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聪明汗”皇太极的“汉化”之路

清军入关前,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代表的满族统治者,已经有的放矢地实行了一系列吸纳汉文化的改革政策。

几百年前的东北集市

尤其是皇太极,在即位伊始,就对努尔哈赤晚年苛待汉民的政策进行了大胆纠正,还以更大的魄力吸纳儒家文化,积极推行改革方针。他的一系列举措,为清朝后续一统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八子皇太极登上汗位,改元天聪;
  • 公元1636年,皇太极平漠南蒙古诸部后,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蒙古诸部奉为“博达彻辰汗”,直译过来为“聪明汗”);
  • 公元1643年,皇太极暴卒,在位共十七年。

皇太极

1626年9月,皇太极发布命令:

治国之要,莫先安民。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令奸细往来者,事属已往,虽举首概置不论。嗣后惟已经在逃而被缉获者论死。其未行者虽首告,亦不论。

命令颁布后,“汉官汉民皆大悦,逃者皆止,奸细绝迹”,有效排除了因为满汉矛盾可能激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在皇太极统治期间,后金政权的武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经过西征蒙古、东伐朝鲜,以及多次对明朝的胜利用兵,到了崇德年间,其统治范围在从原有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地区的基础上,发展到北至外兴安岭,东抵鄂霍次克海和库叶岛广袤地区。

清军入关之初的疆域(图片via:史图馆)

在积极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皇太极对内政的汉化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取得了远胜于其父的显著成绩。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皇太极的一系列“汉化”举措。

经济:牧猎与农业并举

在经济建设上,皇太极颁布了牧猎与农业“双轨发展”的政策,并对发展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多次颁布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政令,强调“工筑之兴”不应“有妨农务”,要求军民“专勤南亩,以重本务”,“务农积贮,为足食之本”。

他下令禁止宰杀耕牛,提出“田畴庐舍,民生攸赖,劝农讲武,国之大经”的治国方针。由此可见,皇太极对农耕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深层次的认识。

政治:“仿效明制”、重用汉臣

皇太极即位后,很快便接受了汉官宁完我等关于“设六部,立谏臣,更馆名,置通政,辨服制”的建议。

建“中央六部”,设置谏臣言官,并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原本简陋粗糙的吏治系统,变得逐渐“正规”起来。

宁完我(1593—1665),辽阳(今辽阳市)人,历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与此同时,皇太极对官民服制、官场言语书词等,在深度参考中原王朝“明尊卑,辨等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规范。

首当其冲的,是“国家服式之制”:

  • 1632年12月,皇太极下令确立“国家服式之制”,“以辨等威,定民志,朝野各有遵守”;
  • 1633年6月,皇太极再发更定朝服的命令,“特定入朝官服之制”,以“辨服色,正名分”,“以肃观瞻”。

在改国号为“清”的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对官员言语书词的规范,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要求:

我国初不悉礼,或称呼,或书写,俱无上下贵贱之分。今阅古典,凡上下应答,各有分别,著俱遵例行….凡其文上报,达于皇帝者称“奏”,达于诸王者称“禀”,达于其他官员者称“告”。皇帝言语或书写,都称为“上命”或“圣旨”,臣工对皇帝问答,谓之“奏上”等。

对于汉官的招降和使用力度,皇太极更是远远强于其父努尔哈赤。皇太极招纳的汉官,不仅数量多,身份档次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收降的明朝官员中,以洪承畴官位最高。紧随其后的有总兵祖大寿,副将尚可喜、张存仁、孟乔芳、沈志祥、祖可法,参将孔有德、耿仲明、马光远等。

洪承畴(1593—1665),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另外,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即前来投奔的汉官范文程、鲍承先、宁完我、石廷柱、马光远等人,多是在皇太极时期才被得以重用。

