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蒲溪保树坪:昔有“孟母三迁”,今有宝树坪“五更其名”
很多地方或靠山得名,或傍水而名,或因人名取名,或以事起名,而保树坪村以地处大山最先起名为大山坪,又因物产丰富改为宝盛盆,而后因人名改名宝圣坪,继而又因历史事件更名保胜坪,最终因环保理念的深入而改名为今天的保树坪。
保树坪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与中方县相接。明代时,黄姓和许姓人从上蒲溪汪家村迁入,因此地处于大山中的坪地中,故而取名大山坪。黄姓和许姓迁大山坪后,因大山坪物产丰富,村庄富裕,乡邻间又以宝盛盆称之,意为盛满了宝贝的聚宝盆;清中叶,村中出了一个人物叫黄保圣,法术高超,能呼风唤雨,以宝物降魔除妖,人们叫他住的地方叫宝圣坪。湘西剿匪时,村子曾住过一个连的解放军,后来剿匪胜利,村子又改名保胜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生态观念加强,村中几棵古树成为一大美观景色,为保护古树,又改名为保树坪至今。保树坪村就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前后“五次更名”,顺应着时势地发展,用一个简略的图示更为清晰:大山坪(明代)——宝盛盆村(明清时期)——宝圣坪村(清中叶)——保胜坪村(50年代)——保树坪村(90年代)。
保树坪村地处海拨400多米的高山坡地的青山之中,阳坡之上。村民倚山而居,四周群树环绕,又因村名以古树而得名,故而环绕村落的几十棵千年古树更显得弥足珍贵。数百年来,瑶汉杂居成寨,相敬如宾,生生不息,许、黄姓先民们利用天然山泉之水,修筑山塘水渠灌溉土地,开垦良田,旱地,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整体呈现一派桑田,山林,村落共生人局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村落现有人口680人,主要为汉族,瑶汉杂居。村落选址既考虑防御功能,也考虑有利开垦农田,采光视野开阔,利于生存。村落前有三个圆形的山包,连成一线,狐形拱卫着保树坪村,先人认为这是聚财宜居的宝地,因此选择此处定居;村落沿山势地形呈环形布局,呈等高线状分布,建筑与建筑之间为巷道分隔,层次清晰,村内主要道路顺着房屋建筑从中穿过,各支路与大道连通,呈大“井”字形状,曲折婉转,形态丰富。
如果说保树坪的风景秀美,宝树环绕乃是上天的眷顾,那么民族特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便是保树坪人改造大自然的智慧结晶。
保树坪村的瑶乡传统特色文化保留得非常丰富,祭祀、哭嫁、栽田歌、茶山号子、草龙灯文化、双唢呐等等民俗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尤其是用稻草扎的草龙更是瑶乡一绝。
保树坪村的整块青竹石砌成的土地庙独具特色,绝无仅有。它与供奉的飞山庙均形成于明代,村民自发进行祭祀活动;
栽田歌,插秧时,按顺时针方向一人插一行,你追我赶,且流行一人领唱,数人帮腔的“栽田歌”。劳动时间长,比较辛苦,人们往往借唱田歌来鼓舞干劲;茶山号子,瑶乡茶山号子相传是挖茶山时唱的号子歌,乃众人在挖茶山时,由人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打一阵,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茶山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龙灯,外用稻草、内用萱草编扎的为金黄色,造型小巧、抽象的龙,进行舞龙表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哭嫁,在新娘出家的头天晚上,附近村寨的女伴相聚在新娘家的厅堂中,与新娘一起唱哭嫁歌。
双唢呐是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其音色明亮、音量宏达、表现力丰富,深受瑶民喜爱。
保树坪村还有厚重的红色文化 。红军长征时期,开国元勋贺龙元帅曾率军途经此村落,在村内居住过。湘西剿匪四十七军部队一个连在村住过月余,军民一家团结协作,村庄更因此历史事件改过保胜坪之名。
昔有“孟母三迁”之典故,而地处瑶乡深山之中的宝树坪村,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顺应时势的发展“五更其名”,演绎了一段瑶乡地名变迁的精彩传奇。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为网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