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领导力语言的终极秘密:如何“征服”学生的“三层大脑”?
文丨李叶 编丨Lulu
想象一个角色,TA同时管理着5-6个团队,以共同实现一个对外的目标。团队内需要合作,团队间需要协作,而TA的职责是给这些团队分配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解决团队分歧,激发团队动力,引导支持各团队以最优表现完成任务,这个角色是不是一名典型的领导者?
这个角色同时也是一名典型的PBL(项目化学习)教师,班级里的每个学生小组都是一个团队,项目成果展示就是大家共同的对外目标,而教师的职责是设计项目任务,搭建学习脚手架,管理团队表现,最后为学生的成果展示喝彩。
原来PBL教师的本质就是项目领导者!难怪我发现在《感召力》书中,作者西蒙·兰卡斯特通过服务政界领导人公众演讲的多年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这套领导力语言秘籍,不仅适用于所有领导角色,也完全适用于PBL教师!
再仔细想想,教师本来不就是“语言艺术”的最大玩家(上班靠大段大段地说话)吗?教师工作成效的差异,不就在于TA的“语言艺术”有多么“深入人心”吗?
大脑构成:德,情,理
《感召力》里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明人的“三层大脑”。
这三个条件直指人类的三层大脑结构:
“我能信任你吗”(德),对应人的本能脑。
本能脑位于大脑的最里层,又称直觉脑和无意识脑,95%的大脑活动都在此处发生。值得强调的是,它的工作速度是逻辑脑的8万倍。
“我关心你所说的话吗”(情),对应人的情感脑。
情感脑位于大脑中间层,负责分泌影响情绪和感受的化学物质,运行速度是逻辑脑的20倍。
“你是正确的吗?或者,你讲的话听起来像是正确的吗”(理),对应逻辑脑,又称理性脑,
理性脑占据了大脑的85%的体积,是大脑外层最新发展出来的部分。
作为PBL教师,可以如何应用这套领导力语言秘籍来征服学生的三层大脑呢?
赢得学生的本能脑
构建安全的教室环境,始终是PBL教师培训中的第一课,因为安全的教室环境才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根基。
那么人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呢?我认为安全感最底层的来源是不评判,所谓评判就是主观的评价,评判创设的是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毫无疑问是不安全的。
我通常都会从一个话题讨论来导入项目,鼓励所有人自由分享观点,且每个人的分享都会得到相同的回应,比如所有人拍一下手以示感谢,而我作为项目领导者不会进行任何评论。
教室环境中存在两层关系,一层关系是师生关系,另一层关系是生生关系,安全的教室环境意味着这两层关系都是安全的。
我在学生夏令营项目里,还曾特别赋予过学生两项自由权:一个是卫生间自由,考虑到项目过程是流动的,我没有设置固定的下课时间,所以学生在任何时间需要去卫生间的话,不需要举手,不需要示意我,不需要征得我的同意,请自由去自在回;另一个是听歌自由,课前课后的休息时间可以在教室播放音乐,而歌单完全交由学生创建,这是属于他们的主权。
我相信,当一个人在感受到自由的时候,TA一定是安全的。
正如《感召力》里所写,“如果说微笑是一个优秀领导人的标志,那么能说笑话则是伟大领导人的标志”。
笑话为什么能赢得本能脑?因为人在笑的时候是最放松的,而放松就代表着没有危险。
我在PBL备课整理项目流程时,会特别关注哪里可以设计个“段子”,我给学生讲过一个关于我儿子的“段子”:
我儿子(一年级)特别关心日本核废水的问题,担心他最爱的海洋被污染,跟我讨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让日本建更多的大桶来储存?”“不行呀,日本本来就面积小,一直建下去日本不是要被大桶占领了嘛?”比如“人类不能再发明一个东西来消灭核元素吗?”“目前还没发明出来,可能要等你长大以后当科学家去发明了。”
我儿子始终不能接受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听说他每天睡觉前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莫名的高兴,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想到一个解决日本核废水问题的好办法了。
我特别好奇他还能想到什么新办法,你们猜是什么办法?
他说:“我今年圣诞节决定不要玩具了,我要写信给圣诞老人让他去解决日本核废水的问题!”
所以,我儿子计划改变世界的办法是“圣诞老人一定有办法”。(全班哄笑)
接着学生们就乐滋滋,并信心满满地去头脑风暴他们改变世界的行动计划了,因为我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这个行动计划不能是“圣诞老人一定有办法”。
赢得学生的情感脑
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经验和教训都是通过故事口口相传,直到现在,人的情感还是最容易在故事里被释放。
在PBL教师培训中,我作为PBL导师也是项目领导者,教师们完成的项目成果是面向学生的PBL项目设计。在PBL项目设计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一个经典话题,我在教师培训中分享过一个关于激发内驱力的个人故事:
我是那种只要老师不来找我,我是绝对不会去找老师的家长类型,所以我儿子在公立小学一年级读下来,我基本没有跟任何老师有过任何私下的交流。
直到上周五晚上,8点半,毫无征兆地,我手机上突然亮起了我儿子班主任的名字,我愣了一下,脑海里开始拼命回想我儿子到底有可能会犯啥事。
电话接通后,老师先客气地对我儿子进行了一番表扬,具体内容我也没怎么听进去,因为我知道我儿子绝对没有优秀到,老师要专门给我打个电话来表扬他。
终于,老师开始转折了:“但是,XXX最近的学习有些松懈,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还会找同桌讲话,需要提醒,试卷上反复强调过的题目还是会做错,建议家长跟他强调一下学习态度的问题。”
我就问了老师一个问题:“您关注到这个情况有多久了?”老师说:“大概从上周三开始吧,就最近这一周。”我内心暗暗佩服老师的敬业精神,并由衷地感谢老师对孩子的细心观察。
我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挂了电话还是禁不住思考,这大周末晚上的,是什么让老师有动力使出嘶哑的嗓音,非要亲自来嘱咐我一番呢?
