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价格玄机:1000元的白酒和10元的白酒,到底有何不同?
商场里能买到原酒吗?
不能。明确地说,商场不卖原酒。为什么不卖?我在下一章在流通商业模型里会写出我的分析。
原酒都是好酒?也不尽然,前一章蒸酒现场图可以看出,有许多因素会影响酒质,例如量水温度,翻拌是否均匀,上甑技术等等诸多细节会影响酒品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原酒里有好酒,也有劣酒。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若有可能买到原酒,当然是首选原酒,若有几种原酒可比较,则从原酒里挑选最好的。
那么消费者如何选择酒,国家有质量等级标准规范吗?这个是有的。
国家对白酒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是有规定的,有一系列国标。固态法白酒最觉见的是这几个:
GB/T 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
GB/T 10781.2-2006清香型白酒
GB/T 10781.3-2006米香型白酒
GB/T 26760-2011酱香型白酒
非固态发酵的国标有这几个:
液态法白酒国标:GB/T-20821-2007
固液法白酒国标:GB/T-20822-2007
国标中后二种20821/20822的规定里,是允许添加食用添加剂的。
而国标10781规定,严禁添加非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10781是目前质量等级最高的国家标准。
既然商场超市买不到原酒,那买瓶装酒吧,怎么样挑好酒?首先看瓶身上标注的执行标准。看是不是10781的。
若非GB/T 10781,而是其它的国标号、厂标号,劝你不必买了。因为其品质一定低于10781。为什么呢?
假设它是好酒,那它只要标注是10781就行了,因为这个是最好的。根本没有必要去另外搞个自己的厂标。
凡是好酒,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10781的,一定会标上10781,哪里舍得标其它呢?
问题是,商场里标注了10781的,有些却不是好酒。为什么呢?
到商场的酒柜前看去,一区是精美的盒装酒,价格较高,70~200元,一区是低档光瓶的瓶装酒,价格便宜大多在50元以下。200元以上的,通常还会再设个名酒专柜。这里有好酒吗?有,很贵,是给“高品质生活” 者准备的。草民们哪喝不起。
能喝的起的,百元以下,甚至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安全的好酒?
先算算酒的生产成本
曲大则酒苦,曲多了酒味杂,曲少,则发酵不完全,香气也淡。曲的用量是有严格上下限的,曲的用量约占粮食用量的十分一,曲的每KG价格比高粱高出约40%
粮食用量:一个窖池,每一轮投粮量约为1500斤~1800斤。
酒的产出:一个窖池,每轮能产酒,大约能产出500-700斤。平均600斤。
辅料用量:主要是高粱壳,还有糠壳,用于使酒醅疏松,蒸汽能均匀透过,辅料很便宜。
因此业内一般说“三斤粮食出一斤酒”,基本与生产实际吻合。
粮食,曲,辅料,酿酒的材料成本方面,大约每斤酒要摊到十元。
水电煤,场地成本、设备折旧等方面,算下来也要5~8元吧。
人工,资金成本、合理利润,资金成本,成本损耗,等项目,大约也在十元。
汇总下来,酒的生产成本大约是每斤25~28元。
当然,这是整池子算下来的纯酒的成本。还没有算上包装、运输、挥发损耗等,加上包装、灌装至少要5-8元。总价上升到35元左右。
另外,蒸好的酒,还需要经过一至三年的陈化老化,酒质才能进一步提升。这样资金还得沉淀一至三年,每年的资金成本算作20%是合理的。假设一年半的窖存,加价30%,总价上升到45元~50元。
所以,仅从生产环节看,好酒是极其廉价的。
但是流通环节的加价是惊人的,各层代理的费用与利润,零售终端的加价,促销员的提成,广告的支出,精美包装,多次运输仓储的成本。铺货巨额资金的支出。零售价比出厂价高5-20倍是普遍现象。
是的,你没看错,5倍以上。繁华过尽,回归本原,一切好酒离开窖池的成本不过35元。因为商业环节的加价,好酒已被标成天价。
试想一下,从窖池到顾客买下,这酒中间会经过多少个环节,
1、窖池,或者说,原酒的生产环节,
2、酒厂,主要是勾兑,装瓶,品牌运营。或者说,瓶装酒的生产环节。
3、区域代理商,通常是负责一个城市,或数个县城的区域的市场拓展,供货。
