之一,她的故事是贾史王薛政治集团起伏跌宕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楼梦》小说的体系是很庞大而复杂的。
在人物的设定和描写上,这段故事里的王狗儿和刘氏夫妇都是在前八十回里只出场过一次的人物。这段故事讲完就把他们丢下了,直到八十回后才会再度出现他们的故事,与前面的情节串起来,继续为小说情节的推进而服务。这种写法在前八十回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官夫妇。小说人物千头万绪,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北静王、贾元春、蒋玉菡等等。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故事相当于这些写法的一个缩影,作者以此作为《红楼梦》的正场故事的开端,足见其重要性。这种布局和写法看似繁复,零散绪杂,这就是所谓的“琐碎”。作者想到,它没有迎合时下的流行眼光,不会受到欢迎。然而,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手法是自信的,他不迎合世俗、不随波逐流,谁要是不喜欢这种小说的形式,悉听尊便。这种态度,和小说中反复声明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所表达的文人气节意味相同。
王狗儿之家
开场白里说,这个小小的人家的人正往荣府中来,指的是刘姥姥和板儿正在前往荣国府。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这家人姓甚名谁?与荣国府是什么关系?这是以问题为导向来引述故事的手法。接下来,作者用倒叙的方法对这个小小之家作了介绍: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第六回)
作者以这个小小之家的男主人王狗儿为原点搭建家庭坐标体系,来向读者介绍。曾做过一个小京官的王家祖上,指的是王狗儿的祖父。有些读者读到此处有些迷糊,王狗儿的祖父与王夫人的父亲连了宗,“认作侄儿”,是把王夫人的父亲认作叔伯辈吗?不是的。王狗儿的祖父是把王夫人的祖父认作叔伯辈。何以见得?从后文中得知。
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见了凤姐后,把板儿说成“你侄儿”,也就是说,狗儿与凤姐平辈。往上推算,那就是狗儿的祖父与凤姐的祖父、王夫人的父亲平辈,那么狗儿的祖父是认王夫人的祖父为叔伯辈。刘姥姥离开贾府后,周瑞家的责备刘姥姥:
“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儿来了?”(第六回)
周瑞家的知道王狗儿家与凤姐家只是联宗关系,并无亲缘关系,所以板儿根本不是凤姐的亲侄儿。即便是亲侄儿,也不应该说得太直接,因为会给人过于强调亲戚关系来寻求资助的感觉,容易让人反感, 这是她责备刘姥姥的原因。她并没有说刘姥姥弄错了辈份。如果刘姥姥弄错了辈份,那么她当场就会提醒和纠正刘姥姥。而且,刘姥姥在见凤姐之前,周瑞家的是做过介绍的,告诉了她,凤姐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还有,刘姥姥母女二十年前就去过王家,见过王夫人。怎么说,她都不可能搞错辈份。
除了王狗儿的祖父以外,王狗儿家的其他情况介绍得非常详细,为情节的推进起到了铺垫作用,没有一句废话。特别是人物的名字,全部都有一定的喻意,笔者将在后文中逐个评点。
刘姥姥进贾府前的核心故事是一场家庭会议。这场会议对王狗儿家具有转折性的意义,王家由此从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跃升为富裕农家。王家的三位成年人的人物形象在这场会议中得以生动的展现。
刘姥姥责劝
秋尽冬初,冬事未办,狗儿心中为此烦恼,喝起了闷酒撒气。刘氏不敢顶撞他。刘姥姥看不下去,说了他几句:
“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第六回)
刘姥姥的话很重。她是被狗儿接到王家来一起生活的,并非狗儿入赘到刘家。即便她的辈分比狗儿高,但是狗儿是王家的男主人,又是这个农户唯一的劳动力,这个家对他的依赖性还是强的,按说,她也不能把话说得这么重才对。可她为什么敢这么说他呢?
