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考试怎么考
一、简答题
1.(2020·北京模拟)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答题。(4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ㄚ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文段中“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请根据上下文,并结合《红楼梦》的故事背景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惊”“想”是心理描写;而“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从性格来看,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对方都有熟悉之感,但黛玉只是“惊”“心下想道”,这表现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和含蓄内敛,而宝玉却把内心所想表述出来,这表现出宝玉的坦直率真。结合故事的背景分析,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很明显与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有关,这也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①宝玉张口“胡说”,随后又用“算是旧相识”来化解,这与黛玉的暗自吃惊形成对比,展现出宝玉个性的率真。②宝玉话中的“见过”与黛玉心中的“眼熟”彼此呼应,这种心有灵犀与《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背景正相暗合。
2.(2020·北京模拟)有人说:“《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名著内容和理解名著思想内涵的能力。审读题干,“《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是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展现的是“富贵”生活。“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是说《红楼梦》所反映的情与理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有的性格、命运。故考生答题时要以四大家族中的富贵人物为代表,如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等,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德行和命运等,探究其体现出的“人性与人生”的事理底蕴。
答案(示例):《红楼梦》写的是富贵人生,反映的是世人都有的性格命运。如抄检“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的富贵大观园时,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其是“狗仗人势”的奴才,体现了探春勇于反抗、敢作敢当的品格。如此“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才会在富贵复杂的贾府,始终被凤姐、王夫人甚至作者看重。作者透过这一人物讴歌了一种练达果敢的人性之美、人生之姿。
3.(2020·塘沽模拟)古典名著《红楼梦》大量使用谐音的手法,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寄寓作者思想情感。例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位贵族女性病死宫闱、受虐而亡、远嫁他乡、出家为尼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请从《红楼梦》人物中任选两位,根据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推测其人名谐音,并解说寓意。
要求:写出原名、谐音和寓意,结合作品内容解说,120字以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日常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两个人物来作答。如ト世仁(不是人)、甄士隐(真事隐)等。
答案(示例):贾政谐音“假正(经)”。整天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治家无能,为官也很失败;教育宝玉死板苛刻不苟言笑;却又偏偏喜欢恶俗不堪的赵姨娘。娇杏谐音“侥幸”,她本是甄士隐的丫头,偶因一回头,被贾雨村看好,嫁给了雨村很快被扶正并生了孩子,成为人上人了。
4.《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具体策划者是谁?具体说说探春和惜春两人在这一事件中各有什么反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凤姐。探春理智清醒,对抄检行为非常反感,先命ㄚ鬟秉烛开门而待,继之流泪叹息:“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最后给了带头抄检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让凤姐很难收场;惜春则胆小怕事,极力拥护,积极配合,请求凤姐严惩衣箱内有男人靴袜的ㄚ鬟入画。
5.概括《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事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迎接元春归省而建的大观园基本建成,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的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题联。贾宝玉在大观园里恣意品题,大大地露了回脸。贾政虽嘴上责备宝玉不知天高地厚,心里却颇有些赞许。可以说,这一情节中,贾政带一干人等在大观园四处游走,将大观园的总体情况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贾宝玉在题对额中崭露头角,令贾政喜出望外。
答案:介绍大观园的布局结构、风貌景致;反映贾府的极度奢华;展示贾宝玉的文才;表现贾政对宝玉的严厉以及对其才华的欣赏;为下文元妃省亲做铺垫。
6.试比较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不同目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探春理家,在大观园大兴改革之风,推出了承包责任制,显示了探春卓越的管理才能。她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支付赏银,秉公执法;二是蠲免费用,节约开支;三是实行承包,开辟财源。秦可卿刚去世,宁国府需要有人帮忙办理丧事,而贾珍夫人生病无法处理事务。王熙凤一向争强好胜,想借协理宁国府的机会出出风头,免得别人说她没理过这等丧事;此外她也可以从中获取好处。
答案:王熙凤是为了谋取一己之利,满足自己权欲的虚荣。探春是出于对这个家庭的公心,出于一份朴素的情感和责任。
7.《红楼梦》中的宝钗这一人物“艳而冷”,请简要说明宝钗的“冷”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学生说明《红楼梦》中的宝钗这一人物“艳而冷”的“冷”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认真阅读过《红楼梦》这本书,回答本题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金钏儿投井自杀,她却笑着用谎话安慰王夫人。她喜欢奉承人。贾母要给她过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贾母夸奖她:“提起姐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宝钗室内如雪洞一般,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穿着也是“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虽然心里爱着宝玉,但平时的言行举止却“远着宝玉”。
答案:居住环境的“冷”:室内如雪洞一般,没有玩器,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对爱情的“冷”:她虽然心里爱着宝玉,但平时的言行举止却“远着宝玉”;对奴仆之死的“冷”:金钏儿投井自杀,她却笑着用谎话安慰王夫人。
8.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来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是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相关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作答。根据题干和材料的提示,梳理相关的情节作答即可。