4、二级批发商,配货商,或连锁便利店的集中采购部门。小批发商只负责几个小村或小社区的仓储配送,配货商,往往有固定的路线,为几十家上百家零商店供货。上规模的连锁便利店有几百家规模,一般集中采购,这些便利店通常禁止加盟店自行采购。
5、零售商店。通常是社区的便利店、小超市之类。
6、大超市、大的餐饮企业,能常是专门的配货商为其供货。
5与6,是平行的,实际为同一层。互补的两类终端。
从酒厂到顾客,这中间一共有4层环节。
简单列个表:
餐饮业的流通环节:消费者——酒店——配送商——区域代理——总代理或厂家。
大超市的流通环节:消费者——大超市——配送商——区域代理——总代理或厂家。
小超市的流通环节:消费者——小超市——二批——区域代理——总代理或厂家。一般来说,终端加价比例最高,约30~50%,其它环节的加价一般在20~40%,其中又以餐饮业的加价幅度最高,同一种酒,饭店卖的比超市贵一些。
另外,整个环节还有17%的增值税,酒还要交奢侈品税,但这税能合理地避掉,暂不列入成本。
现在按零售环节毛利30%。其它环节毛利20%来计算,出厂价与零售价之比:
(1*0.7*0.8*0.8)-0.17=0.278
也就是说,商场里零售价在100元的酒,出厂价为27.8元。出厂价=零售价的四分之一。
再来看厂家出厂价格的构成。
1包装(瓶+盖+标签+纸盒或铁盒+物流纸箱,至少得5元以上),
2瓶中之酒液,
3生产与销售成本,(工资,五险一金,销售提成,订单处理)
4财务成本与利润,(坏帐,应收款,利息支出,避不了的税)
5广告营销成本。(铺货支持,返点,报销广告费,户外广告物料,小礼物)
基本可按2,2,2,2,2这样的比例,也就是说瓶中酒液的价值,只占出厂价总价1/5左右。若出厂价的27.8元,1/5就是5.5元,
四分一乘以五分一,等于20分之1。零售价的20分之1,就是瓶中酒液的价值。或许有偏差,如15分之一,但亦相去不远。
若以100元的售价计,瓶中的酒液,值5元。
5元,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酒液呢?
我们前面说过,离开窖池的酒成本约在25元,5元的酒,有可能是纯原浆吗?
结论:百元以下,全是勾兑。
咦,不是说过的,标10781的都是好酒吗?怎么100元以下的不算吗? 酒的价格翻了20倍,说它暴利?这酒企却随时可能倒闭。我们来看看流通中消耗了哪些成本?
首先是物流成本,至少三次搬运,厂家——代理商,代理商——配送货,配送商——终端。第一次是长途的,省际的运输,第三次是市内的中短途运输,每瓶酒加上包装一公斤以上,小批量运输时,物流成本3元够不够?3次,算它3+3+2=8元吧。这是流通过程中必然消耗掉的成本。
第2项,铺货成本
一个知名度一般的酒,要想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立住脚,在达到正的现金流之前,必须先经历漫长的铺货期。先不说要招多少名销售代表去跟卖场谈判,人员的招聘培训工资等支出。假设顺利地招到一批优秀的销售代表且工作敬业又专业,能不断地签下新卖场。那每签下一个卖场,首先要给卖场一笔进场费,然后,货品上架,这上架的货,要等卖出后,第二个月才会结账。如果没卖出,则一直在货架上待着。库存资金不能变现。有些卖场还要收取货架费。
不管是厂家还是代理商在攻打这个城市的市场,首先得备足庞大的库存用于铺货。据行内人士说,新酒要进省会级城市,若没有2000W的资金,一定会因为现金流中断而中途挂掉。
第3项,广告与促销
这里有2个悖论。
观点1:消费者喜欢价格实惠,包装简单,不做过度宣传的高性价比商品。
观点2:以前没见过这酒广告,不买陌生。大家都不买,大家都没机会喝到它。
观点3:花相同的钱,希望买包装漂亮印刷精美的。
怎能不做广告呢?没广告,根本没有人敢买陌生。没本无人带头尝试,酒再好,也不会被发现。怎能不做精美包装呢,包装没上档次,也没人买啊。
正是我们自己的贪婪本性,诱使厂家投我们所好,在过度包装过度宣传。
于是户外广告,投吧,一直在烧钱,烧钱,烧钱。
一辆公交大巴的车身广告,每月1~2W元,6台车,一年,就得100万。投两条线路,12台车,一年200万。
还有很多名目繁多的推方式,就不一一列出了。一句话,市场经济不仅仅在优化资源配置,更是在消耗资源。
渠道的建设与争夺
通常,一个零售店,有固定的配送商为其供货,供货商会编制路线,定期为网点补货。夺取一个配货商,就意味着产品进驻几十家零售店。
发现配送商——签下配送商——协助配送商铺货进终端——防止配送商恶意欠款甚至跑路——追回款。这是酒企营业代表每天要做的事。
能不能再高效一点?
这样的流通模式有没有变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