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扶阳用这三味药,存一身阳气,全身温暖好过冬!

最近北方气温骤降,很多朋友调侃这是“速冻”天,朔风凛冽,寒气刺骨。按理说秋冬着重养阴,但是百草君提醒您,养阴的过程中,别忘扶阳,否则势必阴阳失衡,造成疾病的产生。
《黄帝内经》让我们“秋收冬藏”,大地阴气渐盛,阳气潜藏,这样秋燥才不会把阳气消耗掉,但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调、吃雪糕,阳气本身不足,到了秋冬又极易损伤阳气,自然造成疾病的产生!
阳气损伤,疾病丛生
阳气不足,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血液运行变慢,淤堵、痰饮、结石很难排出体外,会淤堵成疾。轻一些的情况,比如胃脘胀痛、胀满、堵塞、呃逆、腹泻、泄泻、手脚冰凉、腰酸背痛。阳气不足加剧,则会累及身体的旧疾、旧伤,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风湿、肝炎、冠心病、糖尿病、宫寒、卵巢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结节、肿瘤等等这些疾病,其实根本都是因为阳气虚弱,阴寒积聚,这些“阴”成形了,此时就需要阳气的温煦和推动来化寒,保证身体气血畅通。
阳气是啥,身体的“阳光”,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生机勃勃,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阴暗潮湿。从《周易》开始强调没有阳就无所谓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到《内经》观点变成“阳气者,若天与同”,阳气占主导地位。而到了《伤寒论》,则进一步发展扶阳思想“以阳气为本,时时顾护阳气”。这也是为什么说秋冬除了养阴也要扶阳,身体阴阳平衡,疾病才能退却的原因。
张仲景扶阳常用这三味药
《伤寒论》里主要用辛温扶阳的药物是附子、桂枝、干姜。

附子为温阳之猛将,临床上只要具备阳虚见证比如脸色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心腹冷痛、下肢浮肿、久咳喘急、心悸、关节疼痛、舌淡白、脉细沉而迟等虚寒之象,均可用附子。它辛温大热,有温补阳气作用,因为有毒性一般很少单独使用。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方子达36首,足可见附子扶阳之力。
桂枝。《伤寒论》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可见张仲景对于它的重视。桂枝是肉桂树上最嫩的枝叶,最容易接触阳光的地方。桂枝的阳气极足,通心经、肺经、膀胱经,能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发汗解肌,身体因为损阳产生的瘀块和痰结,桂枝就能把寒引给解开。
干姜。可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干姜的方子达到20首。干姜归脾、胃心、肺经,有温经散寒,回阳通脉,温化痰饮的作用。《医学启源》里面讲“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本草求真》中讲“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为重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我们熟知的理中丸、甘草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都有它的身影。
生活中最简单的扶阳方法
 
生活中,怎么能方便的扶阳呢?用方子或者吃药其实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就能做到的,但是一些朋友想扶阳,简单方便的办法其实是泡脚。《素问·厥论》有言“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也就是寒邪很容易从足侵入,损伤阳气。足部是各经络起止汇聚处,包括膀胱经、胃经、胆经、脾经、肝经、肾经,分布60多个穴位,扶阳排寒。干姜+泡脚的方式扶阳,通脉,是我们普通人容易坚持,容易落地的一种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则是艾灸,温补阳气大家可以在工作、生活之余多艾灸这几个助阳的穴位。
大椎:“督阳之海”,“三阳、督脉之会”,主宰全身
太白:脾经原穴,气足、血足,阳气足
关元:《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扶阳、通脉补虚益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