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读《教育何为》

文 | 这只冷猪不太热

尼采的追问

如果枚举2021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的事件,那么“双减”应该是确认无疑的之一。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关乎家庭,还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不能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改变我们的认知,重塑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单单依靠一个政策是很难看懂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的。

1872年1月至3月,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了五次公开讲演,《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这一并未出版的书稿是其讲稿,周国平先生把书稿名翻译为《教育何为》。尼采的讲演借由对话展开,对话发生在夏末的夜半时分,莱茵河边远离尘嚣的、充满神话传说的高山密林之中。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互相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则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在尼采看来,德国现代教育机构奠基于启蒙时代,它们本来是启蒙思想家所代表的“真正的德国精神”的产儿。可德国教育所具有的高贵的需要,已经渐行渐远,唯“时髦”和“合乎时势”是求,歪曲和偏离高贵的初衷,要把现代人从“现代”这个咒语下解救出来。

149年前尼采对教育的困境审视和教育何为的追问,传递出对社会的担忧,悲观的色彩。也许周国平先生翻译这本书,也是想借尼采的观点,试图让读者联想中国的教育,从他对教育的批评中引起今日中国教育之警觉。

教育的病症

在导言中,尼采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现代,有两股貌似相反、就其作用而言同样有害、就其结果而言终于汇合的潮流,统治着我们原本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是尽量扩展教育的冲动,另一方面是缩小和减弱教育的冲动。按照前一冲动,教育应当被置于越来越大的范围中,另一种倾向的人则要求教育放弃它的最高使命,而纳入为另一种生活形式即国家生活形式服务的轨道。”通览全书,可以清晰感受到尼采对德国教育机构现状的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两种倾向:关于扩大教育的倾向,主要涉及教育的普及化,从而使教育论为谋生的手段;关于缩小教育的倾向,主要谈的是教育的政治化和学术化,相应地是教育沦为了国家利益的工具和学术分工的工厂,同时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两倾向开始朝着新闻化合流,进而出现了是教育沦为媒体的附庸
在尼采看来,教育的扩展和减弱这两种倾向实质上偏离了教育的使命,扩展和减弱教育是教育被是世俗化了。他认为,世俗利益驱动下的普及教育只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赚钱的工具。扩展教育完全为经济服务,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普遍注重物质和利益,缺乏精神追求,会成为更高级的利己主义者;而缩小和减弱教育会把人当成社会谋利的工具,人自身的内在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被剥夺了。法国学者于丽埃特在《人渣革命》中借用拉康·雅克关于描述作为“人”这个主体,剥离了所有外在属性之后,所剩余的“人渣”这个本体概念,来描绘关于被统一教育制度所奴役的人:“那些受大规模教育流水线和标准模式下所铸造出来的人们,当被这些刻板知识,规训与惩罚,质量管理的考试,以及被出厂合格标签所打上烙印之后,去除掉这些灌入大脑的铅毒,他们作为人,还能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就是人渣。而未来的革命,就是关于人渣的革命。”
德国学者埃米尔·路德维希所撰写的剖析德国民族性格的一书《铁血与音符》,也印证了尼采关于普鲁士专制教育对国民思想的摧残,德国陷入国家社会主义的黑色纳粹风暴的漩涡中,不是没有历史车轮的悲剧。
尼采对于教育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判断,也在我国教育的现状得到了一些印证,近些年来,整个社会俨然被拽入教育内卷的漩涡:内生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侧跟需求端的不完全匹配,外显于“起跑线焦虑”与“鸡娃学”的愈演愈烈。更值得一提的是,而尼采写此书的时代还不是自媒体漫天的时代,他更无法想象海量数据对公众的影响。
这些观点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于现在的教育产生一些思考,比如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所谓“功利”的教育,它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们如何摆脱以谋生作为前景的教育,大众教育的存在价值,以及终极的教育理想究竟是什么等等。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尼采在批判和揭露德国现代教育(大学教育)种种弊端和倾向的同时,也给予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展望和蓝图,他把教育归属于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而且不以谋生为前景的。人为了谋生必须学习相关的技能,这本身无可否认也无可非议,尼采反对的是把它和教育混为一谈,用职业培训取代和排挤了本来意义上的教育。他再三强调:“你们不要混淆两类事情。为了生存,为了进行生存斗争,人必须多多学习;可是,他作为个体为这个目的所学所做的一切仍与教育毫不相干。相反,唯有在一个超越于这个窘迫、必需、生存斗争世界的大气层里,教育才开始。”

尼采提出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有无超出职业培训之上的更高使命?仅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教育还是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我们发现,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敏捷过人、语文历史知识能在网上查到、数学物理有人工智能、翻译软件越来越高级。资本正在把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那么,教育还有什么用?我们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是教知识,还是教套路?

尼采强调的是教育要时刻牢记它的固有使命和目标,不能因为它所处的环境而发生变化甚至变质,教育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品质和高贵的气质,教育应该是自由而存在的,它的使命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它是独立于任何形态的国家和政府的,他的教育目标是鲜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是的,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这是因为,“人,是目的本身,不是工具”。

历史已经反复警诫:教育,只能育人,不能制器。诗人荷尔德林说:“德国有工匠、有神甫、有思想家,有主人和仆人,有年轻人和老人,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我们首先要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德国人。”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让孩子们知道人生的意义:第一,活着,第二,有尊严的活着,第三有尊严、有意义的活着。让孩子从小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有爱的,需要相互信任、妥协、合作和包容,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何为

所以,尼采所阐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并不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冲突,其存在的意义则是指引人们不断反思现在的教育,不断追求教育最终极的目的。

如今的问题是,面对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和构建教育?