答案:①贾宝玉。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展现了诗才。③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9.(2020·首都模拟)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①有人说:“大师的笔触,处处惊人。”请从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处笔触(可以是情节设置、细节刻画、手法运用、遣词造句等),阐释其“惊人之处”。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80字左右。
②经典小说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如果让你改动这六部作品中的某情节,你想怎样修改?请简述你的修改方案并谈谈这样修改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③不同的人对春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上述作品中的人物对春天各自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这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其对春天的感受。
要求明确所选人物是谁,所写内容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不超过180字。(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三道小题分别考查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对文学作品再创造的能力、抒情性文字的写作能力。①要抓住“从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处笔触”和“阐释其'惊人之处’”两点来写评论,注意使用议论性语言,要具体引用原文的情节或细节,分析原文的表达技巧,不可泛泛而谈,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细节刻画便格外“惊人”,可以结合出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进行分析。②首先要明确选择的是哪部作品中的哪个情节,然后简述修改方案并谈理由,你想怎样修改以及为什么要修改。可以从情节、性格、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阐释,阐述理由要有条理,层次要清晰。注意使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语言。例如《红岩》中结尾情节的设置,可以适当修改,让部分人存活下来,更符合本书积极向上的思想,更有利于革命精神的传承。③首先要明确自己选择的是哪一个人物,然后结合人物自身特点,用抒情性的语言表达其对春天的感受。比如,以茶峒小城的翠翠为抒情主人公,恰当地将其生活经历融入其中。对春天的感受要符合翠翠的身份、性格,不可泛泛而谈;要能够恰当地运用抒情方式,感情真挚,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答案:①(示例)《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细节刻画格外“惊人”。首先,“未语笑先闻”的细节描摹以及一句“我来迟了”的语言描写,这种大胆而创新式的描写使凤姐泼辣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格外惊人;其次,对凤姐穿着打扮的细致描绘和“恍若神妃仙子”的形象刻画,真实再现了一位贵族家庭年轻掌权人的形象,侧面表现了封建家族的奢华,给读者留下深刻和“惊人”的印象。娴熟的笔触和细致的描摹使这一情节成为小说的惊人之处,广为流传。
②(示例)我想修改《红岩》这本书中结尾的情节,将革命烈士在逃亡中牺牲的结尾改为让一些人物存活下去并成功与解放军会合。理由如下:一、全员牺牲悲剧色彩浓重,而本书主要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可能有些不恰当;二、许云峰为越狱打下基础,有人存活是合情理的;三、为了突出特务的无能,将其与解放军革命烈士做对比,活下去的人可以将这个故事流传下去,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这本书更为真实。
③(示例)小城茶峒春风吹,吹皱了一池澄澈的春水,我仿佛又听到了爷爷在耳边私语……大黄狗的叫声犹在,宁静的河边只有一条孤零零的船。阳光依旧罩在身上,黄鹂叽叽喳喳的吵闹声依旧在耳边,可我再也听不到爷爷的吆喝,再也听不见梦中的山歌。春风已吹拂了几个来回,我却一直等不到你的归来。春日里再也没有欢声与笑语,只剩孤单的我守候在河边……(任选一题作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9分)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オ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为女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解析】选B。B项,“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解析】选C。C项,“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误。
12.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关怀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解析】选D。A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项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1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2) 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3)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14.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2)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3)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4)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加固训练】
(2020·北京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封建家庭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封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支笔却有差别,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而且王熙凤与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得十分融洽,就连湘云在后期也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答案: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ㄚ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她还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更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地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表现得十分世故圆滑。
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21题。(共5分)
21.宋人知雪,以雪构建了大宋独特的雪文化;雪芹喜雪,以雪为《红楼梦》锦上添花,《红楼梦》书中,曹公或以雪营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直书雪中雅事,烘托人物形象;或以雪入诗.展示丰富寓意……请选择以上一个角度,概述与雪有关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21.(5分)答案提示:
推动情节发展:“第四十九回、五十回”,一场大雪引出宝玉寻梅、宝琴披裘立雪、芦雪庵即景联诗、史湘云割腥啖膻等情节。
