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 走进游埠集镇郎家村:商贸繁华古建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走进游埠集镇郎家村:商贸繁华古建多
郎家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东400米。村民委员会驻郎家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亩。下辖郎家和周家两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居民)小组,490户,1469人。村民大多以种植蔬菜和经商为业。
郎家位于游埠集镇东面,与集镇相连,是郎家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郎家居民委员会驻地。古时称叶家,宋代郎姓自河南迁入,繁衍成大村落,改名为郎家。是清代两河总兵郎桂林及其子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故里,启宗祠葆滋堂现已辟为郎静山纪念馆。另尚有宋代以前遗存叶家井一口。
郎家郎氏始祖为郎费伯,为春秋时城郎,是郎氏始祖。始迁祖为郎祯,宋淳熙年间(1174——1189)自湖州安吉迁居兰溪太平乡郎家(今游埠郎家)。
周家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200米。世居周姓,其先祖于清代自本县迁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村中有周家古井一口。
游埠自古是商贸繁华之地,郎家村古建筑主要为沿街店铺。毗邻游埠溪的解放街和中山街古建筑较多,多为清代所建。商铺民居的建筑风格古朴,“灰瓦白墙,马头墙”,造型独特,气势恢宏,雕刻工艺精湛,村落、古街区布局合理。
葆滋堂位于兰溪市游埠镇郎家行政村郎家村中,为三间三进二明堂建筑,坐东北朝西南,面积382.73平方米,清代时期建筑。该建筑设二柱青石砖雕门面。前进梁架不露明,设五福平棋,除次间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外,其余都用月梁承重,上有木墩,下有雀替。中进明间用四柱九檩,即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月梁造,上有木墩,下有雀替,柱头置坐斗。后两金柱间置一“葆滋堂”横匾。次间用五柱九檩,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各柱柱头置坐斗。两进间用青石天井,天井檐柱上置外八字瑞兽牛腿。过廊为一开间。后进明间用四柱十一檩,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月梁造,前后廊都用月梁,各柱柱头置坐斗。次间用五柱十一檩,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月梁造,各柱柱头置坐斗。各金檩与前檐檩下皮有浮雕图案。青石天井,两进间檐柱上置外八字形回字纹牛腿,过廊为一开间。前两进为鼓形柱础,下垫覆盆,后进为礩形柱础,下垫覆盆,三合土地面,硬山顶。该建筑用材硕大,雕刻精致,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与研究价值。
豫园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游埠行政村郎六里56号。为三间二进二明堂带一偏屋建筑,坐北朝南,面积298.20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该民居设有一门楼,为青砖门面。前进明间楼下用扁作梁,上饰回字纹,次间梁架为穿枋,额枋原有二层,现前檐柱已毁,额枋已毁,天井用青石板铺设,较大。后进进深较浅,楼下梁架为穿枋,前廊升起,并设平棋,天井间檐柱上置镂空瑞兽图案,天井四周都用格子花窗作隔断,天井狭长,用青石板铺设地面。楼上梁架为穿斗式,天井四周设廊台。在该屋西侧有一五间两搭厢偏屋。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顶。该民居雕刻精致,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游埠益美堂现为游埠文化中心位于兰溪市游埠镇中山街87号,为三间对合型带一楼梯弄一偏屋楼屋,坐东朝西,面积181.99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该建筑前进设三柱,明间楼下用扁作梁承重,上刻回字纹及戏曲人物图案,下有雀替。次间用穿枋承重。后进明间楼下前廊用穿枋承重,上刻回字纹及山水图案,下有雀替,前廊升起,其余及次间用穿枋承重,额枋用扁作梁,上刻回字纹及花鸟图案,下有瑞兽图案雀替。天井四周额枋上置山水人物牛腿。楼上梁架为穿斗式。硬山顶,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础,青石板天井。该建筑是游埠古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又是游埠镇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郎六里花厅民居位于兰溪市游埠镇郎六里44号,为三间三进二明堂带一楼梯弄,楼屋。坐东朝西,面积352.23㎡,清末时期建筑。该建筑青石门框,前檐墙设三漏窗。前进三柱,楼下明间立即扁作梁承重,两端饰回字纹,中间花卉图案,次间穿枋承重。中进前廊升起,设平棋。明、次间梁架与前进相仿,为楼下明间扁作梁承重,次间穿枋。前、中进间厢房梁架也为扁作梁,两进天井间前、后额枋皆月梁造,两端饰龙须纹,中间饰戏曲人物图案。后进梁架稍前两进简单,楼下明间前廊升起,设平棋。楼下明、次间梁架皆穿枋承重。中、后进间前、后额枋皆月梁造,两端饰龙须纹,厢房梁架扁作梁。三进楼上梁架皆穿斗式。屋面设望砖。方栅。三合土地面。各进金柱为鼓形柱础,下垫覆盆,其余为鼓形柱础。硬山顶。该建筑体量较大,梁架雕刻精美。据村民说为一将军所造,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叶家井:该井为圆形青石井圈,上刻有“道光囗囗囗年季春囗囗上已重囗囗叶家井”井圈内径0.66米,外径0.95米,高0.5米,井圈底部两边凿有两洞,用于锁井盖之用。井内壁用当地麻石垒砌而成,井口稍大,井底逐渐缩小。井深大约有6-7米,井台基用青石板铺设。该井为当地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游埠永济桥为游埠三座古桥之一,位于兰溪市游埠镇解放街149号东面,为两孔石拱桥,东西走向,面积125.20平方米,清代建筑。该桥为双孔石拱桥,分水尖桥墩,横跨在游埠溪上。桥身用当地红石并联垒砌而成,桥面为拱形,用青石板铺设。桥两端设望柱与栏板连接的护栏。桥东端设二级台阶,西端设三级台阶。桥全长28.5米,桥面宽4.12米,桥面中间栏板上刻有花卉图案,中间望柱上置石狮,其它均为束腰方形柱头。桥身中间镶嵌有“永济桥”三字浮雕石匾一块。该桥又名大街桥,为过往车辆与居民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游埠永安桥为游埠三座古桥之一,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永安路62号东边。为双孔平桥,东西走向,面积90平方米,为清光绪时期建筑。该桥为双孔平桥,横跨在游埠溪上,桥身用当地红石并联垒砌而成。桥中间东边设分水尖,桥面在1964年间加高、加宽成钢筋混泥土桥桥面,西边桥梁上原刻有“光绪戊申冬日重修”,改造后刻有“1964年6月,兰溪永游公路修建委员会”。桥面两边设栏杆。桥全长13.5米,桥宽4.7米,桥两端设两码头,南端码头为扇形,九级台阶,北端码头设十级台阶。该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舞狮,俗称跌狮子,一般为双狮子,分头、身二部分,狮头以木架竹篾编制而成,上蒙白布,用油漆彩绘成狮头状(也有用彩纸剪贴)。眼眶嵌入用细铁丝连成活动的眼珠,戴上用麻绳做成的红色髯口即成。狮身毛衣用染成绿色的黄麻编织,内衬麻布。再将头身连接,背部披上写有“双狮吉庆”的大红布。表演时,头身各藏一人,随着锣鼓的节奏,作出奔腾起舞、前进后退等动作。舞蹈套路有“开西门、跌四角、伏雄、抢花、洗毛、打滚、翻身”等名门,有的还表演生小狮子。活动时间为春节、元宵前后。狮子为百兽之王,农村群众视其为辟邪吉祥之物,故对狮子十分喜爱,盛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