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优秀的人,都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泰国一名女护士穿超短裙救人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许多网友指责其衣着暴露,救人姿势不雅,有伤风化。

由于女孩当时正在附近逛街,衣着休闲,看到有人昏迷立马上前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昏迷男子被抬上救护车。

但面对网上的批评,最后迫于压力,女孩不得不出来道歉,说“当时只顾着救人,也没想到自己的服装会造成什么问题。”

但是,这个救人的女孩真的有错吗?

面对一个生命和时间赛跑的病人,你是会选择立马救人还是换了衣服再救人?有什么比把一个垂死的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更重要呢?

希望女孩的善良不被网络暴力所侵蚀,希望她在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依然可以伸出援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忙着去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对负面评价尤其看重,如果别人批评了你一句,你可能会一蹶不振好几天,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01

为什么有人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

01

消极的自我感

自我感 (A sense of Self),指一个人对自我的整体认知和感受,包括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自己,我是否有能力,有价值,我对自己的感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等。

一个人在出生之后,最初自我感的确立,来自于父母的镜映。孩子需要父母像面镜子一样,告诉自己是谁,自己好不好,是否是被爱的。生命早期,通过父母的反馈,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

  • 如果父母的反馈总是积极的,正面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很好,有很积极的自我感。

  •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反馈总是消极的,总是批评,忽视,不稳定的对待,甚至是虐待,孩子就可能就会内化许多负面的感受,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长大之后,那些自我感缺失,不稳定或不完整的人,会尤其在意外界的声音。他们的目光总是习惯于投向外界,希望从外界的反馈中去确定自己是谁,自己是否有价值。

这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他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确定,来形成稳定的积极的自我感。

如果自我感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获得,那么可能会让你失望了。因为,外界的评价永远是不确定的,今天有人夸你,明天可能就有人骂你。

02

 自我感缺失带来的不良行为模式

自我感的缺失或不稳定,会在成年之后,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而这些不良的行为模式,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导致我们内心陷入更大的困境。

(1)害怕负面评价:避免在关系中被伤害

我有一位来访者,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孩子。她在关系中从不说“不”,当别人提出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她也从来不会拒绝。

“因为拒绝别人,别人可能会不高兴。”

“不高兴会怎么样呢?”我问。

“不高兴可能会破坏关系……他们可能会伤害我。”她说。

这位来访者成长于一个动辄打骂的家庭。她小时候为了避免被打骂,需要时时看父母的脸色,尽量不招惹父母生气。

从小习得的“生存技能”,导致她在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中,也变得顺从忍让,不敢“招惹”别人。一旦遭遇了别人的负面评价,或是人际间的正常冲突,她小时候的恐惧情绪就被激活了。

因此,她通过努力扮演一个“和善”的人,来回避别人的负面评价,和人际间的冲突。因为这些,会让她想起小时候被父母暴力伤害的记忆。那种记忆太痛苦,太可怕。

(2)期待正面评价:渴望爱的连接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较。

当一个孩子拿着考了99分成绩的试卷回家,父母不但不表扬不鼓励,反而问:“怎么隔壁家的小明都是100分,你才考99?”

当这个孩子拿了100分的试卷回家,父母又说:“如果可以回回都考100分就好了。”

棍棒教育,鞭策教育,是多少父母信奉的准则。

于是孩子内心中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像“考100分”一样,来向父母证明自己。这其中的情绪很矛盾,也许一方面有愤怒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是渴望父母能够认可自己,爱自己。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也可能会习得强迫性重复,非常努力的工作,以期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但是他们会发现,即使获得了正面的评价和肯定,对他们来说好像永远都不够。他们的内心总是觉得缺了些什么,不断的在追寻,期望把这个缺失给填满,却发现,怎么也填不满。

因为他们真正缺失的,不是正面的评价和肯定,而是最初的爱的连接。

02

心理越成熟,越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原生家庭造就的自我感缺失和不稳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良的行为模式。

那么,已经离开原生家庭的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起来,不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呢?

01

提升现实检验力:你不好并不是事实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第一次听到关于你“不好”的评价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场景,是谁说的,Ta为什么要这么说?

如果长期有一个人说你不好,或者你比较看重的人说你不好,即使只有一次,也是有杀伤力的。

你可能已经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从未想过你是不是真的不好,也许,当你长大后,每当遇到挫折或犯了错误时,你就会不断强化这个声音,告诉自己,“看吧,我真的不够好”。

但是,难道Ta说你不好,你就真的不好吗?

你需要意识到,这个评价你的人带有什么样动机和情绪。也许Ta在评价你不好时带有攻击性,Ta通过用挫伤你自尊心的话来攻击和贬低你,背后有Ta自己的目的或情绪。也许,Ta可能自己就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而你“不好”并不是客观事实。

你需要学会去分辨哪些是你的问题,哪些是Ta的问题。

哪些是别人的恶意攻击,哪些是善意的提醒,如果是前者,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还击回去。如果是后者,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而不要过多陷入自己我怀疑。

当然,当你无法分辨时,你也可以去找到社会支持的帮助,你可以去找朋友,恋人,同事,咨询师,去向他们寻求客观、公正的确认,以此区分什么是你想象的,什么是真实发生的,什么是别人的问题,什么是自己的问题,从而来提升自我的现实检验力。

你会逐渐认识到,你脑海里“不够好”的声音是曾经别人给的伤疤,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02

 说“不“并不会影响关系

自我感缺失的人总是希望通过讨好别人来“换得”赞许。也许,你害怕遭到排斥,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这要冒着令对方不快的风险。也许这背后有这些信念:

“如果我拒绝,对方会生气。”

“如果他们生气,他们会伤害我。”

“如果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会闹翻。”

但是,难道说“不”必定会破坏关系,遭到伤害吗?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你的正当权益受到了损害时,你可以试着去挑战这些信念,比如,如果我说出了真实想法,我们真的会闹翻吗?如果因为这样就闹翻,Ta真是值得交往的人吗?如果闹翻了又怎么样呢,难道我没有力气回击吗?

当你直接表达你的态度后,结果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对方说:“哦抱歉,我没有想到过这会让你不舒服,下次我一定注意。”

对这些固有信念的调整和修正,会让你逐渐学会不带挑衅地说“不”,不带歉意地去要求某些事。既尊重别人的想法,同时也不带惧怕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03

将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学会爱自己

你的目光太多投到外界,总是在和别人的比较,总是在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这样,难道不累吗?

活在和别人比较,满足别人期待的无底洞中,永远都不会有出口。

那应该怎么办呢?

试着将注意力重新专注到你自己身上。并学会在这种专注中,真正的去接纳自己,爱自己。

你可以试着更多的去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什么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去做真正能让你开心的事。

当你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中,沉浸在忘我的状态中时,才不会去在意外界的声音,才有可能体验到一种真正的平静和幸福,也就是在这种全然的平静和幸福中,你也才会体验到自我的完整性。

所以,我们要学会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不为别人的评价,只是为了成为你自己。

作者:梁娟

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专注个人成长。北大临床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北师大文学硕士。公众号:心流场(ID:flowfield)。我们终其一生,是成为自己。来心流场,一起探索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