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修建序言范文
1. 祠堂功德碑范文
新建王氏宗祠碑文
以“万世隆昌”为韵
宗祠之由来远矣!孔子所入之太庙是其枝蔓。然古唯天子而有,百姓宗祠自宋始建。祠者,祭也。祭先人之神主,习宗族之规制。怀先人之恩德,勉宗族之苗裔。三槐王姓,瓜瓞丰隆。姓源于周代姬姓王氏,宗始于太子晋仙躬。先人代有伟杰,两晋犹多丰功。植三槐为堂号,肇自宋初晋公。我族为三槐支脉,明季于王九大郢筑宫。世代唯桑唯农,修德丰隆。此支尝有宗祠,遭文革毁屋拆墙。所幸者,始祖仲时公之冢尚在,晋公铸像未伤。族人相谋,先续修家谱,后重建祠堂。所需资金,扛其最重者,则村长道刚。余有某某等,亦纷纷解囊。族中长辈,多所张罗,荐道刚为族长,俱竭力相匡。今家谱成矣,祠堂建矣,我宗其祥!望族人恪守家训,严遵族章。忠恕仁厚,扬先人之德,建功立业,弘先人之光。煌煌王氏,万世隆昌!
2.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范文如下:
王氏家谱重修家谱序言
盖闻“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贤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是以我族自洪武迁民以来,原期即有家谱留传于后,惜遗失代远,无可追稽,幸而自廷器公以下,名字虽然紊乱,辈次因循依然当遵老年人建立家谱的意愿,即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一九五一年重新建起家谱,又制订了十个排行字,即是:新、作、献、景、清、成、培、增、泽、明,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当修订家谱八部,分送两村珍藏,迄今相去仅三十一年,由于文化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没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虽知祖明者,寥而无几,各门宗牌过半遗弃,甚者投入灰烬,八部家谱尚存无几,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不叹哉。
噫: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三皇之德,千古而尤显,舜尧之恩,至今而昭彰,况生我父母,养我祖先,宁可忍予湮没不彰,祖先遗弃家谱至此而頺废哉。现以我族八部家谱损失不全,内容还欠完善,后代子孙待要入谱,重续家谱之举迫不容辞。
幸于一九八二年,国家安定,喜庆丰收,民富国强,百废俱兴,遵老爱幼之道又兴追宗念祖之风也,萌我族老人重续家谱宿愿,油然同声,再三商讨由丙仁、鸿禧二公亲自动笔,四处通信,着手整理,即反复查对依次增添详加批注,半年余整理就诸,这次又交我来汇编,奈我忙于医务雇及弗暇,又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待,真使我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改敢当重任,即着手整理阅而再三,反复举棋,凡男娶女适功显事绩,生亡时日,坟向墓址,无不尽量搜集,册补了原来的原本之不足,又完善了个人简史,见以原本按始祖传世次第、排号、支门、辈次,虽已分明,然若欲查我门系者,混如云天一色,漫无边迹,因我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不画以图其支门难明,辈次难分,此次又绘制了支门系统图,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纲举目张,使湮者明,遗者见,支门连接辈次洞沏,一翻阅支门条然详显在目,凡欲追溯祖先,查考门次,研究祖先者,无不开卷可得矣。
又增添了一篇我族迁居家史传略,俾后代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血肉联系和历次灾荒,祖先所承受之惨景,又将历代散迁者,汇集为散迁简易录,触目可知血肉亲族,散居概况。一年余大功告竣,其中有外出久远和家失掉联系和个人简史无人供述者,恕我遗漏不录,又念及我族各地散居年湮代远,亲族联系恐其蒂落瓜离,所以此次重续广印三十余部分送各地俾尔后代子子孙孙对谱认亲,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
内容来源
3. 族谱序言文本
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
3.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
4.修普贡献:***为本次修普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5.结 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6.落 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4.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 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后皆耕读为业。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
