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读《教育何为》
文 | 这只冷猪不太热
尼采的追问
如果枚举2021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的事件,那么“双减”应该是确认无疑的之一。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关乎家庭,还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不能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改变我们的认知,重塑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单单依靠一个政策是很难看懂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的。
1872年1月至3月,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了五次公开讲演,《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这一并未出版的书稿是其讲稿,周国平先生把书稿名翻译为《教育何为》。尼采的讲演借由对话展开,对话发生在夏末的夜半时分,莱茵河边远离尘嚣的、充满神话传说的高山密林之中。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互相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则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在尼采看来,德国现代教育机构奠基于启蒙时代,它们本来是启蒙思想家所代表的“真正的德国精神”的产儿。可德国教育所具有的高贵的需要,已经渐行渐远,唯“时髦”和“合乎时势”是求,歪曲和偏离高贵的初衷,要把现代人从“现代”这个咒语下解救出来。
149年前尼采对教育的困境审视和教育何为的追问,传递出对社会的担忧,悲观的色彩。也许周国平先生翻译这本书,也是想借尼采的观点,试图让读者联想中国的教育,从他对教育的批评中引起今日中国教育之警觉。
教育的病症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尼采在批判和揭露德国现代教育(大学教育)种种弊端和倾向的同时,也给予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展望和蓝图,他把教育归属于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而且不以谋生为前景的。人为了谋生必须学习相关的技能,这本身无可否认也无可非议,尼采反对的是把它和教育混为一谈,用职业培训取代和排挤了本来意义上的教育。他再三强调:“你们不要混淆两类事情。为了生存,为了进行生存斗争,人必须多多学习;可是,他作为个体为这个目的所学所做的一切仍与教育毫不相干。相反,唯有在一个超越于这个窘迫、必需、生存斗争世界的大气层里,教育才开始。”
尼采提出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有无超出职业培训之上的更高使命?仅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教育还是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我们发现,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敏捷过人、语文历史知识能在网上查到、数学物理有人工智能、翻译软件越来越高级。资本正在把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那么,教育还有什么用?我们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是教知识,还是教套路?
尼采强调的是教育要时刻牢记它的固有使命和目标,不能因为它所处的环境而发生变化甚至变质,教育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品质和高贵的气质,教育应该是自由而存在的,它的使命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它是独立于任何形态的国家和政府的,他的教育目标是鲜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是的,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这是因为,“人,是目的本身,不是工具”。
历史已经反复警诫:教育,只能育人,不能制器。诗人荷尔德林说:“德国有工匠、有神甫、有思想家,有主人和仆人,有年轻人和老人,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我们首先要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德国人。”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让孩子们知道人生的意义:第一,活着,第二,有尊严的活着,第三有尊严、有意义的活着。让孩子从小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有爱的,需要相互信任、妥协、合作和包容,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何为
所以,尼采所阐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并不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冲突,其存在的意义则是指引人们不断反思现在的教育,不断追求教育最终极的目的。
如今的问题是,面对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和构建教育?
教育的一端是学生,另一端则是老师,教育不仅仅成就学生的发展,也同样成就老师的职业发展。而“双减”目地是要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立德树人,其实质是让教育回归本位。其实质就是让个体成为教育未来的第一责任人,就这个意义来说,“双减”更加考验一个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
“双减”要减掉的就是教育和成长的捷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在的应试教育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的着急老师,一方面是“急于求成”的忙碌学生,两者都期待通过速成以踏上“成功”之路。然而,时代的洪流,抛弃的从来都是不努力的人。我们应该学会自律,正如贵州省理科第一名的李旭阳所说:“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纪律,并且逼迫自己去遵守。选择了远方,就别怕风雨兼程,多点自律,你就更接近你想成为的样子。正如《我的前半生》中的一句话: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双减”要减掉的是不会学习的人。毫无疑问,具有普鲁士基因的,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工业化的教育生产模式,会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没有办法从头开始建立真相”,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被植入了统一教材的芯片。这正是当今学生厌恶学习,而与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璀璨思想失之交臂的原因。
所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主动地、有意识地内化学习,懂得用学习来应对剧烈变化的时代,才能脱颖而出。史蒂芬·平克在《驱动力》说“人类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会寻求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希望自己引导自己。”学会自主、学会制定目标、学会专精,给到了我们培养孩子如何学习的方法。
“双减”要增加的是社会对高质素教师的期许。如果说“双减”做的是“减法”,但教师们却不可避免地要做“加法”。这里的“加法”不是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而是要呼应“双减”要求,朝着打造高质量教育的方向迈进。这是因为,影响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尼采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总结一句话就是:教师关注的是人性,而非科学。对教师群体而言,这就需要他们用更好的职责履行,承接社会的期许: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宜切换到“多元评价”模式,顺应政策层面弱化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向课堂教育设计要效率要品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地帮学生固优补短;增强家校沟通,让家校共育更高效等。
“双减”要增加的是教师权益与待遇的保障。同样的,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做“加法”,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暑期托管班的推广,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被拉长;教学质量的精细化要求,也需要他们调整策略、提升效率、提高品质。所以,强化保障,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用实打实的激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是必选项。
尼采的惊醒
虽然尼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尼采的话语是有前瞻性和借鉴性的,哲学式的思考将问题的本源和实质浮出水面,具有人类的永恒性和至高无上性,通过尼采的预言反思中国今日之教育,我们是感同身受,教育作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每况愈下的今日教育,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教育本身去思考教育的现状,不要让任何教育之间的鸿沟和误会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偏离自身轨道的国民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该如何矫正教育姿态,不防放慢脚步、放低姿态,聆听一下来自哲学家的演讲,从而尽快找到教育安身立命的根基。读完了这本归属于教育的著作,不由地想说“尼采的惊醒,是现代教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