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与世无争的勾蓝瑶文化:江永兰溪村

【讲述永州故事】与世无争的勾蓝瑶文化:江永兰溪村

其实瑶文化也博大精深。带着一份渴望,走进瑶族勾蓝瑶的经典之作——兰溪村。靠近古村,就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它不同于江南所有的民居,建筑风格也很独特,真让人感受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与祥和。

据查实,兰溪勾蓝瑶寨“隐居”于美丽的群山之中,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 2900多人,至今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但村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居住的家庭始终没有变,民族成份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

兰溪勾蓝瑶与源口瑶族乡扶灵瑶、粗石江镇清溪瑶、古调瑶合称江永“四大民瑶”。寨中蒲鲤生井、山窟藏庵、犀牛望月、天马扫槽、石窦泉清、古塔钟远、享通永富、岩虎平安等“勾蓝八景”与四周的车尾山、人平山、呼雷山、望月山等首尾相连,形成极好的山水风光。无论是登高下望还是在村中流连,眼前的青山、流水、小桥、古村,都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瑶民根据姓氏集合聚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由木柱架接而成,均为三层结构,每根木柱下面布置青石雕花抱鼓石,梁枋雕花。门楼与主干道垂直,有13条次干道,各姓氏各沿主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以血缘为主脉的居住格局。自唐以来,这里先后共建5座戏台和66座寺庙,延绵五个朝代,经久不衰,古风犹存。瑶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栋,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其中大型的有盘王庙、相公庙、老虎庙、关公庙等。这些建筑的造型精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瑶民工匠的智慧。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多姿多彩,争奇斗艳,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格窗,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街景,古香古色,令人流连忘返。

关于勾蓝瑶的来历,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上村鼎建戏台碑刻曰: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漏,溪水伏流。不难看出这里的“勾”是山与山之间“勾结”,环环相扣的意思。“蓝”指上村井水的颜色,这口水井是兰溪河的源头。历史上由于勾蓝瑶的婚姻习俗流行招郎,许多人把“勾蓝瑶”误称为“勾郎瑶”。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千百年来,勾蓝瑶人与世无争,过着封闭落后、默默无闻的生活。四周的高山形成一道防御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他们还在九处山与山之间的接口处建了九座城门,大径、上村、下村各三处。在外界纷扰,争斗激烈的时期,这里的城楼上有人把守站岗,并设有瞭望台与枪眼。坚固的城门厚两寸余,历年都是日出开门,日落关门,日夜巡查,特为严厉。九成门皆有数百斤重的大钟,如闻有警,众钟齐鸣,响彻云霄。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投降前夕,日寇进入桃川洞大肆烧杀抢劫,数以万计的桃川人为避日寇追杀,躲进勾蓝古村避难。一日,日军追至兰溪关王庙城门,因见把守严密,不得入而退,一场灾难得以避免。

历史上居住在这三个村的勾蓝瑶胞是不与外界通婚的,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勾蓝瑶胞全都崇佛尊道,信巫敬神,奉先祖盘古,祀神农伏羲。更为奇特的是,至唐以来,这里先后共建五座戏台和66座寺庙,延绵五个朝代,经久不衰。66座寺庙分别为四十七庙、八庵、五寺、三阁、二观、一宫。村里村外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这些建筑物古朴典雅,坚固美观,每处建筑必设有石碑,并把原由、募捐等铭刻在上面,诗文并茂。目前,有记载的建造最早的庵建于唐朝。据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的龙凤庵重修碑记载:“本庵自唐立焉。”时间有确切记载的清水阉,始建于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修。

古村的石碑随处可见,虽然有许多已遗失或被破坏,但现今仍保存百余块。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块是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碑刻,距今已有634年。这些石碑刻文内容十分丰富,字体形状变化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功德碑,主要记载瑶胞修建寺庙道观的始末,发起人及捐款人名单、数目等。二是描写当地风光的风景诗。三是劝谕文和感情诗。四是官府颁发的政令。可以说,林林总总的碑刻,是一部勾蓝瑶的史书。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东坡在田园美景的感召下释放的一种浪漫情怀。置身于远离都市的古朴瑶乡,眼望着日劳夜作而又生活得从容淡定的瑶胞,您一定会丢弃许多难以释怀的烦扰和彷徨。兰溪,好一个现代“桃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