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岳鹏举刺字抗金,明有张名振刺字抗清,悲!

青山有幸埋忠骨。

西湖无疑是最有幸的。

抗金之岳飞,抗蒙之于谦,抗清之张煌言,被杀之后,均葬于西湖边,后世名之为“西湖三杰”。

另有一人,与岳飞及张煌言,均有着关联,却似乎没有那么著名。

今天就来说说他,南明定西侯,张名振。

他是应天府江宁人,生年已不详,崇祯末年,以副将为浙江石浦游击。

若在太平年岁,他能以年资往上升个一两品即致仕,就算运气好了。然而,明末天下大乱,农民军之后,清军又来,张名振手中有兵,心中有节,起而抗清。

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等地,死里逃生的鲁王朱以海在钱肃乐等人拥戴下,于绍兴就任监国。张名振奉其为正朔,后被封为定西侯。

未及一年,鲁王政权被清兵逼入海中,后又退往厦门,进入郑成功的势力范围。

从此鲁王便在郑成功羽翼之下生存,同往厦门的一些鲁王政权文官武将,或转到郑氏麾下,或成为闲云野鹤,唯张名振、张煌言二张不愿,他们要继续北上,抗击清朝。

再之后,他们三入长江,登金山遥祭明孝陵,向朱元璋保证,他们一定会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至死不悔。

至1654年,在抗清十年之后,张名振因兵力单薄,抗清大志难于施展,郁郁而终。当然,也有说是被郑成功派人毒死的。

以上,对张名振的抗清生涯,作了简单的介绍,下面,才是重点。

有前文有言,他岳飞及张煌言,均有关联。

跟张煌言的,不必细说,他们一起抗清,其军队,在张名振死后,短暂地由郑成功下属陈六御统领,未久陈氏战死,张煌言被推为首领,继续抗清。

他与五百年前的岳飞,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他为警醒自己,不可淡忘抗清之志,学着岳飞,在背上刺了四个字(且不管他是从正史里看到的,还是从戏曲小说中看到的吧)。

四个什么字?

我只能说,他刺了字,是无争议的,到底哪四个字,却有几种说法。

其一是翁洲老民《海东逸史》里记的,1645年六月初十日,张名振在背上刺了“赤心报国”四字,从石浦带兵三千,并招新兵一万,到了萧山。

另一是清初沈光文在《挽定西侯》诗中写的——方喜廉颇老未曾,骇闻骑箕竟归升。只因心血回天竭,会看精英作厉能。滃水潮头凭怒立,秣陵城外识云凝。留将背字同埋土,黯黯重泉恨较增——为“背字”一词,他有注明,“背上刺有忠心报国四字”。

另一种,则是查继佐在《罪惟录》中所写, 1651年,“名振既间关监国,为之乞援国姓思明州。国姓责以无功,名振乃露背所刺‘尽忠报国’字样,矢不二。”

国姓,郑成功;思明州,厦门一带。

由上可知,张名振背上,报国二字是无争议的,前两字,有不同说法。鉴于作者皆为当时之人,可以断定,他背上,确实有刺字。然于兵革之间,记载难免有点不一致,应该可以理解。

张名振见郑成功,虽均为抗清志士,心绪终有些不同。或争功,或相轻,不一而足。

于是两人之间,有以下一段对话。

郑:汝为定西侯数年,所作何事?

张:中兴大业。

郑:安在?

张:济则征之实绩,不济则在方寸间耳。

郑:方寸何据?

张:在背上。

即解衣示之,有“赤心报国”四字。长径寸,深入肌肤,成功见之愕然,悔谢曰:久仰老将军声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历年谤书盈箧。名振立命火之。于是待名振以上宾,行交拜礼。总制诸军。

此事为亲郑文人之记载,《南明史》作者顾诚以为,前记之事基本为真,反映了郑部诸人对于张名振的猜忌;“总制诸军”为假,乃是文人以此词说明,张名振他们,是做了郑成功部将的——实际上,张名振、张煌言,与郑军若即若离。

写到此处,不由感慨。南明亦不缺名将,李定国、郑成功、张名振、张煌言……亦不缺血性,被执不屈而杀者,也不少,且数次掀起抗清高潮,控制东南半壁。最终为何功败垂成呢?

李定国、孙可望,分道扬镳;郑成功、张名振互有防备——南明之败,与内耗,实在关系极大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