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王冰曰:沉,谓沉伏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
新校正云:详独沉,《太素》作沉浊。
杨上善曰: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少阴受邪,不藏能静,深入至藏,故肾气浊沈,不能营也。 平按:浊沈《素问》作独沈。《甲乙经》作浊沈,同此。
读素问钞:独沉:《太素》作“浊沉”。愚谓沉痼而病也。
马莳曰:此承首四节而言四时之气,不可以有逆者,正以其当时而病,不必奉气而病也。吾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者,何哉?盖不能尽养生之道,以逆此春气,则少阳不生。少阳者,足少阳胆经也。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肝与胆为表里,今少阳不生,则肝气内变,其肝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心经欲长之气,而无寒变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者何哉?盖不能尽养长之道,以逆此夏气,则太阳不长。太阳者,手太阳小肠经也。小肠属丙火,心属丁火,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太阳不长,则心气内洞。内洞者,空而无气也。(《灵柩·五味论》有: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正与内洞之义相似。)其心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肺金欲收之气,而无痎疟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者,何哉?盖不能尽养收之道,以逆此秋气,则肺属手太阴经者也,太阴不能收,而肺气枯焦胀满,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肾经欲藏之气,而无飧泄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者何哉?盖不能尽养藏之道,以逆此冬气,则肾属足少阴经者也,少阴不能藏,而肾气已独沉,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肝经欲生之气,而无痿厥之病耶?然春夏以表言,秋冬以里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也。
吴崐曰:少阴失其养藏之令,则肾气独沉,令人膝胻重是也。
张景岳曰: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张隐庵曰:此论阴阳之气,随时出入,逆则四时所主之脏,自病于内也。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致肝气郁而内变矣;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则心气虚而内洞矣;太阴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四时所主之脏气,亦自病焉。济公曰:“少阳主厥阴中见之化,故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不长,而心气内虚。”
高士宗曰:从之则顺,反之则逆。少阳主春生之气,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木王于春,逆则肝气内变。太阳主夏长之气,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火王于夏,逆则心气内洞。太阴主秋收之气,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金王于秋,逆则肺气焦满。少阴主冬藏之气,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水王于冬,逆则肾气独沉。
张琦曰:肾藏则阳气密而温于上。少阴不藏,坎阳泄露,而寒水独陷于下矣。《太素》作沉浊亦其义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繁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森立之考注:《灵·邪气藏府病形》曰:“肾脉微急为沈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微涩为不月沈痔。” ·案:少阴不藏者,即冬不藏精之义。其弊也,遂令肾气沈而不发,浊而不清。盖肾主水,肾气不足,则水道不利,为淋沥、白浊等证,是亦沈浊之一端耳。《千金》肾劳门有“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汤。方”《外台》引《删繁》同,可以征也。 ·案:《千金》作“春足少阳,夏手太阳,秋手太阴,冬足少阴。”《外台》引《删繁》同,与杨上善说合。春夏依府经,秋冬依藏经,理宜然耳。《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傍通条可并看。 ·(眉)《后汉书·班彪传下》注:“浊沈者为地。” ·(眉)《说文》曰:“沈,一曰浊 也。” ·(眉)《庄子·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全帙言阴阳,动多颠倒,而于“秋太阴”、“冬少阴”尤譌。三阴三阳,排列错乱,此文“少阴”、“太阴”当互易。《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白虎通·五行》篇云:“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从革”。此明证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阳中之少阴,肺也;阴中之太阴,肾也”。又《阴阳系日月论》:“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惟肺当作阴中之少阴说,与此不合。王注:“焦,谓上焦也”。全元起本“焦”作“进”,焦、进形似而譌。胡澍、俞樾皆以王注为非。俞云:“焦,即焦灼之焦,《礼记·问丧》篇‘乾肝焦肺’为证”。此说精确。胡澍、俞樾“独”皆作“浊”,独浊古通。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辰之门。
王冰曰: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至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困,百刻晓暮,食亦宜然。圣人所以身无奇病,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
杨上善曰:阴阳四时,万物之本也。人君违其本,故万物失其根。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沈,即秋冬养阴也。与万物沈浮以为养者,志在生长之门也。 平按:顺《素问》作从,下同。
读素问钞:春夏养阳即上文养生养长之谓;秋冬养阴即上文养收养藏之谓。是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惟圣人善养之以从其根也。愚谓沉浮犹出入也。
吴崐曰:时序运行生育万物,万物各因其时受气以生,是四时阴阳为万物根本也。因四时之序以调神,是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木火受气于春夏,金水受气于秋冬,是谓从其根以养之也。“从”,顺也。从其根,谓不伐其生生之机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圣人应时以养生养长,是谓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也。
张景岳曰:生成之所由也。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虐泻,此阴盛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盛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张隐庵曰: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而培养也。杨君举问曰:“上节言秋冬之时,阴主收藏,此复言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阴阳之道,有二义欤?”曰:“天为阳,地为阴,天包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济公曰:“阴阳出入,故谓之门。”
姚止庵曰:按:阴阳互根,为万物之本,四时所当并养,圣人何独分而为二哉?不知春夏者阳气发生之日,秋冬者阴气用事之时,发用过多则易竭,圣人养之于易竭之际,是所谓从其根也,根固则应用不穷矣。
丹波元简曰:千金脾劳门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云云。与高意符焉。神仙传。魏武帝问养生大略。封君达对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以挈造化之妙。全本此篇。
森立之考注:《大素》“夫”作“失”,“万”上有“失”字,无“本”字。《医心方》二十七引“本”作“气”。 按:《令义解》注:“《文选·西京赋》曰:夫民在阳则舒,在阴则 。臣□曰:《神农氏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门者,天之一名;根者,地之一名。地上有四时阴阳复 ,今圣人则之耳。·《淮南子》“人精神者,天之有也;骸骨者,地之有也。精气入其门,而骸骨反其根。”案:门者,天空气为开发收闭之虚处,谓之门也。天者物之门居也,地者物之本根也。 ·(眉)《庄子·庚桑楚篇》“是谓天门。”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也。” ·(眉)《列子·天端》“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本”字疑後人窜入,下文“根”下无“本”字可证。涉下文“伐其本”及“死生之本也”而譌。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原书作秋太阴,冬少阴,今更正,下同),故秋冬养阴。养阳者,即养肝气、心气是也;养阴者,即养肺气、肾气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