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粒粒辛苦盘中餐
小时候吃饭时,父亲经常趁机教育。边吃饭边开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碗里不准掉出来一粒,也不许剩饭。
家人一日三餐,用餐规矩还挺多。吃饭的时候,不准用筷子敲碗,划饭不能连续超过三下。说敲筷敲碗,家里面会穷。
嘴巴嚼米饭,也不准发出声音来。如果谁发出嚼嚼声,会骂他讨饭相,真没教养。夹菜夹面前,不能用筷子翻菜。
堂哥灌田,干农活一把好手。生产队里正劳力,犁耙耕耖样样行,不愧十个底分。块头不大,但干起活来非常利索。
布谷鸟叫声中,生产队里开始育秧。秧田一两丘,一般选在村庄旁边,方便管理看护。白天有人看,防止被鸟吃。
父亲身体不好,照顾安排看秧田。自己那时小,还没有上学,经常帮父亲代工。眼睛像雷达紧盯,一天到晚赶麻雀。
拔秧开早工,天不亮帮妈妈干活去。双腿裤管一卷,拿根小秧凳,秧田里一插坐上。从头开始,一直往里面拔。
手势很重要,拔秧技术性非常强。抓住秧苗根部,往身前平移拔,可以连根带出。如果往上拔,秧苗根就没了。
抜秧的时候,最可怕的就是蚂蝗。一不小心,腿提出水面叮着好几条,强拔会断。必须用手拍,蚂蝗才会掉下来。
种田插秧,靠体力更是靠技术。眼睛朝前方,三点成一线,两腿一站边种边退。如果盯手上,那样根本种不直。
要把田种好,起手那几下很关键。几何学用上,眼睛瞄着拉虚线,横平竖直不走样。老插秧把手,一定这个样。
当时才十多岁,种田就像模像样。种的还可以,不用拉线也直,但是插秧速度慢。一个小孩子,没有正劳力快。
稻田日常管理,适时耘田除草。耘前先撒生石灰,灌水施肥挖排水沟,治虫也要跟上。夏收夏种,秋收冬种。
水稻扬花时,稻田不可以失水。干旱年份里,幸好村里东南角,群力水库引水灌溉。村北山脚水渠,那水凉得刺骨。
稻作一年两季,起早开工割早稻。天还没亮起床,稻田里一蹲,最受不了的就是小咬。头颈鼻孔耳朵里,到处乱钻。
割稻手势重要,叉开腿双手并用。左手抓稻杆,右手浮劲像曲轴,顺势边抓边割。两轴一高一低,唰唰一大片。
打稻力气活,一般是正劳动力负责。打稻机一踩,妇幼老弱负责递,打满装麻袋。水田里背出来,四袋一独轮车。
生产队里,既有晒谷场也有仓库。稻谷晒干后,风车扬谷去粃,再装进仓库里。按口粮算好,实物保管员分谷到户。
小时候村里,就已经有碾米厂。小金牛负责碾米,通常稻谷出米率,基本上七折左右。柴油机一发动,新米就出厂。
村里半山区,生产队里山坡地为主。大部分种蕃薯,人吃蕃薯,猪吃蕃薯藤。蕃薯丝和米,做成蕃薯丝饭。
玉米也种,蒸玉米算是比较好吃。大多数晒干后,掰下碾成玉米粉,做咸菜玉米糊。吃吃不耐饥,糊里也没什么油。
父亲和姐姐,他们俩都爱吃蕃薯。来个好收成,能吃得白白胖胖,自己不喜欢吃。蕃薯丝饭,挑饭粒多的装碗。
井头沿彩仙,做饭时搞小动作。饭烧滚以后,把米粒往锅壁靠,自己装干饭吃。为了这件事,老公与她大吵一架。
那个艰苦岁月,已经过去很多年。珍惜当下好日子,粒粒收成不容易,浪费了不好。条件再好,也不能遭塌了粮食。
俗夫 2021年4月23日随笔
以文会友 以笔理学 以德行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