烘托人物形象:妙玉以梅花雪烹茶——高洁,史湘云赏雪啖膻――豪放。
展示丰富寓意:《飞鸟各投林》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隐喻结局。
【评分标准】共5分。概述原著相关内容,3分;分析,2分。
北京市平谷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7题。(共5分)
17.脂砚斋在评价《红楼梦》人物时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意思是说有缺陷的美人,才是真正的美人,活的美人。请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5分)指出缺陷2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卷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章回体小说在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回目中的关键词语
往往能起到“立片言而居要”的作用。请从下列《红楼梦》回目中,任选一个,结合原著该
章节的具体内容,对回目中加点的关键词语加以点评。(5分)
①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②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③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④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16.(5分)
【评分说明】结合原著该章节具体内容准确,2分;对回目中加点的关键词语加以点评,
分析到位,评价合理,3分。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21届高三2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13.曹雪芹给香菱的一字评是“呆”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呆”字的解释为“笨、傻”,这显然和曹公的评价相左。请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谈谈你对香菱一字评“呆”字的理解。
13.①“呆”的解释:
(1)过于投入执着某件事,在他人看来显得如痴如狂,有些痴傻“呆气”。
(2)过于天真单纯,不谙世事,在他人看来显得不圆滑不懂世事,有些可爱呆气。
(3)一生命途多舛,却忘记了自己所受的苦痛活在当下,有些大智若愚的“呆气”。
②事例:
(1)薛蟠娶夏金桂之前,香菱听说夏金桂漂亮又会做诗,巴不得夏金桂早些过来,没有猜妒防卫心理,还认为宝玉的担心是没必要的,毫无心机,体现了她的单纯厚道。
(2)“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香菱和丫环们斗草,滚在草地上,把刚穿上的石榴裙弄脏了,宝玉把新裙子拿来给她,香菱让宝玉背过脸去,把裙子换上,她心里完全没有男女之心体现了她的天真单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结合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谈谈对香菱一字评“呆”字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回答此题分两句走:第一步要对“呆”进行解释。“呆”字有三种解释,一是痴傻“呆气”,指过于投入执着某件事,如痴如狂;一是可爱“呆气”,指于天真单纯,不谙世事;一是大智若愚的“呆气”,指虽命途多舛,却能忘记苦痛,活在当下。
第二步是结合在《红楼梦》中香菱的表现,分析其可爱的“呆气”。
例如:“呆霸王调情遭苦打”一回,香菱平日总挨薛蟠的打骂。但是在薛蟠被柳湘莲打了后,香菱确哭得眼睛浮肿,体现了她憨厚、善良的天性。
再如:“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香菱和丫环们斗草,把石榴裙弄脏了,香菱让宝玉背过脸去,把宝玉拿来的新裙子换上,体现了她的天真、单纯。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限时练习1语文试卷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红楼梦》中晴雯是贾宝玉房中一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理解。
16.(5分)【评分参考】对“晴为黛影”准确理解1分,说明两个人的相似点2分,事例选取恰当各1分。意思对即可。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这部小说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这部小说充分揭露了。
① 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21.(4分)【评分说明】
1.“一句话”指可以写成单句,也可以写成复句。
2.“保留原有信息”指“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红楼梦》”和《红楼梦》的主题(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
3.每小题2分。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语、“一句话”和“保留原有信息”三个要求的,本小题得2分。如果主语错,本小题不得分。如果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符合题目的要求,但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模糊,本小題减1分。①、②小题如果顺序颜倒,减1分。4.修饰限制叠加时注意逻辑性。(多项定语的语序应为①表领属,②指代性定语或表数量的定语,③由主谓短语或动词、形容词性短语充当的定语,④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的定语,⑤表示性质性状的定语。)注意“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在句中的位置,它后面不能跟“最伟大”和“我国古代”,也不能跟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后面。
【答案示例】
1.①曹雪芹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2分)②曹雪芹在他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2分)
2.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以曹雪芹为作者的最伟大的长篇小说。(1分)
②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1分)
3.①《红楼梦》这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使曹雪芹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0分)
②曹雪芹编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他通过这本小说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0分)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限时作业2语文试题
17.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宝钗评价香菱为“呆子”:“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里的“呆子”其实体现了香菱学诗的勤奋执着。请从原著中另外选取一个情节谈谈你对香菱的“呆”的认识。
【答案】答案示例:
(1)“呆霸王调情遭苦打”一回,香菱平日总挨薛蟠的打骂,薛蟠被柳湘莲打了后,香菱哭得眼睛浮肿,体现了她憨厚善良的天性。
(2)薛蟠娶夏金桂之前,香菱听说夏金桂漂亮又会做诗,巴不得夏金桂早些过来,没有猜妒防卫心理,还认为宝玉的担心是没必要的,毫无心机,体现了她的单纯厚道。
(3)“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香菱和丫环们斗草,滚在草地上,把刚穿上的石榴裙弄脏了,宝玉把新裙子拿来给她,香菱让宝玉背过脸去,把裙子换上,体现了她的天真单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香菱的“呆”,首先需要理解“呆”的含义,“呆”字体现的妩媚,在于一种傻气,一种纯真憨态。历经劫难,宿命使然;呆憨天成,顺遂不执,是为本性。据此可以结合《红楼梦》中香菱的妩媚、呆傻、纯真、娇憨、执着等,例如:为薛蟠挨打而苦,可见其善良憨厚;听说薛蟠要娶夏金桂,竟然盼着她早点过来,可见其没有心机;让宝玉背过脸去,把裙子换上,体现了她的天真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