教育的一端是学生,另一端则是老师,教育不仅仅成就学生的发展,也同样成就老师的职业发展。而“双减”目地是要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立德树人,其实质是让教育回归本位。其实质就是让个体成为教育未来的第一责任人,就这个意义来说,“双减”更加考验一个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

“双减”要减掉的就是教育和成长的捷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在的应试教育一方面是“恨铁不成钢”的着急老师,一方面是“急于求成”的忙碌学生,两者都期待通过速成以踏上“成功”之路。然而,时代的洪流,抛弃的从来都是不努力的人。我们应该学会自律,正如贵州省理科第一名的李旭阳所说:“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纪律,并且逼迫自己去遵守。选择了远方,就别怕风雨兼程,多点自律,你就更接近你想成为的样子。正如《我的前半生》中的一句话: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双减”要减掉的是不会学习的人。毫无疑问,具有普鲁士基因的,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工业化的教育生产模式,会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没有办法从头开始建立真相”,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被植入了统一教材的芯片。这正是当今学生厌恶学习,而与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璀璨思想失之交臂的原因。

所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主动地、有意识地内化学习,懂得用学习来应对剧烈变化的时代,才能脱颖而出。史蒂芬·平克在《驱动力》说“人类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会寻求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希望自己引导自己。”学会自主、学会制定目标、学会专精,给到了我们培养孩子如何学习的方法。

“双减”要增加的是社会对高质素教师的期许。如果说“双减”做的是“减法”,但教师们却不可避免地要做“加法”。这里的“加法”不是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而是要呼应“双减”要求,朝着打造高质量教育的方向迈进。这是因为,影响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尼采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总结一句话就是:教师关注的是人性,而非科学。对教师群体而言,这就需要他们用更好的职责履行,承接社会的期许: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宜切换到“多元评价”模式,顺应政策层面弱化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向课堂教育设计要效率要品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地帮学生固优补短;增强家校沟通,让家校共育更高效等。

“双减”要增加的是教师权益与待遇的保障。同样的,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做“加法”,加强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暑期托管班的推广,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被拉长;教学质量的精细化要求,也需要他们调整策略、提升效率、提高品质。所以,强化保障,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用实打实的激励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是必选项。

尼采的惊醒

虽然尼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尼采的话语是有前瞻性和借鉴性的,哲学式的思考将问题的本源和实质浮出水面,具有人类的永恒性和至高无上性,通过尼采的预言反思中国今日之教育,我们是感同身受,教育作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每况愈下的今日教育,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教育本身去思考教育的现状,不要让任何教育之间的鸿沟和误会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偏离自身轨道的国民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该如何矫正教育姿态,不防放慢脚步、放低姿态,聆听一下来自哲学家的演讲,从而尽快找到教育安身立命的根基。读完了这本归属于教育的著作,不由地想说“尼采的惊醒,是现代教育的开端”。


(0)

相关推荐

  • 警惕教师“佛系”倾向

    网络上各种"鸡娃"的血泪史让我们见识了"鸡血"和"佛系"的现实表现.其实,家长的教育态度同样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教师一样有"鸡血&q ...

  • 教育的目的:我们跑偏了吗?(三)| 教育评论31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1872年1-3月,尼采在德国巴塞尔大学做了5次演讲,题目是<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尼采时年27岁,他24岁即被聘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此前一年,他刚出版了< ...

  • 关于教育的金句格言

    ·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 ...

  • 赓续教育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2021-2022年,南雄市乌迳中学全体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严守师德第一标准,把铸魂育人作为必备功课,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不 ...

  • 读教育教学名著心得体会

    ​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 ...

  •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活动,更让我与教育类书籍有了更深的接触.爱的教育这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 ...

  • 千年耕读教育时代价值解读:新时代做人之根,爱国之本、智慧之源

    作者: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正文 最近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赋予了劳动教育非常重要的功 ...

  •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3月)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 ...

  • 耕读教育: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水稻,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养活了全球约一半的人口. 200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上山遗址找到了一粒"万年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古至今,稻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

  • 潜移默化的教育 ——读《教育的勇气》有感

    温馨提示 内心柔软,心怀慈悲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人. 文/3度      图/网络 当我后来思考教育的时候,我同时一直在思考对生命中不可改变的一切的这种尊重.理解.接纳.敬畏. --张文质< ...

  • 旗帜鲜明反对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

    本来今晚的工作是审稿的,并且我从不对时事发表意见,毕竟我只是社会的一颗小钉子,怎么能了解这台机器的全貌呢? 但是,"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这个提案,让我这枚钉子都觉得不安了. 我对 ...

  • 【教育读书】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读《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一书有感

        <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刘希娅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很早就知道谢家湾小学,也很想认识刘希娅校长,这一愿望终于在2018年得以实现.那年<中国教师报& ...

  • 教育的和谐与和谐的教育·读《大教学论》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书有感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Amos Comenius)被尊为教育学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 ...

  • 《读教育是教出来的》心得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