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镇江记忆中的民国儿歌,和她的小学生活

昨天分享了一篇老镇江过去的工人歌谣,有朋友问我有没有老镇江童谣,我看过尹协和老师写的《我的小学生活》,在尹老师这篇回忆中有不少过去的儿歌,如今看来是非常的有意思啊。

明天镇江小学1-3年级的孩子们就要去报到了,今年的经历会让孩子们很难忘。再读读尹老师那段小学岁月,可能更有不同的体会。

《我的小学生活》

尹协和

01

逃难,上私塾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那时我5岁,大姐10岁。大姐在镇江薛家巷小学读书,这是一所办得很好的公立小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重点学校,该校还附设幼儿园学前班,听大姐说,我曾在那里上幼儿园,大姐每天带着我一同上学。

那时日军飞机经常来空袭,我们都熟悉了辨别各种警报声:呜――,几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气笛声,是空袭警报,是告诉人们要躲飞机了;呜-呜-,短促的一声接一声,是紧急警报,表示飞机已经来了;呜————,一长声,是解除警报,告诉人们没事了,飞机已经走了。

每逢在学校里听到警报声,学校就立刻放学,让学生们回家,大姐就领着我赶紧往家跑,有时她的一位家住山巷的同学来不及回去也一同到我家躲警报。我家在大厅里用两张大方桌拼在一起,上面铺了几层厚厚的棉被,我们都钻在桌子下面,以防砖木结构的房子倒塌,人被砸伤。

到了1937年12月,南京快要失陷,镇江风声很紧,人们都忙着逃难,我们全家人乘上一条木船渡过长江,逃难到苏北的樊川小镇,租了一个破落户家的几间祖传大瓦房,住了一年多。

樊川镇,地跨高邮和泰州两县,所以镇内又分“邮界”和“泰界”,不知为什么,镇江人逃难到那里的很多。到了1938年,祖父决定送大姐和我去私塾读书,老师也是逃难来的一对夫妇,在自己家中设馆教几个蒙童。

大姐学的是传统的《尺牍》,即书信体的文章,如“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之类,我则是认“字块”,我们都觉得学习苦燥无味。

注:薛家巷小学:校址在后来的十二中。

02

公立小学

1939年,沦陷后的镇江,社会秩序逐渐平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尽管当了亡国奴,生活总还得继续下去。外出逃难的人家陆续回到镇江,我们全家也返回家乡。这时我7岁,开始在薛家巷小学读一年级。

我觉得我的小学生活是非常丰富有趣的,至今记忆深刻。

那时学校刚刚复课,伪政权还来不及管到小学教育,教师们还是按照战前的老一套办教育,所以这里写下的记忆也可以反映上个世纪30年代小学教育的情况。那时,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个年级都有体育课、音乐课和“劳作”课。(关于劳作课上我所做的各种有趣的作品,我将另写一篇记录。)

此外,每个学期都要开“同乐会”,学生表演节目,请家长来参加。还有“演讲比赛”,由老师帮着准备演讲稿,各个班选出参赛的同学上台演说。

03 

儿歌

一年级的音乐课称为“唱游课”,即唱歌和做游戏,也许这门课兼有音乐课和体育课两项功能,所以差不多每天都有一节唱游课。唱游课上第一个节目都是“听音动作”,我记得是:在大礼堂(无坐位)宽广的场地上,小学生排成一个大圆圈,老师弹风琴,发出敲鼓、吹喇叭等声响,孩子们一边沿着圆圈走、一边做着敲鼓或吹喇叭的手势。然后便是学唱儿童歌曲,先一句一句地学着唱,学会唱了以后,老师就教孩子们做各种动作,表演歌词的内容。以下是我现在还能记住的一些儿童歌曲的歌词。

1,排排坐吃果果

排排坐,吃果果,学校里面朋友多,朋友多,好唱歌。唱起歌来歌声欢。

2,我是好宝宝

我是好宝宝,天天上学早,手面很干净,指甲常剪小,坐得很端正,嘴里不乱叫,书也读得熟,字也写得好。

3,小小一个球

小小一个球,拍来很顺手,拍前就向前,拍后起就向后,上学拿着走,睡觉抱胸口,小小一个球,是我好朋友。 

4,弟弟疲倦了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觉,妈妈坐在摇篮边,把摇篮摇。哦,我的小宝宝,安安稳稳来睡觉。今天睡得好,明天起得早,花园里边摘葡萄。

