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美庙,一种巨大而又温和的圣龟
庙龟之所以被称为庙龟,是因为某些国家会将它放生在寺庙的水池里,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久而久之,庙龟就成为了它的名字,所以说,它在民间还有一定的神圣色彩。
庙龟的头部较小,呈三角形,头背部为深黑色,有黄色小杂斑点散布,吻部较为突出,嘴呈“W”状。眼眶为黑色,有黄色碎斑点。头侧没有条纹,成龟背甲隆起较高,呈黑色或灰色,幼体背甲较扁,中央棱脊明显,为金黄色,十分好看。腹甲淡黄色,有白色的或土黄色有规则对称花纹分布,四肢呈黑褐色,有黄色条纹分布。指、趾间具半蹼,尾部较细小。
庙龟生长速度挺快的,没几年可以长到40到50厘米。要说最大的话,最大的庙龟有80厘米。差不多70-90岁左右,具体的话还要视环境因素决定!
总的来说在食性上庙龟属于杂食性,但是偏好植物性食物,因此喂食以叶菜类为主食,辅以水龟饲料或水果类。幼龟比较偏好动物性食饵,可以喂食红虫或鱼虾。龟性比较内向,有胆怯的倾向,新进个体在适应期中最好暂时避免惊动。由于成龟体型庞大,所以饲养空间最好事先规划清楚,幼龟成长快速,4-5年就可以成年,背甲通常在50-60公分之间。普通个体甲壳黝黑,头部有黄色斑纹,成年后斑纹逐渐淡化,由于外貌的平实,庙龟在市场上的能见度和受欢迎度都不是很高。
庙龟在性成熟后,雄性个体腹甲中部明显内陷,尾部粗且较长。雌性个体的腹甲平坦,无凹陷,泄殖孔距腹甲后边缘较近,尾部较细较短,而且雌龟腹甲无蝶绞,肛盾缺口较大以便产卵,下面就是一只雌性庙龟。
庙龟食性比较单一,喜欢吃素,菜叶和树叶,而且很能吃,如果温度合适,你会发现它几乎不停在吃。
产蛋时期一般在11月以后,典型的冬蛋型。
庙龟的常见问题及解决(以下内容摘自扭屁股七)
1.水蛭(蚂蝗)寄生
下山庙龟身上很常见水蛭,特别是新鲜下山还没经过零售商调整处理的个体;该种水蛭色泽深但通常个体不大,逐个处理繁琐,并且不容易清理干净,有时口腔内也有寄生。有效率比较高、对龟没有可见伤害的方法就是用烟丝浸出液对龟进行药浴,一般二十斤水里放入大概半两的散装烟丝就可以了,浸泡时间大约一天。浓度不够或浸泡时间不够的话可能会有残留。
2.某一肢无力爬动
刚下山的庙龟和饲养了一段时间的下山庙龟发生某一肢松弛无力、不参与爬动或僵持不动的情况非常常见,且外表没有任何问题;保守估计每年大概有十几位龟友向我询问类似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没有明显可见病症的个体来说不算什么太大的问题,能养活的个体绝大部分都能自愈,恢复活动能力的时间从半个月到小一年都很正常。
3.花壳腐甲
庙龟体量大,运输时磕碰力度也比较重,对甲壳造成的伤害一般体现为未感染裸露伤和伤致性腐甲两种。未感染裸露伤就是“花壳”,甲壳表层角质受损,裸露出白色骨板,俗称“掉漆”;这种情况只需要保持饲养环境卫生即可,处理伤处的必要性不是特别大,正常水养一段时间后,坏死的骨板会脱落,患处恢复原来的色泽。伤致性腐甲需要适时剔除覆盖在表层的坏死骨板,用医用过氧化氢溶液清创,喷涂“利多卡因氯已定喷雾”,如果病灶已经洞穿整个甲壳则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操作熟练的龟友或者饲养数量较多的养殖户朋友需要一定的治疗效率,可以用饱和高锰酸钾溶液烧杀病灶,约五分钟后将病灶冲洗干净,干养待恢复。
4.纤维化坏死
纤维化坏死多见于下山庙龟的后脚掌心、颈后于背甲常发生摩擦处,成因类似于人的脚上长“鸡眼”。病灶多见纤维化,有点类似臭掉的鸡胸肉。如果病灶很小可以正常饲养静待自愈,如果病灶比较大则需要手术剔除,并以碘伏清创,术后喷涂“利多卡因氯已定喷雾”或“伤科万花油”。实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用抗生素软膏封涂创口,但换药比较麻烦。
5.不开食
我个人接触过的下山个体中,开食时间最长的超过两年(该个体被其饲主囚禁于鸡笼内,只喝水撑了两年);我自己早些年饲养的个体里开食时间最长的也有一年之久。没有明显病症的庙龟其实难开食的比例不算大,很多不开食的个体是由于饲养不当(一直干养、冷天不加温、一直养在黑暗处等等等等),这种情况只要坚持过背水养,并且保证良好的采光,让龟自然睡自然醒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投喂即可;投喂可选择红薯叶、空心菜等绿叶蔬菜,投入水中后两个昼夜不要捞出,这样开食的概率会比较大一些。重点的重点是水养、强采光。优良的采光能够带来规律的昼夜变化,龟能自然睡自然醒,这对开食是很重要的。
6.体虚浮水
下山庙龟浮水的概率不低,特别是干货里浮水的会比较多。但是不要把浮水和呼吸道疾病划等号,在五官清洁无异物、呼吸通畅无异声且摄食正常的情况下,下山浮水的原因大多只是体质不扎实,这个时候应该用不足以浮起来的水位进行饲养,慢慢把下山龟失水、体质不扎实、非病理性肺气肿等等问题调理好就可以了。
7.吃什么拉什么
很多庙龟在下山饲养一段时间后虽然能吃能拉能睡,但还是会出现消化率低下的情况,吃进去的东西基本上只是换了个色泽就排出来了。在“能吃能拉能睡”的前提下,可以为龟补充水产专用的复合益生菌,但因为益生菌定植情况不能确定,所以对提高消化率的帮助不是任何时候都那么确切的。从个人经验来看,不做人为介入处理的情况下,吃什么拉什么这个问题一般在正常投喂数月到一年多以后会逐步消失,需要介入治疗才能恢复正常消化率的个体不太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