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
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
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5. 祠堂碑文怎么写
**祠堂修缮序言 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 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氏家族自古以来,政坛达官叠晋,文人灿 若繁星,英雄数不胜数,可谓名门煊赫,群 星璀灿。吾祖十世祖,由化州迁居至此,继 承先辈光荣传统,奋发图强,白手起家,创 下伟业。
天官赐福,喜降三子,后裔顺天意 择吉时创建宗祠,取名“三凤堂” 。百余年 来, 人丁兴旺, 能人辈出, 大学生层出不穷。
香火绵延子孙乐,椽腐柱朽祖心寒,不修不 缮难免倾塌之险。遂倡议后裔,修葺宗祠, 缅怀先祖。
捐资献策,踊跃争先,敬孝先祖 善扬天下。不以多少论功德,虔诚分文皆慷 慨, 聚沙成塔, 众志弥坚。
梁坚柱固神心悦, 凌空三尺镇高堂;荣华富贵子孙旺,脚踏万 里永安康。 慷慨壮举, 芳名永志, 蹈德咏仁, 流芳百世。
6. 李公祠前言是什么
我帮你找了两天还是没找到,抱歉,我只知道李公祠:鸿章死后,清政府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职地修建10座祠堂,以示隆恩。
天津是李鸿章创办洋务事业的基地。李公祠是光绪31年(1905)由袁世凯主持修建并题联。
李公祠占地约2万平方米,位于李公祠大街。抗战胜利后改为学校,几经扩建,原建筑荡然无存。
前言:前言也称“前记”、“序”、“叙”、“绪”、“引”、“弁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
书籍中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
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也可以理解成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
所以是不是谁出了本叫《李公祠》的书,而李公祠前言就是这本书中的前言呢,瞎猜的。
祠堂複修紀傳 人群進化,滋生繁昌。以世論之,人各有種;以鄉論之,人各有族。同種未必同族,同族自必同種。由是而倫常之事起,親親報本之義生焉。始祖仰公 延續迄今 已十三世 友輩四。
祠堂複修紀傳 人群進化,滋生繁昌。以世論之,人各有種;以鄉論之,人各有族。同種未必同族,同族自必同種。由是而倫常之事起,親親報本之義生焉。始祖仰公 延續迄今 已十三世,
**祠堂修缮序言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 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何氏家族自古以来,政坛达官叠晋,文人灿 若繁星,英雄数不胜数,可谓名门煊赫,群 星璀灿。吾祖十世祖,由化州迁居至此,继 承先辈光荣传统,奋发图强,白手起家,创下伟业。天官赐福,喜降三子,后裔顺天意 择吉时创建宗祠,取名“三凤堂” 。百余年来, 人丁兴旺, 能人辈出, 大学生层出不穷。 香火绵延子孙乐,椽腐柱朽祖心寒,不修不 缮难免倾塌之险。遂倡议后裔,修葺宗祠, 缅怀先祖。捐资献策,踊跃争先,敬孝先祖善扬天下。不以多少论功德,虔诚分文皆慷 慨, 聚沙成塔, 众志弥坚。 梁坚柱固神心悦, 凌空三尺镇高堂;荣华富贵子孙旺,脚踏万 里永安康。 慷慨壮举, 芳名永志,蹈德咏仁, 流芳百世。
《易》曰:“观乎天文,可察时变;观乎人文,可化成天下。”逖听三古,弥纶百世,遗风可述矣。今吾族人,三户之内,必有忠信,百里之外,难忘孝悌。鞠躬君子,不出吾土,大智大贤,尽在我家。子孙或为官或为民,或贫或富,皆能以赤子之心,杨宽厚之德,不卑不亢,持之以恒。为何?此乃先人教诲之功也,故记宗功之高远,追圣德之悠长,安先祖的神位,定后辈之名序,岂非当下之要务焉?然我李氏祖祠因故毁于文革动乱,旧址不存,新祠未建,族人念之久矣!弘扬家风,再建新祠,已迫在眉睫。为之,族中有识之士,耿耿于怀,眠难安枕,四处奔走,多方捐募,终于筹得善款,再建祠堂。
据考,吾李姓始祖,系古晋洪洞县人。明洪武初奉旨迁陕,居富平流曲,弘治年迁汉始祖李公讳温至城固斗山后湾。清初,后十代祖李公讳万选及其弟李公讳发春之子,有仁、有义、有智、有成至汉王镇李家营按序为四门之祖也。数百年来,先祖负英挺之气,遵古训、立族规、崇德敬贤、重孝守信、和家睦邻、坚韧奋发,大有所为。曾在红岩沙、垭背后购山庄两处,嘉庆年建木马寺,种桂树、办私塾、修祠堂、安灵位,置社火戏箱等等。其拓荒、置业之举,宏图大志,堪为人表。威凤一羽,足以验其五德矣!今本村及迁汉王庙陈家山等地人口已达一千五百余人,泱泱大族,骄然自立,先祖恩泽,如何敢忘!
古人云:“日失其序,何以示后?故将十代族辈字序刻于碑曰:“桂澍昌茂清平世道承载先德佑祖荣光”。凡我子孙,当谨遵此序,勿乱勿废。李氏一脉,自强不息,族兴丁旺,六通四辟,百嘉咸茂,天宗永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