5,天上老鹰叫

天上老鹰叫,地上小鸡啼,老鸡急得嘣嘣飞,国国国国唤小鸡,快过来躲在妈妈的翅膀里。

6,老鸡骂小鸡

老鸡骂小鸡,你这个笨东西,我教你唱国国国,你偏要唱叽叽叽,你成天只会忙着吃东西。

7,蝴蝶飞

蝴蝶飞,蝴蝶飞,蝴蝶穿着五彩衣,飞过来,飞过去,一飞飞到花园里。歇在青草地,找它小弟弟,弟弟是个大毛虫,吓得蝴蝶急急飞。 

8,采菱曲

云淡淡,风轻轻,坐着小船去采菱,菱塘浅,池水清,一划一划向前进。菱叶浮在水面上,菱叶底下长红菱。采把菱,笑盈盈,唱着歌儿歌声轻。

9,不要怕船小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努力呀努力,摇呀摇呀摇。

摇过了前村转过大石桥,摇到了前方有海岛。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努力呀努力,摇呀摇呀摇。

10,老鸦老了

老鸦老了,飞不了了,肚子饿了,要吃虫了,呱呱呱叫,叫呱呱。……(后面的忘了,意思是小鸦反哺老鸦。)

11,(前面的忘了)……天一亮,起得早,学体操,身体好,吃饭吃得饱,做事要勤劳,人虽小,志气高、不要惹人笑。哈哈嘻嘻,嘻嘻哈哈,我们都是大好佬。

12,卖报歌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卖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下面是几个小歌剧,要三个以上孩子来表演。都是学校开“同乐会”时,经常表演的节目。)

13,小羊儿乖乖

大灰狼唱: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小羊唱: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不回来,谁也不能开。

大灰狼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小免唱: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不回来,谁也不能开。

……(结尾忘了)

14,年老公公

(注:南方人称外祖父为公公,这里“老公公”相当于北方人称“老爷爷”)

(老公公上)

老公公唱:年老公公,白发蓬蓬,一个不留心,跌在路当中。

(小男孩上)

小男孩唱:上学的小孩看见了,双手摇,高声叫,车走开,马走开,不要踏坏公公来,放下书包跑上前,两手扶起公公来。老公公,老公公,一跤跌得痛不痛?

老公公唱:还好还好,不痛不痛,心跳心跳,砰咚砰咚。

(小男孩扶着老人下场,老婆婆上场)

老婆婆唱:年老婆婆,眼花背驼,相信佛和鬼,天天念弥陀。

(小女孩上)

小女孩唱:聪明的小孩看见了,双手招,哈哈笑,小朋友,快来看,不要学那婆婆来,世上哪有佛和鬼,破除迷信学科学。老婆婆,老婆婆,你可不要念弥陀。

老婆婆唱:别吵别吵,瞎说瞎说,南无南无(音:拉母拉母),阿弥阿弥陀。

15,面包歌

(妈妈独自坐在桌边缝纫)

妈妈唱:想我可爱的小红蓼,三岁死了爸爸少照料,只求能够为她谋幸福,我朝也做工晚也做工,不辞辛劳。

(小女孩放学回家,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

小红蓼唱:小花猫呀喵喵叫,想捉一只老鼠吃,老鼠连忙跑。

(小红蓼进屋,要帮妈妈做事,妈妈不让)

妈妈唱:……你今天,读的书,可曾明白了?

小红蓼唱:妈妈不要看我年纪小,这些事儿也能做得了。

(妈妈问小红蓼饿不饿,给小红蓼一个面包。这时小乞丐张阿大上)

张阿大唱:可怜我,张阿大,从小死了爸和妈,先生呀,太太呀,做点好事吧。

小红蓼唱:听!什么?我的妈妈,这声音多可怕,苦又涩,声又哑,不是说话也不是相骂,好像一只受伤的老鸦。

妈妈唱:小红蓼呀,你不要怕,这是一个小叫花,讨饭的小叫花。他年纪小,书没读过,还有许多难事情要做也不会做。

(她们请张阿大进屋,小红蓼把尚未吃的面包给了张阿大。)

…………

(最后,三人一齐合唱《天伦歌》)

“人皆有父,唯吾独无,人皆有母,唯吾独无。* * * * ,江水东流, 小鸟归去,已无巢 ,儿欲归去,已无舟。何处是尽头,何处是尽头。

收拾起你痛苦的呻吟,献出你赤子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浩浩江水,皑皑白云, * * * * * * * ,大同世界,共享天伦。”(剧终)

我认为,这些儿歌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寓教于乐,重在发扬传统中华美德。有的歌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世界大同”的梦想。

除了学校里唱的儿歌,这里再介绍一个民间大人哄小孩玩时,用镇江方言说的歌谣,类似北方流传的“小小子,坐门蹬,哭着闹着要娶媳妇……”

说歌谣时还配有动作:大人坐在矮板凳上,两腿并拢伸直,两三岁的小孩跨坐在大人腿上靠近脚腕的地方,大人双手拉住孩子的双手,向前向后一推一拉,有节奏地运动着,嘴里同时按着节拍说歌谣:

“牵磨,带磨(意思是推石磨,磨面粉),大个巴巴(意即做个面饼),送把丈母。丈母丈人不在家,甩上屋,晒干巴(意即晒成干饼)。

干巴呢(“呢”读“来”)?猫吃掉(“掉”读“特”)了(“了”读“喽”)。

猫呢?上了树了。

树呢?烧成灰了。

灰呢?亚了田了(意即当成肥料)。

田呢?种了菜了。

菜呢?挨虫吃掉了。

虫呢?挨鸡子吃掉了。

鸡子呢?下了河(河读“活”)了。

哎呀!淘米的唉(“的唉”合起来读“代”),洗菜的唉,把我家(“家”读“各”)的鸡子邀上来欧!