前面那段介绍说得非常清楚,刘姥姥不依附女婿家生存,她在经济是独立的。刘姥姥有自己的家,家中还有两亩薄田。她守寡多年,除了刘氏也没有其他孩子,但是她一个人靠着两亩薄田也是可以度日的。从后文刘姥姥在潇湘馆摔了一跤还能行走如常来看,她的身体相当之好,远没有到要人照料起居的地步。刘姥姥是被女婿接到王家来照管外孙的。在她来之前,板儿青儿两个幼童应该是王成在照管。王成去世了,没人照管,她才被接了来。如果他们关系搞得不好,她随时可以回刘家去过自己的日子。所以刘姥姥敢说狗儿,狗儿对她也不能不尊重。
刘姥姥的这番话明责实劝,有两层意思。一是劝王狗儿安分守己,活在当下,量入为出地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过日子,改变官宦子弟大手大脚、顾头不顾尾的花钱习惯。这说明所谓“冬事未办”并不是王家没有做一点过冬的准备,只是今非昔比,王家当下的经济状况衰减了而已。第二层意思是劝王狗儿既然要过更好的生活,就得自己想办法努力去创造,在家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刘姥姥的责劝立足实际,切中要点,这段话一下子就让这个为人实在的农村老太太的形象跃然纸上。
对于刘姥姥这番实事求是的责劝,狗儿是相当的不服气。他也不接受岳母的批评,更没有沉下心来思考去如何奋斗、建设家庭,而是和岳母讲起了歪道理。
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第六回)
狗儿确实是纨绔习气太浓厚,只希望不劳而获、一夜爆富。一说到要努力,居然先想到打劫偷窃这些手段,还和岳母吵了起来,就像是一个耍赖打滚的孩子。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狗儿在家喝酒撒气,刘氏不敢顶撞。因为刘氏与狗儿是多年的夫妻,对他的脾气性格非常了解,知道顶撞、相劝于事无补,只会把矛盾越闹越大。和岳母争执了几番之后,狗儿丝毫没有自我反省的想法,反而把奋斗艰难的原因推到客观条件上:
“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第六回)
故事到这里发生了转折。谁也没想到,这几句话使得这场争论立刻变成了一场策划上贾家求助的家庭会议!这几句话提醒了刘姥姥,特别是那句“作官的朋友”犹如电光石火一般,触动了刘姥姥的记忆,她联想起王家还有一门连宗之亲,也就是金陵王家。
转议打抽丰
刘姥姥缓缓地回忆:
“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第六回)
这段话传递的信息较丰富。首先,这个“二十年前”不是确指,而是概数。第二回冷子兴提到王夫人的长子贾珠是“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七十三回赵姨娘向贾政讨要彩霞作为贾环的侍妾的时候,贾环已经十四五岁,贾政尚且还说年纪还小,过早娶妾,怕影响读书,要过一两年再给儿子们安排侍妾。按照小厮兴儿所述,贾府的习俗是,安排侍妾在正式娶妻之前的一段时间进行。可见贾政是不愿意让儿子早婚的,所以贾珠正式结婚的年纪估计是十七八岁,在十八九岁的时候生了儿子贾兰,然后病故。第四回提到,这一年,贾兰五岁了,这一年也就是刘姥姥一进贾府的这一年。
所以,经过推算,刘家母女首次见到尚未出阁的王夫人大约是二十四五年前。那么刘氏嫁给狗儿的年份起码也是二十四五年了。按当时的常态,刘氏15—18岁出嫁,算来当下的刘氏大约是四十左右,狗儿也差不多,他们与王夫人的年纪相仿。他们的孩子板儿、青儿比凤姐的女儿巧姐大不了几岁,但是他们自己却与二十出头的凤姐平辈,比王夫人矮一辈。在《红楼梦》里,人到中老年,而孩子尚在稚龄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甄士隐与女儿英莲、林如海与女儿黛玉、贾敬与女儿惜春等等,这也是社会常态。
王狗儿夫妇与王夫人的年龄相仿,那么王狗儿的祖父则与王夫人的祖父年龄差不多,在连宗的时候,王狗儿的祖父却把自己降为对方的子侄辈,这是多么的趋炎附势!为了攀附权贵,王狗儿的祖父这样的低级官吏可谓是自贬身价、不顾廉耻!这就是以上这些看似平实的文字里反映的不平常的官场丑态!
其次,王家现在升了边任,不在京城之中,这个消息当然不可能有谁传到农村里来,应该是刘姥姥进城卖农产品或者办其他事情时有意无意地了解到的。提起王家,刘姥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了解到的王家情况。王家虽然不在京城之中,而王家二小姐却已嫁给了荣国府的二老爷为妻,也就是王夫人。好在当年刘氏母女去王家,见的就是这位王二小姐、现在的王夫人。王小姐为人爽快,不摆架子,我们从后文周瑞家的的话中得知,王小姐没有让她们空手而归,给刘姥姥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刘姥姥认为,现在再找王小姐求助,应该也能获得资助。于是刘姥姥没有继续批评狗儿,而建议狗儿利用连宗的关系去找王夫人求助,也就是“打抽丰”。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