皇太极一继位,就把范文程、宁完我召直左右,以备顾问;内秘书院设立之初,范文程、鲍承先先后被授为大学士,参与枢要。

范文程(1597—1666),辽东沈阳(今沈阳)人,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

1631年6月,皇太极分汉军为四旗,任用了一大批汉员。

马光远(授职固山额真,领汉军正黄、镶黄两旗)、石廷柱(授职固山额真,令正白、镶白两旗)、王世选(授职固山额真,领正红、镶红两旗)以及李国翰、马光辉、张大猷、金维城、吴守进、孟乔芳等人都担任了要职。

皇太极改元后,连续授予三位汉官王爵。授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开创了清朝封汉官王爵的先河。

从左至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

皇太极不仅重用汉官,还仿效中原王朝科举取士的办法,通过考试选拔人才。1629年8月,皇太极下达了一道在清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谕令:

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

今天沈阳九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的“满清皇学”,是不是很有穿越感?

1629年9月举行的考试,大约有三百名生员参加,“分别优劣”录取了其中的二百名。

参加考试的生员,大多为遭到晚年努尔哈赤镇压的汉族生员中的幸存者。他们昔日“包衣”的地位,被全部取消。

1634年3月,后金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录取二百二十八人。“分别等第,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一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

一个月后,经礼部考试,齐国儒、朱灿然、罗锦绣、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等人以“通晓汉书”授予举人功名。

1641年7月,举行了第三次科举考试,录取满、蒙、汉举人生员共四十八人,其中汉员三十五人。这些生员不仅得到了官方的赏赐,还受到皇太极的表彰和鼓励。

皇太极的努力 让清朝在关外就拥有了一个明式朝廷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太极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汉族官僚“智囊团”,成为了皇太极推行“文治”的骨干力量。

文化:尊重儒家,学习儒家治国思想

在改元之后,以皇太极为首的满族统治阶层,不仅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重视,更将自己“自动”纳入进了中原的文化体系,为后续稳固大一统的统治,做出了十足的背书。

譬如皇太极实行祭孔之礼,就很说明问题。 清朝建孔庙,最早是在1636年(崇德元年),建于盛京(今沈阳)。《清史稿》记载,“崇德元年,建庙盛京,遣大学士范文程致祭。”

沈阳文庙,1954年被拆除

8月,皇太极遣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致祭至圣先师孔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配享,祭文称:“惟至圣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昭宣文治,历代尊崇。”

有趣的是,祭孔祀典从对孔子的尊奉、配享的安排、祭祀日期的确定,到典礼的仪程,都循守了中原王朝的祀典礼制。

康熙所书“万世师表”

皇太极不仅积极推崇孔子,还提倡满族贵族子弟读“汉人之书”。里面不仅涵盖儒家经学、史学类书籍,也包括了军事等实用性书籍,内容相当广泛。

不过,对于“汉化”程度有限的满族贵族而言,儒家经典浩如繁星,“学什么”成为了大问题。一些汉族官员认为,皇帝应主要学习以“四书”为核心的“帝王治平之道”。1632年9月,沈文奎奏疏谈道:

臣自入国后,见上封事者多矣,而无劝上勤学问者。上(皇太极)喜阅《三国志》,此一隅之见,偏而不全。帝王治平之道,奥在“四书”,迹详史籍。宜选笔帖式通文义者,秀才老成者,分任迻译讲解,日进“四书”两章,《通鉴》一章。上听政之暇,日知月积,身体力行,操约而施博,行易而效捷。

《满汉四书》 (大学)

历史证明,皇太极充分采纳了他们的意见。1637年,他曾以“修齐治平”的道理告诫属下说:

圣经有曰: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身修家齐而后国治。尔等若谨好恶之施,审接物之道,御下以义,交友以信,如此则身修矣。孝其亲,弟其长,教训及其子孙亲戚,如此则家齐矣。身修、家齐而国不治者,有是理乎?