摇西,摇西,摇西(意即邀鸡子的声音)。”

04

小学校园仪式歌

1939年,沦陷区小学早期的各种仪式仍然是继承战前的老一套,早晨正式上课前有晨会,下午放学前有晚会,每周一早晨有周会。

周会,是比较隆重的。全校各个班级在大操场上排成方阵,有司仪报大全程序,大致是:升旗、唱国歌、读《总理遗嘱》(总理是指“国父孙中山先生”),然后是校长讲话等。由于那时年纪小,对歌曲只会跟着唱,只知其音不知其字和意,现已上网查询得知全文,记录如下。

《国歌》,实际是“代国歌”,因为它本是国民党的党歌。歌词是: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建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总理遗嘱》:

“余致立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此外,在周会上,还常常唱另一首歌颂总理孙中山先生的歌,已记不全,也不知歌名。只记得几句(现已经上网查到):

“我们总理,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民国新成,国事如麻,总理详加计划,重新改造中华。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细推求。一世的辛劳,半生的奔走,为国家牺牲奋斗。总理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万世长留。

民生凋敝,国步艰难,祸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大家要互相勉励。总理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晨会,已记不清是在大操场上升旗然后做早操?还是各班级在教室里由班主任讲话?

晚会,是每天下午课程完毕之后,由班主任讲话。最后全体起立,唱《放学歌》:

“功课完毕,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回家以后不要悠游,先把今天功课再研究。

明朝会,好朋友,明朝会,好朋友;愿大家,齐努力把学问求。明朝会,好朋友,明朝会,好朋友;愿明朝齐到校无先后。”

(还有一首《放学歌》,当时我和大姐都会唱这首歌)

附带说一下那时教室里的布置:正面墙上,在黑板上方正中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像,是印刷品,孙中山的像片放在长椭圆框内,像片的下面有一横框,框内写着《总理遗嘱》。孙中山像的两侧有两个条幅,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后面墙上,上方是几个大方块字,一张方纸上写一个字,内容大致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仁、义、礼、智、信”。下面是“班级园地”。

两侧墙上,挂着若干条名人格言,如“助人为快乐之本”之类。

我们每天在这样的气氛里读书,因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对国父孙中山先生是很崇敬的。对做人的道德标准也是铭记在心的。

▲ 配图:镇江县立文庙小学,1942年7月的毕业证书

05

私立小学

我小学三年级时(1941年)转学到私立锺粟小学,因为这个学校离家近,又不要过马路。当时锺粟小学刚开办不久,校址是借的一个家族的祠堂。这里的校舍非常简陋,远比不上薛小。

记得我们的教室是一个很长的房间,像庙宇里的大殿一样,迎面一溜敞开着,外面东头和西头各有一个小院,院子中央有个大花坛,上面长着一棵枇杷树、一棵桂花树。

教室里挤了四个班的学生,三、四合班学生面向西坐,五、六合班学生面向东坐。背靠背,中间留出一条1米宽的过道。老师给三年级上课时,四年级学生就写字;老师给四年级上课时我们就写字,这时我还可以偷听四年级的课。

可是,尽管校舍简陋,教师却是一流的,而且大部分是男教师。因为在日伪时期知识分子谋个职位很不容易,能屈尊当个小学教师就不错了。他们都是有学识的、爱国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上课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告诉我们日本侵略中国的真象。

有一次上地理课时,课文中说“我国第一大岛是海南岛”,老师轻轻地小声告诉我们:我国第一大岛不是海南岛,而是台湾岛。告诉我们台湾是怎样被日寇占领的,接着便对照着地图讲东三省、讲中日战争……

语文课上我们常会听到岳飞的故事、史可法的故事,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刻下一个个正气凛然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配图:镇江县私立敦本小学校的毕业证书(1933年)

06

作文比赛

小学五年级时,我又转学到公立的薛家巷小学。公立学校的老师应付上级的差事就难办得多了。这时已经不能再像抗战前一样办学了,原来那一套校园仪式也都取消了。

上级规定五年级学生要学日文,可是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一学期只学了几个字母,后来也就不学了。

