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教师将生物课上成了“脱口秀”“舞台剧”,收获满堂彩!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立足课堂,推进学科德育项目研究与实践,推动由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教研转型和课程转型,有助于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堂“将免疫知识点变成一台剧”的生物课……
在面对枯燥、抽象的知识时,如果老师是用通俗、有趣的方式来讲解,你还会听得眉头紧皱吗?在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生物老师史佳俊的生物课就因生动、有趣而广受同学们的欢迎。
在最近的一堂微课上,史佳俊不但以脱口秀形式开场,还把免疫知识点设计成了一台剧,让学生们在情境式的演绎中,既学习了疫苗的生物学原理,又收获了满满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灭活疫苗的免疫原理
看完剧就懂了
“2021年,人们见面问好不再是'吃了吗’,而是变成'你疫苗打了吗’。这其中,要打两针的就是灭活疫苗,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免疫原理。”史佳俊的这堂生物微课,以《阿俊脱口秀》的形式开场。接着,他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进入了神奇的人体世界。
“在人体里,有一种叫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它们自由自在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在协和教科高中生陆浩哲的旁白声中,学生们扮演的淋巴细胞走来走去、有说有笑,突然,史佳俊老师扮演的“不速之客”出现在了淋巴细胞中。“他是谁啊?”“不认识,没见过!”淋巴细胞们好奇地指指点点。
几天后,淋巴细胞终于认清了这个不速之客的真面目——原来是病原体!病原体不但在人体内捣乱、搞破坏,还不断利用普通细胞的营养壮大自己。
“当淋巴细胞认清了敌人,他们就会武装起来,变成 '浆细胞’,并在武器中装载着专门针对并干掉这种病原体的弹药——'抗体’。”伴随着旁白介绍,“浆细胞”们围住病原体,发射抗体将其“击毙”。此时,另有一部分淋巴细胞变身为记忆细胞,它们负责记住这种病原体的样子,以便将来迅速应对。
有一天,当这种病原体再一次出现在体内时,由于有了“记忆细胞”,身体不需要再花几天时间去分辨他是好还是坏了。“又是这个病原体,上了兄弟们!”再次遇到已经见过的病原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并分泌大量抗体,迅速消灭病原体——这就是二次免疫,又快又强。
“疫苗就是利用这样的免疫原理,让死的病原体进入我们体内,由于病原体是死的,不会在淋巴细胞识别它的那几天到处搞破坏,不会让人体真正得病,但又能使人体产生并留下记忆细胞。当真正的病原体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会在病原体开展破坏前迅速变为大量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将病原体干掉。”伴随着陆浩哲同学的旁白,一出“大戏”落幕,学生们也都恍然大悟。
“灭活疫苗就是这样起作用的啊。”高中生周静文说。
学生周善铭也感叹:“所以我们接种过新冠疫苗的话,体内就有了记忆细胞,就能对新冠病毒产生免疫力了啊。”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
掌握科学知识就不怕了
在带领同学们学习了免疫的相关知识点后,史佳俊老师又从灭活疫苗的原理延伸到了中国疫苗对其他国家抗疫做出的贡献。
史佳俊告诉学生们,这份担当,是人类共同战胜疫情的筹码,也是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关键,更是每一个学生需要扎根在心里的种子。“在这场'战疫’中,有很多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青年,热血出征,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战疫中最美的滚烫青春,老师希望将来你们也能把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这堂生动、有趣的生物微课收获了满堂彩,甚至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看完剧之后,都能回答出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出的题目,这让史佳俊很感动:“虽然这节课上关于知识点的巩固习题不是很难,但毕竟是高中的知识,幼儿园的小朋友能答出来还是蛮出乎意料的,说明这个剧的呈现方式很有效。”
史佳俊介绍说,这堂微课主要是落实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内容部分,之所以在设计时选择以一台剧的方式来呈现专业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便于理解,也想让更多人了解灭活疫苗的原理,“把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点,用拟人的、比喻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家看了就很容易理解。”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在史佳俊看来,老师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要想到学科的育人价值。“就生物学科来说,我希望学生上完这门课后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来认识未知的事物或现象,或者说能用科学的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成为道听途说、四处传谣的人。”他说,课题从疫苗的角度切入,也是因为打疫苗是今年公众关注的热点,而且在推进疫苗接种的过程中,也有人因为听信一些谣言就不敢去打了,这正是因为不了解原理而萌发的害怕心理,“其实,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带有恐惧感是很正常的,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正确探索和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史佳俊坦言,除了传授、普及专业知识,他还希望通过这节课引导学生,尽好构筑免疫屏障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的担当,“今年以来,为了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各级政府做了很多努力,而构筑免疫屏障也离不开个体的支持。”他透露,在微课最后设计中国研发新冠疫苗取得的瞩目成绩这一环节,也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将来投身强国事业的决心,“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一体化,生物课——这门理科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