客观地说,皇太极对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理解,还是比较有限的。不过,正是因为他们“从0到1的转变”,才得以让清朝开创尊崇儒学的文化政策的先河。

有选择性地“汉化”

不过,尽管皇太极对儒家文化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但他并未完全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言概之,皇太极的“汉化”有着很强的目的性。

他曾拒绝满族大臣达海、库尔缠等人提出的“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的意见,并坚持认为,满族的服饰及民族语言、骑射传统不能改变。

1636年11月,皇太极在翔凤楼召见诸王大臣时,曾就汉化改革问题,发表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谈话,《清实录》做出了详细的记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 若废骑射,宽衣大袖侍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 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 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我国士卒,初有几何? 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644年,清朝入关,开启了定鼎中原之路。无论是摄政王多尔衮,还是亲政的顺治帝,都延续了皇太极吸收儒家文化,重用汉臣的施政方针,并提出了“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

顺治皇帝

1653年4月,清廷在给礼部的上谕中称:

国家崇儒重道,各地方设立学宫,令士子读书,各治一经,选为生员,岁试科试入学肄业,朝廷复其身,有司接以礼,培养教化,贡明经,举孝廉,成进士,何其重也。

现在看来,关外起家的满族,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平蒙古、定中原,君临天下,与其有的放矢地接纳和吸取儒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满文本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

一个民族,如果能够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吸收他族之长,弥补自身之短,必然可以做到转弱为强,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清朝崛起,正是非常好的案例。

(0)

相关推荐

  • 皇太极如何建立大清王朝?公元1621年,...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亲率三十万八旗精锐攻打宁远城,当时袁崇焕是守城的主将,虽然他当时只有两万的兵力,却毫无畏惧.袁崇焕一边派遣精兵强将坚守四门,一边把城外的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努尔哈赤多次强攻都 ...

  • 北族风云系列之三·欲迎还拒的北族汉化之路

    大家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本中肯定会学到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我们的教材中把孝文帝塑造成为伟大的改革家,并强调其改革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以上之说固然无误,但 ...

  • 读书笔记:一文概览,叶尔羌汗国的前世今生

    1347年,察合台汗国末代汗王哈赞汗为权臣合扎罕所弑,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1370年,"黄金家族的女婿"帖木儿控制了西察合台汗国政权,自称"大埃米尔",建立帖 ...

  • 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搞定准噶尔汗国的?

    1745年,准噶尔汗国一代雄主噶尔丹策凌染病去世,曾一度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国力日趋衰微. 1755年,清军发兵5万,直捣伊犁,末代大汗达瓦齐兵败被擒.两年后,清军成功平定阿睦尔撒纳( ...

  • 这一套碎片化阅读法,你值得拥有 | 读书笔记第12篇

    第二个原则:碎片化时间读书法 作者本人是每天一本书,一个月30本书,作者从来不是利用整段时间来阅读的,都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来阅读的,比如上班等地铁,乘坐地铁,还有晚上睡前的一些时间.当然作者可以如此高 ...

  • 《循环提问》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 读书笔记

    2021.05.09 09:12:49 一句古老的单身格言说,所谓的婚姻就是两个人尝试着共同去解决那些单身时不会出现的问题 . 所谓个别治疗就是两个人尝试着共同去解决那些在家庭治疗或夫妻治疗中不会出现 ...

  • 读书笔记:为什么俺答汗要三番五次主动向明朝“纳贡”?

    相比于前任嘉靖和继任者万历,隆庆帝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强.不过隆庆一朝,尽管只有六年,但其间人才辈出,在徐阶.张居正.高拱等阁臣的主持下"颇称大治".<明 ...

  • 读书笔记-《聪明的投资者》导言

    在看这本书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时间上的认知: 格雷厄姆(1894-1976)是从1914年开始进入投行 <聪明的投资者>第一版出版于1949年,后期经过多次修订,最后一版为1971年左右 ...

  • 读书笔记-《聪明的投资者》--第一章

    投资与投机:聪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本章开始,作者进入了正文,首先开宗明义对投资与投机的定义,接下来说到防御型投资者和积极型投资者的收益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其一些策略的介绍. 1. 投资与投机 什么是投资? ...

  • 读书笔记-《聪明的投资者》--第二章

    投资者与通货膨胀 在这一章里会谈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已经在生活中到处都是了,那么对于投资者如何对待通货膨胀呢? 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 通货膨胀会导致固定利率的债券损失,是否不应该投资债券? 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