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本质:言语思维的培育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话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下边四种影响较大的看法: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语言,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言语,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练能力,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练思维。实事求是地讲,这四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指导教学的角度看,又都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缺陷。

比如,拿“学习言语说”讲,这个看法是一些学者受西方“语用学”的影响提出的一个主张,这种主张十分强调语文学习的现实性、交际性、实用性,但却忽略了语文学习的积累性、模仿性、感知性,因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难践行。

有鉴于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思考,综合以上看法的优点,主张语文学习本质的乃是学习者言语思维的培育。下面,笔者将从言语思维的提出、言语思维的内涵、言语思维的功能和言语思维的培育四个方面来阐释这一主张。

一、言语思维概念的提出

(一)语文学习本质上是语言学习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语言学习,这已是语文界的共识了。下面笔者将从文学、文章、话语三个方面略陈管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它们分别是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常言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这类课文,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精妙和运用文学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情达意上的技巧上。只有这样,教学才算把握住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文学作品的根本特点。

文章是语言的合规律的组合体。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有三分之一是文章,他们包括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散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相比于文学作品,文章可视为是语言的合规律的组合体,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就必须把重点放在理解和运用文章语言的准确、严密、简明、连贯、得体上。只有这样,文章语言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

话语指口头语言,一般包括说和听两个方面,它是语言的活的组合和活的运用。具体来说,说是语言的组合、语言的运用,听是语言的理解,语意的提取。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把重点放在语言的组合与理解上。

(二)语文学习本质上是思维开发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这四项能力的核心却是思维。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日本心理学家坂本一郎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的词汇量,同他的智力商数成正比。他对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词汇考试,发现在7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数成绩中等优良;35至70分的学生成绩中等;35分以下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则困难重重。实际上,坂本一郎的这个结论也不难理解。因为在语文能力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中,读和听本质上都是理解,而理解则“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章志光主编《心理学》)写和说本质上都是表达,即运用语言完成表情达意的任务的一种思维活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又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培育学生的言语思维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本质是思维开发,语文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培育学生的“言语思维”!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工具。人的思维离开了语言,便无法活动。但是,中小学生由于其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因此,他们在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时,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词汇贫乏、用词不当、表达不清、理解不准、结构错误等诸多语病。因此,所谓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实际上就是克服上述种种语病、正确地运用母语进行思维、进行读写听说,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培育自己的言语思维的过程。

其次,从人的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起初的思维是以形状、颜色、声音、感觉、表象、动作等为工具的直观性动作思维;随着儿童思维和儿童语言的逐渐发展,这种直观性动作思维渐渐地被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言语思维所代替。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所谓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强化和加速自己的言语思维逐步走向成熟的学习。

二、言语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言语思维就是运用语言从事各种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它事实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言语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思维的语言性和语言的思维性。

1. 思维的语言性

言语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必须遵循语言规律。大家知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自己特定的文字、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语音而言,人们只能读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那种读音,不能自己随意去读;就文字而言,人们只能书写为大家普遍认可的那种写法,不能自己随意去写;就词汇而言,人们只能使用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那些词汇,不能自己生造词语;就语法而言,人们只能按照大家普遍认可的那种构句规则去遣词造句,不能随心所欲、自说自话。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谁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那么,就会出现他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人们就看不懂、就无法理解的情况。读不懂、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不能进行。因此,言语思维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思维必须遵循语言规则。

2. 语言的思维性

言语思维的运行除了要遵循语言规律外,同时还必须遵循思维规律。因为,只遵循语言规则,不遵循思维规律,语言同样是无效的、不合逻辑的。我们不妨读读这个句子:爸爸是男的,母亲是女的。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是正确的,但从逻辑上分析,这个句子就是一句废话,因为它所表达的意思人人皆知,从逻辑上讲,无须用语言再做表达。由此可见,言语思维在运行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就必须遵循语言的思维性。否则,就会犯逻辑错误,表达自然也就无效了。

