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考好,考卷上卑微留言求90分,老师拒绝了,但我认为该给
刚看了一个小视频,视频中老师在看一个孩子的卷子,孩子在试卷上留言:求老师给打90分,并且承诺说以后认真听课,而且还画了一个笑脸。
而老师显然没有被孩子打动,毅然决然地给孩子打了一个74分,还把孩子的画的笑脸给圈起来了。
评论中大部分是给老师叫好的,认为老师保持了公平;也有人觉得老师应该满足孩子,给孩子打90分;还有的觉得老师就当借给孩子16分,下次让孩子还回来。
每种观点说得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要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呢?
其实如果我是这位老师的话,我会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打90分的。
为什么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我为什么认为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呢?有3点:
第一: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至少证明孩子还是有上进心的
当孩子提出这种要求,希望老师打90分时,至少说明了一件事,说明孩子还是重视成绩的,希望有个好成绩。当然,他希望有个好成绩,可能是因为成绩不好回家会挨父母揍,但无论什么原因,至少说明孩子还是希望学好的。不仅如此,孩子还做了一个承诺,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就更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上进心,给孩子一个机会。
可以这么说,维护孩子这种上进心远比孩子一次成绩的好坏更重要。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了:这是孩子的缓兵之计,并不是他真的要悔过。
我相信网友说得很可能是真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个问题:无论孩子是真的悔过还是假的悔过,当孩子有悔过的表现时,我们就应该信任孩子。
孩子很可能是假悔过,但万一孩子是真的悔过呢?老师岂不是把这机会也给扼杀了?退一步说,哪怕孩子并不是真心悔过,事后责任也是在孩子而不是在老师,孩子面对老师时也会内疚。但如果我们现在连机会都不给孩子,那责任就在我们老师,就是我们逼着孩子不要悔过,因为你悔过老师也不信。
要记住,关系是相互的,当父母或老师总是不信任孩子时,就不要指望孩子还能信任父母或者老师。失去了信任,我们就只能监督、管教孩子,这就会浪费我们太多的时间精力。相反,如果我们跟孩子之间保持信任,我们就不用监督管教孩子,这才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
比如说,假如我们信任孩子自己能完成作业,我们就不需要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也就不会因为作业跟孩子生气发火。
那你是想跟孩子之间保持信任还是不信任关系呢?想要跟孩子保持信任,你就尽量做信任孩子的事,而不要总是不信任孩子。
其次,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你请求了别人,然后别人还满足了你,你对别人是不是感恩?我相信这老师给孩子改了成绩之后,孩子会对老师更加感恩的,师生关系也会更紧密。
对立的师生关系是不利于老师教育学生的,只要无伤大雅的问题,老师最好尽量满足孩子。
这就像很多家庭,当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时,有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一个意思,目的就是让孩子觉得你是爱他的,是跟他一起的,而不是跟学习、老师站一起来对付他。
不要说什么改成绩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觉得这样欺骗就可以轻松获得好成绩。改一次成绩就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这么容易被改变?况且,改成绩时老师不可以提前跟孩子沟通一下吗?
也不要说什么改成绩对其他孩子不公平。我们可以单独把试卷发给孩子,不让其他孩子看到这个试卷,名次也是正常的排,这样对其他孩子不就没有影响了吗?只要让孩子把试卷拿回家应付家长就行了。
我们的顾虑其实只要想想办法都能克服,但是带给孩子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帮你赢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最后,老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都说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可能更多地做的也就是“教书”,不再浪费时间精力去“育人”了。
给孩子打74分,这肯定是做到了教书,从道理上来说,也没有问题,但肯定没有做到育人,因为孩子不会从中学到什么。
要做到“育人”,我们就是要为长远考虑,从长远出发,一时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孩子将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假如我们打了74分,但是让孩子更加厌学,更加讨厌老师,那这样正确的74分有什么意义?相反,哪怕我们跟孩子一起欺骗了家长,给孩子打了90分,但是我们维持了孩子的上进心,孩子的的成绩越来越好,那打个假的90分又怎么了?
一时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从长远来考虑。
总 结
不要执着于一时的对错,这是教育的大忌,因为一时的对错没有意义。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父母,只是因为当前绝大多数父母采用了一种“否定式教育”理念。所谓的“否定式教育”就是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然后要求孩子改正。比如看到磨叽就要求孩子改正磨叽、看到粗心就要求孩子改正粗心……大多数父母是不是在这样教育孩子?
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父母纠正孩子的问题,而问题只有在表现出来时才会被发现,那当然也就导致了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就立刻纠正孩子,要不然平常看不到问题,父母拿什么来否定孩子、纠正孩子?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否定式教育”理念导致了父母急于求成,看到孩子的问题就想纠正,也就导致了父母执着于眼前的对错。
所以父母要想做到从长计议,就必须从根本上抛弃这种“否定式教育”,而是采用我们相信孩子、才用我么考虑的“肯定式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