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作者:别把《礼器碑》的线条写的过于纤细,否则会气血不足

李爱玲隶书中堂当代,有很多人在学习《礼器碑》,并且很多人的作品以《礼器碑》为风格在展览当中入展、获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记得2001年在央美进修时初学隶书,就是以《礼器碑》为教材,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对隶书、对《礼器碑》情有独钟,一直到现在还是那样深爱着。《礼器碑》,全名《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东汉永寿二年(一五六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明郭宗昌《金石史》卷曰:“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礼器碑》是汉碑隶书中最典型的代表,其线条舒展,注重起收笔的修饰,笔画细劲雄健,波磔分明,结体宽博,用内擫法,方寸间已现大气,极具庙堂之气。但是,这么多年对于《礼器碑》的学习过程中,我自己感觉有两个最大的问题在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一是线条表现的过于纤细,二是雁尾表现的过于明显夸张。首先谈谈线条纤细的问题。《礼器碑》的笔画特点是细劲雄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瘦硬,古人有“书到瘦硬方通神”的说法,但瘦硬并不是代表书写的线条是多么纤细。我曾专门去曲阜观看《礼器碑》原石,刻碑距今已经将近2000年的历史,就以我们现在多用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版本,也是“明中期拓本”,距离最初的刻石也有一千二百多年。原石上我们可以看出,刻石刀痕较浅,又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和捶拓较多,所以拓片上笔画显得纤细,甚至有的笔画在拓片上显示成为几段或者只有两头而没有中间。因此,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把《礼器碑》的线写的过于纤细,笔画就会显得骨感有余而气血不足。就像一个健康的人就算再瘦也是有骨、有肉、有精气神的,如果一味的只追求骨感就会显得病态。苏轼在他的论书中曾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所以我们在对于《礼器碑》的学习当中应当适当加粗其笔画,还原碑刻当初书写的原始状态。对于如何表现《礼器碑》线条瘦硬的问题,我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书法是线的艺术,如果只是注重外形,对于线条的挖掘不够,或者刻板,或者轻佻,就会丧失原来碑版的厚重与古拙。对于线条的锤炼是一定离不开篆书的,因为篆书是最培养书法线条的一个书体,它可以增加线条的厚重与古拙。对于我们学习《礼器碑》的人来说,想要把《礼器碑》的瘦硬感写出来,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去寻找线型基本相同的篆书来锤炼线型线质,我的方法是在学习《礼器碑》的时候先去对于《新莽加量铭文》等汉篆汉金文加以学习,《新莽加量铭文》等汉篆、汉金文的线型和《礼器碑》的线型基本相同,通过对这些篆书的练习,我再写《礼器碑》的时候,线条就表现的细劲雄健,线条内在更加丰富,只有线丰富了,书法才有艺术性。第二是雁尾的明显夸张。汉代标准隶书当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蚕头雁尾,而且多数雁尾都很夸张,例如《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等等,其中《礼器碑》的雁尾更是夸张和棱角分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夸张呢?首先隶书相比于原来的篆书,笔画更为丰富,为了要表现粗细方圆的各种点画,必须把平面运动与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相结合,这也标志着笔法的成熟。柔软的毛笔充分发挥其特性,表现出种种墨趣。蔡邕曾惊呼“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于是竞相夸饰,用笔穷其妙,这些我们可以从一些出土的简书当中看到端倪。其次我们看到的是碑刻拓片,刻工在这个书写的基础上又加以强化,再加上笔画风化的纤细就更加夸张这种装饰性笔画了。我们当代的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应适当弱化这种装饰性的笔画,过度强化装饰性笔画,强调线条的两端,就会使作品的格调和趣味不高,容易把隶书写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