三、言语思维的功能

(一)学习功能

首先,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原因何在?新时期以来,人们纷纷撰文,做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时至今日,分歧仍然没有消除,实践领域仍然没有多大改观。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不清。前面说过,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培育学生的言语思维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包含着两项不可分离的内容:语言和思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只看到了前者,而看不到后者。于是乎,语文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言训练;不仅如此,更有甚者,把语言狭隘地理解为单纯静态的语言知识,把语文教学狭隘地理解为单纯静态的语言知识的传授。

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就变成了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和单纯地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提不上去了。但是,以构建学生的言语思维为主的语文教学就避免了上述那种单纯以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训练为主的语文教学的弊端。它在一种更为广阔的背景上,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而且重视思维能力的开发和训练,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了起来,使思维在语言训练中得到开发,语言在思维开发中得到训练,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其次,能提高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效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这些学科的教科书也是用语言分章分节编写的。因此,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构建起来的语言思维,一旦成熟,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同样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二)工作功能

我国的中学生毕业以后,相当一部分会直接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不管从事那种工作,语言却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伙伴。因此,拥有一个健全、成熟的言语思维,对他们的工作来说,不啻是一副加速剂。

(三)生活功能

生活中人们更是离不开语言。亲朋之间,书信往来;邻里之间,日常交往;公众场合,发表见解;闲来无事,读书看报等等,都需要言语思维的参与。由此看来,言语思维不光能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的效率,而且能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是我们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左膀右臂。

四、言语思维的培育

(一)培育原则:以思维为核心,训练语言;以语言为凭借,开发思维

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核心是思维。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句子,无不是思维的结晶。这种结晶,从思路上看,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句子,各有其思路逻辑。从性质上看,这种思路逻辑或为时空思维,或为逻辑思维,或为情感思维。从方法上看,有归纳法,有演绎法;有发散思维,有聚合思维;有想象思维,有联想思维;有求同思维,有求异思维;有比较思维,有概括思维等等。思维规律上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从思维品质上看,有准确与模糊,有形象与抽象,有严谨与粗疏等之别。

一个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质量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因此,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上,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训练语言;语言训练为凭借,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培育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写、去看、去说、去听、去背、去思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形成能读、能写、能看、能说、能听、能背、能思的能力。那么,这7种能力的形成是靠教师的教养,还是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但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章学诚这段话可谓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谛。语言学习者要理解并运用语言,从而形成的自己的言语思维,就必须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去“自得”,去悟得。

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正好道出了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有组织、督促、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去读、去写、去看、去说、去听、去背、去思,学生的言语思维定能快速形成。

(三)培育过程中的特点:大量、反复、持恒

1. 大量。言语思维的建构,必须通过言语使用者的大量的的言语实践才能建立。在这个方面,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多背,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引导、点拨、提问等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鉴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需要强调得有这么两点。

第一,所谓“大量”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能够接受;二是能够促使学生言语思维形成的某种足够量。就前者而言,量大而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了,依然是徒劳;就后者而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究使学生言语思维能够形成的某个标准的语言量,这样做,会使以后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具科学性。

第二,要注意在多读多写中重视精读精写。如果说读写总量的不足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的话,那么,不重视精读精写则是现代中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不高的致命原因。就现实情况而言,有些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书不能说读得不多,文不能说写得不多,但他们一走上社会,或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不会读书、不会作文的学生比比皆是。原因是什么呢?根本的原因是平时不重视精读精写。写一篇作文,匆匆完事,完成以后,很少下功夫修改;读一篇课文,浮光掠影,读完以后,很少再回头去看。因此,培育学生的言语思维,在多读多写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重视精读精写。

2. 反复。所谓反复,主要是指学生言语思维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生言语思维的形成,必须靠天长日久的反复地读写活动。只有在这样的反复中,学生的言语思维方能开花结果。

3. 持恒。在培育学生言语思维的过程中,不论是大量,还是反复,在时间上必须持之以恒,必须养成习惯,这样,学生的言语思维才能形成。在这一点上,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这里提出的“言语思维的培育”算是笔者凭借教学语文30年的体会对这个问题交出的一份个人的答卷。至于这个答卷的质量如何,有两个检验标准:一个是实践,一个是更为深入的研究。笔者愿意就这两个标准与诸位同仁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