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江,有湖,有江湖!
▲ 大运河和长江在这座城市交汇,一个“镇”字,霸气十足,也意味深长。 图 / 张兴淮
在日渐模糊的历史遗迹中,
探寻这座江边老城沉默背后的流动轨迹。
今天我在微信里看到一个21年前“影像看中国”中的镇江视频。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学会灌水要到三年之后。1999年的镇江还有些土里土气的,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才二十年就已经是物是人非了。高楼遍地开花,回头一看,镇江变化还是很大的,可住在里面的人和心境,与二十年前的小楼不可同日而语了。
▲ 那时候的西津渡,还叫义渡码头街。
20年前的镇江,是急于融入到苏南阵营的。很多当时的出版物以及影像资料,都流露出苏南板块的字眼。九十年代我小时候做过的考卷,都带有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的字眼。在厚厚的历史风尘里,镇江既无金陵的王地之尊,也无旧时扬州的显赫,若论时下,则更少了些江南的富庶。
20年后,镇江人都爱提一个词“宁镇扬一体化”,努力加入南京都市圈了。
镇江人性格中的恋旧与执拗,这座城市从来不缺少继承的勇气,但在历史转变的时刻,它也能尽可能的调整自己的角色。
镇江,这座位于黄金十字水道的城市,长江用有力的一横,一个“镇”字,便足以揭示这座长江边的城市,并不平凡的命运……
跟所有倚靠在长江身旁的城市一样,镇江的命运与江湖休戚与共。
镇江:有江,有湖,有江湖!
镇江,它也很江湖。
▲ 日久天长,无形中为镇江这座城市注入了复杂的性格,有霸气,有婉约,一言难尽。 图/杨宪华
在惊涛骇浪中,形成了镇江的江湖气
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长江边上的“金陵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它与江北扬州的瓜洲渡,组成南北渡江的两大码头。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是在这里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
自咸丰十一年四月一日(1861年5月10日)镇江正式开埠以后,港口的码头设施开始由原来港湾驻泊木帆船,逐渐向人工设施靠泊轮船的近代港口发展,先后建造了可靠泊长江大、中型船舶的正式栈桥码头。
随着外国资本的各洋行的入侵和招商局、鸿安轮船公司等中国航运企业的兴起,港口陆续出现了一批大、小码头。由于商业贸易规模的越来越大,这个时期一度被称为“金码头”、“银码头”。
随着长江沿线重要商埠的开放,西方列强几乎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贸易市场。而镇江地处京杭运河的咽喉,货物四集,因而成为外国资本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商业贸易活动中心。
来自苏南的绸布,来自长江中游湖南、江西的木材、桐油,来自苏北的土特产、大米,北方的烟叶、杂货等,五湖四海的商品每天源源不断的进出镇江的各大码头。
随着民营小轮业的兴起,沿江的小轮码头也竞相出现。这些码头在沿江一代排列,大小相间,连此乃比,一派近代港口的景象。
万里长江此封喉。因为长江,镇江繁衍出深厚精彩的文化,从地名也能感受出两者的关系,整座城向北突出,好像在用力抵住长江的喉咙。
▲ 宗教是解释所有未知的哲学。这似乎是解释长江之滨的镇江为何有那么多寺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图/杨宪华
长江行至镇江,水天浩淼
因为有江,有湖,镇江的整座城市就显得温润而安逸。
宋代诗人陈亮来到这里,叹道:一水横陈,三面连冈,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比位置更加紧要的是地形。城北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京口三山,虽海拔不高,却成掎角之势俯瞰长江。
曾经的金山渔池,以前,站在金山向下看,就是这样一块块的水塘,有人撑小船捕鱼。
如今,滔滔不绝的万里长江进入镇江后,向东缓缓的画了一条弧线,三面如星辰般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将这"一水"围绕,形成了现在的“金山湖”,一直绵延至焦山。
镇江,她有过壮怀激烈,有过商贾云集,也有快意恩仇,更多的是书香气质。
焦山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有“江中浮玉”的美誉。初夏时节,这里碧波环抱,林木葱郁,满山苍翠,宛如碧玉浮江。
三山串成一个整体,犹如"三星拱月"。逐渐成形的内湖,使得山水相依,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更显得动人的美景。在镇江人眼里,这里已成为长江最美的城市港湾。
▲ 在这里,文人的放荡不羁和济世情怀被滔滔江水涤荡起来。图 / 张兴淮
一条长江,哺育了多少游吟四方的诗人,王湾在这里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名句,让这里名声大噪。
既有最大城市湖泊的烟波浩渺,又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还有山水相依的自然气息。
整个金山湖区域承担城市泄洪的功能。因为水体面积较大,兼具调节气温和泄洪、水体自我净化的功能,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自然空调",是镇江的"城市之肾"。
若傍晚来到北固湾广场,抬眼看那雕琢成为波光粼粼的湖面,夜晚多了宛若银河的星点灯光,城与水的浪漫被点点滴滴再现……
滨水路上锻炼人很多,漫步在长江边的三山下,对于为生计奔波的人来说已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风掠过湖面,吹在脸上,清新湿润,一瞬间让人忘却了城市的烦恼,心立刻变得柔软起来。
依山傍水、金山湖这一片水域,开始渐渐承载起镇江人的江湖梦想。
▲ 长江的水缔造了这座古城,然后对它说,你将在地域的夹缝中生活。图 /杨宪华
江湖,是理想的着落
江,是自然之力的化身;湖,是代代传承的活力。城市的性格因为这江、湖,被慢慢塑造。
日久天长,无形中为江边的城市注入了复杂的性格,许多看似矛盾的两面被交织在一起——既对上苍赐予的保证灌溉的水源,又忌惮经常出现的洪灾;既是沟通东西的动脉,又是阻隔南北的天堑;因为南来北往而富庶,又常常被惊涛骇浪的历史洪流所淹没,生命只能无奈地屈服于江湖。
这就解释了长江之滨的镇江,为何有那么多寺庙。自南北朝始,佛教本就进入了一个膨胀发展的时期,神秘的宗教为神秘的自然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注脚,于是落地生根,漫山遍野都是。
镇江城内元代之前只有五条街,却有八大寺,还是天下水陆法会的祖庭。晨钟暮鼓里,这些尚不包括镇江三山上的寺庙以及散落在郊野以及周边的庙宇。
在文人的眼里,江湖就是是充溢着灵感与才情的源头。一条长江,哺育了多少游吟四方的诗人,由此,江边城市的文化底蕴似乎与从身边流过的江水宽度形成正比。
沿着镇江三山的一路边,载着满腹的诗文和美酒,那些江边的石壁上刻满了后代文人的心声。这些人,有名的,无名的,从唐朝到民国,乘一叶扁舟,倾吐出胸中的块垒,书写出心中的志向,仿佛就有了慰藉,理想就有了着落。
▲ 进一步笑傲江湖,退一步禅音渺渺,这可能就是镇江的气质。图 /杨宪华
还有的经历了太多江湖,倦于官场,或者对尘世已无留恋,于是住下来,静静的读书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完成于此,沈括在镇江城内的一处宅院内写就了《梦溪笔谈》。
镇江在《天津条约》里是通商口岸,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是谋划中的区域中心,在民国江苏的历史里是省会,在建国后的苏南行政区里是公署,但终究摆脱不了纠缠着它的根系,那是一条枝杈纷乱的文化血脉,在国家的政治动荡中,不停地修修剪剪,始终也逃不开几经沉浮的命运。
▲ 过客们都已化成了烟尘,它依然是被凝固着的历史。
江湖过客们都已化成了烟尘,而这座城市依然是被凝固着的历史。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