有一次县里(当时镇江不是市,是镇江县)举办小学生作文比赛,老师指定要我写一篇作文交上去,题目是《中日亲善》。我很生气,但我也不拒绝这个任务,却写了一篇文章声讨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列举事实,逐一责问“何谓中日亲善”。我一声不响地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也一声不响地看了。

当天下午,老师叫我到校长室去,我很害怕,但校长并没有责骂我,而是轻声规劝我:小小年纪不要做傻事。老师是在保护我呀。后来老师是怎样应付上面这次作文比赛的,我就不清楚了。

回想当年沦陷区里的小学教育,我深深感到,在国家危亡时期比和平年代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爱国心,因而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更加不能忽视了。

老镇江流传的一些“工人歌谣”,记录那些工人传说

刀鱼当街买?鮰鱼论筐称?30多年前镇江的江鲜美食是什么样的

镇江有个美女叫杜秋娘:我的传奇容颜,让你难忘千年!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

  • 唱歌画画也能写作文???

    编前话 炮台班的教室里笑声不断,情绪高涨.你能想到这是孩子们最怕的作文课吗? 唱一首儿歌,画一幅图画,写一篇作文.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正是圆梦工坊作文教学的特色. 奇怪的丑老头 桂联小学二年级 ...

  • 鬼才数学老师:将小学数学计算编成了17个...

    鬼才数学老师:将小学数学计算编成了17个儿歌,到3年级计算熟练,做题快,冲刺奥数!分数上去了,自信心大涨.一举成为班里的数学学霸!到了4年级,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不滑坡.孩子学数学简单啦! 1年级: 凑 ...

  • 我的童年(10)

    我从小喜欢看书,妈妈.爸爸给我买了许多课外读物.小人书等,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刘胡兰>.<红岩>, ...

  • 【知识点总结: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儿歌】...

    【知识点总结: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儿歌】...

  • 一位影坛宗师记忆中的府学小学和文天祥祠

    ▲今日府学胡同小学大门 儿子在东城区的府学胡同小学读书,我每次送他到校门口,然后从文天祥祠前面绕一圈回家.文天祥祠本来是校区的一部分,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便有高墙与校区隔开,向南单开一门接待游客. ...

  • 老绍兴记忆中的“大”地方

    中国有个大上海,大上海身边站着个小绍兴,仿佛有巨人和侏儒之别.不过小绍兴城里却深藏着许多"大"地方,倒着实令大上海目瞪口呆.据我这个老绍兴不完整的记忆,在绍兴城里以"大& ...

  • 六十年代千帆竞发的黄浦江 老上海记忆中永远难忘的场景

    上海作为曾经东方最大的港口城市,随着黄浦江上波涛的起伏,迎面吹来轻轻的海风,海关大楼上的自鸣钟传来古雅的声音.江面上来自各国的船只,各种肤色健壮的水手,成为了许多人趴在防洪墙上眺望的目标.

  • 70年代末泉城济南珍贵彩照 糖果冷食二厂老冰糕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济南,又被称为"泉城",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七十二泉",并形成了中国最为罕见的泉水一条街.从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到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现在城内涌 ...

  • 记忆中的1987,老挂历上的12位女明星,依然是人们心中的女神

    美丽的记忆,给人的感觉,宛如一阵凉爽的风,恰似一首动人的歌,1987年老挂历上的12位美女明星,依然是人们心中的女神. 1.杨丽萍,1987年1月份挂历上的美人.从小酷爱舞蹈的杨丽萍,以孔雀舞闻名,被 ...

  • 一位老人记忆中的老县城杨泗爷庙(淅川文化探索之九十二)

    全景玉,男,58岁.在淅川县老城街开一理发店.他,白发,平头,擅长修面.一把剃头刀,在人的脸上.耳上滑过,轻飘飘,麻酥酥,特惬意. 我是地地道道的老县城人,祖宗八辈都住在城里.自小在老县城跟师傅学手艺 ...

  • 一位外国人记忆中的淅川老县城

    欧拉,男,1935年生于淅川老县城,系挪威某大学教授.他,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胡子特浓,像两把上翘的刷子.说话叽哩瓜啦的,听不懂,得听翻译的.只会说一句汉语:淅川,我的故乡. 我,生于淅川县城(指 ...

  • 大城根脉:记忆中的武汉老街巷

    " "峡尽天开朝日出, 山平水阔大城浮." 如果说汉口是汉水冲来, 整座江城则是长江浮起. 我们的城市称其为大, 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造 ...

  • 老照片:这是几十年前的江苏徐州,看记忆中的老徐州

    通过一组昔日江苏省徐州市的老照片,带大家去逛逛昔日的徐州城,感受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图为昔日湖滨菜场.菜场是一个最具有市井气息的地方,这里有各式新鲜蔬菜和各式美食,这里是美食天堂. 图为昔日徐州城市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