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如此一路走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5%的用户在电脑或手机上采用拼音法进行文字输入。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没有拼音,我们该如何输入文字呢?尤其是在电脑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莫非要将所有的汉字都汇集到一张巨大的键盘上吗?没错,还真就是这样。1915年9月29日,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我国最早的中文打字机。这种打字机自带巨大的“键盘”,而且不止一个。一个汉字一个铅模,常用汉字总结出近5000个,组成一个字盘;不常用的汉字几千个,组成另一个字盘;生僻字也要组成一个字盘。这样下来就有了好几摞的字盘,使用起来更不像现在键盘一样简便。打字员首先要在铅字盘上用一个小钳把铅字钳起,再按一键时,小钳就会举起铅字,隔着色带印在纸上。
这样的打字方式对打字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要求——眼神要好,动作要快,还必须细心认真,否则一页纸输入快满时,不小心输入了一个错字,一整张就全部作废。如果到现在还是用这种方式,我们就不可能愉快地和小伙伴们交流了。在现在通用的拼音输入法中,所有的汉字都可以用26个英文字母加上数字进行准确的选择。和大多数国家的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那么每个汉字的读音是如何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并最终形成了通过26个拉丁字母来表示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呢?
拼音从“书同文”开始
关于汉字是何时出现、由何人创立众说纷纭,有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等。甲骨文作为现存最早的汉字,约在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出现。随着汉字不断演变,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虽有相似之处,但仍有很多不同。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用行政力量大力推进“书同文”,才确定了每个汉字的标准写法。
从此汉字就像母亲的脐带一样,把全国各地区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历经分分合合,但大一统是每一位雄才大略政治家的基础目标,也是民族魂魄中的不变渴求。统一的文字,很大程度上在心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疆域版图。秦始皇实现了“书同文”,却没有提出“语同音”,盖因为当时六国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方言的问题并不突出,孔子周游列国,未见史籍有翻译官同行的记载便是佐证。
随着华夏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周边地区相继融入,统一语言发音问题越发重要,汉代、西晋以“洛语”为本国的普通话,隋文帝结束南北对峙统一全国后,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以金陵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唐制《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宋制《广韵》为标准音也就是洛阳官话;元代汉语语音仍为中原汴洛音;明朝形成以金陵和古中原雅言为基础的南京官话,明朝迁都北京,北京话与南京话融合,清朝时融入满族语音,形成了北京官話为国语标准音,一直延续至今。据说雍正皇帝在召见闽广一带的官员时,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非常生气。他抱怨说,他和五湖四海的官员经常交流,都听不懂闽广官员的口音,如果闽广的官员到外省去工作,下级官员和百姓岂不是更加云里雾里?于是他下令开办“官话培训学校”,让福建、广东两省督抚重金悬赏会说“官话”的人。
可见,历朝历代对文字的发音是非常重视的,汉字的注音法便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几种方法,流传最久的有四种:直音法、读若法、叶音法、反切法。
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噫,音一;祁,音七;個,音个。但这种方法也是有弊端的。比如读“rua”的就只有“挼”字,在读到“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挼”时被“挼”字卡住,双手执书,虚心向老师请教。待老师教授后,竟久久无法落笔,原因居然是过往从未曾听闻有如此读音的字。再如《广韵》有几个字——瘛、慸、痸、銐,个个都是冷僻字,若用直音法,拿其中的任何一个给另外一个字注音,这就相当于哑巴给盲人指路了。
读若法,即两个字的读音相似,用来互相注音。四,音十;子,音织;次,音吃。想起一个学英语时的笑话:把“English”读为“应给利息”的同学当了银行行长;读为“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而我不小心读成了“应该累死”,结果成了公司职员。像这样给英文标中文来快速记住读音的事,大多数刚刚学习英语的学生应该是没少干。其实这种方法与读若法是异曲同工。上面的“挼”的问题也能解决了——挼,音若。看似轻松地弥补了直音法的缺点,但读若法却没有达到注音最最根本的目标,让读音精准统一。将直音法与读若法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不足、结合一起使用,就能解决大部分注音问题。在拼音出现之前,这两种方法是最通用和简单的注音方式。
叶音法,可能是这几种注音法里最没用甚至帮倒忙的方法了。叶通谐,古人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就读“xia”。我们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就这样稀里糊涂背下来了。“斜”不是多音字,更不是通假字,仅仅是为了押韵,与下文的“家”字呼应。古人有时候就是这么任性,不过这可苦了我们这些要背书的孩子们。所以这样的注音方法并没有实际用处,只是为了让文章更加押韵,随意改变字的读音。大部分专业人士都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注音方式。
反切法,有点近似于现代的拼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记作“XX切”。“吾日三省吾身”中“省”的发音就是“息井切”。取切上字“息”的声母“x”,取切下字“井”的韵母“ing”与三声声调。但是也有的书中记载“省”的发音是“系井切”“学岭切”,也都是对的,因为没有统一的规定用哪些字来注音,一个字就会出现多种注音形式。
为了避免混乱,完善反切法,出现了类似声韵母表一样的三十声母字和标注韵母的韵母字。此后,反切法日益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但古人总是喜欢“精益求精”,又在此基础上强调韵律,在清代就形成了完善的《四音定切》,不仅诗词歌赋上讲究韵律,汉字的注音上也要讲究韵律。其中的门道也是繁琐复杂的很,也无实际价值,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