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交界部小肌肉与头痛头晕有牵连吗?
颈椎病变所致的头疼头晕在很大程度上与维持颈椎稳定的头后小直肌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头后小直肌是维持头颈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颈部的解剖来看,脊柱稳定性主要由以下3个系统组成:椎骨、椎间盘和韧带构成的内源性静力系统;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肌腱构成的外源性动力系统;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构成的神经系统,通过监测各种传感器信号来调节脊柱稳定性。头后小直肌具有与多裂肌相似的解剖结构,在维持寰枕关节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头后小直肌位于头后大直肌腹内侧,双侧头后小直肌均起于枕骨下项线下骨面,分别止于寰椎后结节和枢椎棘突,是唯一连接寰椎与枕骨的肌肉。
双侧头后小直肌收缩可以引起仰头动作。头后小直肌每克肌肉中含有36个肌梭,而头后大直肌每克肌肉中含有30.5个肌梭,头夹肌每克肌肉中含有7.6个肌梭,臀大肌每克肌肉中只含有0.8 个肌梭。肌梭是可以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梭形感受装置,属于本体感受器,可以帮助协调精细动作的完成。头后小直肌力臂较短,但肌腹中含有大量肌梭,所以头后小直肌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浅层肌肉控制脊柱运动的方向,而深层肌肉控制椎体节段间的活动。。
头后小直肌功能异常与颈性眩晕
对颈性眩晕的病理基础,近年来学者们比较认可的学说主要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体液因子学说及本体感受器学说。但无论哪种学说均主张颈性眩晕主要是因头颈及周围组织结构力学平衡的失稳所致。
头后小直肌中富含丰富的肌梭,表明头后小直肌在颈部的本体感受器和平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头后小直肌的本体接收信号,在阻止伤害性感受向脊神经和中枢神经的传导中起到了类似于“门控”的作用。门控理论认为,本体感受器和机械性刺激感受器的A β纤维可以进入到脊神经节和中间神经元突触,中间神经元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导。头后小直肌的功能异常可以引起肌肉反射性活动,其通过紧张机制对硬膜传导,从而导致了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头痛头晕的患者头后小直肌出现明显的脂肪浸润,故认为肌收缩性头痛、头晕是由于脂肪浸润了头后小直肌,导致肌肉收缩性增强并扩展至枕下深层肌群。
头后小直肌功能异常,除了影响本体感受器,同时也会引起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异常。寰枕关节的功能主要是伸颈和转头。寰枕关节在枕后肌群的协助下允许25°的屈曲和伸颈,10°的扭转和转头。在正常的头颈部伸展中,寰椎后弓在枕骨和枢椎之间的中间位置,当头部前伸时,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空间几乎消失。因上颈段活动度大,故在此范围内的连接应更加致密。颅侧硬脊膜韧带为头颈背侧纤维组织与硬脊膜的纤维联系,此韧带位于枕骨大孔下缘,连接了寰枕关节、寰椎后弓、枢椎棘突以及椎弓板等位置,进一步增强了枕后区的受力作用。头后小直肌肌硬膜桥的发现把枕下区和硬脊膜之间的连接紧密联系起来。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头后小直肌可以发出肌硬膜桥,穿过寰枕关节连接于寰枕后膜,头后小直肌也有一部分肌纤维穿过寰枢间隙,最后连接硬脊膜,从而维持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因此,头后小直肌是维持头颈稳定性重要因素,故头后小直肌的功能异常是造成颈性眩晕发生、加重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