我想到老师提及我儿子影响到同桌上课了,嗯,我儿子同桌可是班级里的全学科学霸,这马上期末了,我儿子反正横竖就那样,但万一影响到他同桌的期末发挥,丢了第一名可能就不太好了。
我又转念一想,老师前面铺垫了那段表扬,没准也还看得上我儿子,这马上期末了,也希望他努把力取得个好成绩呢!我猛然明白了老师的用心!
我好好想了想要怎样帮助儿子端正学习态度,最后决定不提及老师给我打电话的事。
第二天,我假装漫不经心地说:“你们是不是要期末考试了呀?”“是啊。”“你知不知道你可以通过考试来帮老师一个忙?”“帮什么忙?我不知道。”“你想啊,你们学校有那么多老师,校长怎么知道哪个老师教得好,哪个老师教得不好呀?”“看教室里的监控录像?”
“这么多个班级,校长哪里有时间全部看一遍呀?我悄悄告诉你,一般校长会用的办法是,把班级里每个小朋友的期末考试分数加起来,哪个班级的分数更高,是不是就说明这个班的老师教得更好呀?”“是每个人的分数都要加起来吗?”“是的。”“那校长要计算到什么时候呀……”
“校长是用电脑计算的好嘛!所以你看,你如果好好复习,期末考试分数更高一点,就可以让校长认为你们老师教得更好,没准还会全校表扬你们老师呢,你想帮老师这个忙吗?”我儿子可能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这么英明神武过,帮这个忙他是义不容辞了。
后来我儿子期末考试拿了接近满分,这就是利用人的“利他性”来激发内驱力。
通过讲故事来说理很有效,比简单的断言或者忍着无聊翻看效率低下的PPT 要有效得多。
在面向教师做PBL培训时,主办方通常都会要求收集一份来自参训教师的反馈问卷,当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关于培训导师的反馈评价。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类非强制填写的反馈问卷,实在没有动力去动那几下手指头,就算动动手指头,也懒得去仔细阅读思考那N条评价指引的内容,基本全凭当下感受给个全N星好评或差评。
我在把反馈问卷二维码亮给教师前,会先说:
事实上,PBL(项目化学习)远远不止发生在教育场景下,项目几乎是所有工作场景下的基本要素。
比如对于我来说,我的工作任务是交付2天的PBL教师工作坊,为了完成这个工作任务,我需要收集资料,设计工作坊内容流程,制作PPT,准备学习资料等等,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自主寻求解决方案会自然发生,而这个准备过程就是实现学习的过程。
现在是我的项目成果公众展示的结束阶段,我非常需要出席我项目成果展示的公众,也就是在座各位教师,给予我真实的反馈评价,让我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以帮助我完成最终的项目反思,实现学习的升华。
我所负责班级的反馈评价表提交率总是远高于隔壁班,而那些详实的反馈内容,也成为了我的最强动力来源。
这是一个项目化的世界,“利他”是所有项目的底色。
咦,我好像又讲了个故事。
赢得学生的逻辑脑
逻辑本身是我们所擅长的,从小老师就教写文章要总分总,讲道理要因为所以,列观点要一二三,解题步骤要先什么后什么,还没少背过各种顺口溜来记住各种逻辑顺序。
但事实上逻辑脑很容易掉入陷阱,比如:
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以“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学生夏令营项目里,我非常担心学生不能建立“改变世界”的信心,如果他们都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那项目也没法继续了。
我先给他们讲了美国的6岁小姑娘Catherine募资筹款,以帮助非洲儿童免遭疟疾威胁的故事,用故事来征服情感脑非常成功,证据表现是听完故事,学生们都拿着小本子上讲台来抄基金会网址,计划给Catherine创建的基金会捐款,接着我问他们:
你们觉得Catherine做的事情是不是特别棒?--是!
你们想不想也和Catherine一样去改变世界?--想!
那你们有信心做出改变世界的行动计划吗?--有!
只要征服了本能脑和情感脑,这招没有例外,因为逻辑脑就是这么容易忽视逻辑!
书里的总结非常精辟:如果他们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的话,那么,很肯定,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是“是”。每一个老练的销售员都知道让人点头的力量所在,一旦人们开始点头同意,就发现很难做到摇头表示不同意。
最后,逻辑脑很懒,喜欢简洁的表述,所以关于逻辑脑我决定就停在这里。
写在最后
这套领导力秘籍实际上适用于所有希望通过语言影响他人,获得他人支持的场景。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听自己话的时候,比如上司想说服下属接受自己建议的时候,比如员工向领导彰功显能的时候,都可以带着一份觉察,问问自己,我正在征服TA的第几层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