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南通印记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一声枪响震惊了世界,也震动了长江下游的南通。相隔不到一个月,11月8日,南通人民便举起义旗,宣告独立,与满清政府脱离关系。在辛亥革命声势浩大的浪潮中,南通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先生完成了从立宪到共和的转变,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南通人白雅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滦州起义的领袖,为这场推翻帝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英勇捐躯。

白雅雨烈士故居

今天,记者前往白雅雨烈士故居探寻其爱国救国的轨迹,并采访了其后人。同时,倾请南通张謇研究学者畅谈张謇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业绩,并前往辛亥南通军政分府及司令部旧址柳家巷现场踏访。

探访白雅雨故居:救国之路由此起步

一片车流不息的闹市区,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院,外观是青砖白墙,往里走可见一间间残破已久的瓦房,墙皮已经脱落。大厅内,张贴的历史旧照粗略概括了主人的一生。

这个跨越百余年的建筑,便是烈士白雅雨的故居,1998年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白陆巷2号。

白雅雨烈士故居

“虽然我没见过曾祖父本人,但他的故事我从小就听,一直记在心里。”白雅雨的曾孙白维铭缓缓道来。

白雅雨出生于1867年,江苏南通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民主革命家。18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08年秋,他应北洋女师范学堂(河北师范大学前身)、北洋法政学堂(后并入南开大学)的聘请,从南洋公学启程携家眷来到天津,以学校为阵地,寓爱国思想于地理教学之中,激发学生起来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培育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爱国革命青年。其中,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受其影响最大亦最深远。

今年的6月29日,在上海交大举行的革命先辈后人见面座谈会上,李大钊的曾孙女李晓莉表示:“李大钊从1907年到1913年进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求学,在这里他遇到了恩师白雅雨,接受到了新思想,可以说他是在白老师的引导下从天津走上了法政救国道路。”如今,李大钊的后人每逢清明也会来到南通祭扫白雅雨墓。

位于狼山上的白雅雨烈士墓

武昌起义爆发后,1911年12月,白雅雨只身来到滦洲,出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组织领导了被誉为“北方辛亥革命”的滦洲起义。遗憾的是,起义很快遭到镇压,白雅雨被捕,于1912年1月7日壮烈牺牲。滦州起义诸将领大多牺牲,冯玉祥将军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在狼山山腰处一首绝命诗赫然在目,一旁的“白烈士雅雨墓”傲然矗立着。1912年9月,南通各界举行隆重的公葬仪式,将白雅雨烈士灵柩安葬于狼山大观台东侧山坡。

白雅雨烈士故居

守住一寸故土,赓续红色血脉,退休后的白维铭时不时便回到故居打扫打扫,哪里破了能补则补。

“我们作为后人,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保护好先辈的一草一木,传承他们身上忘我的精神。”白雅雨以为国捐躯的壮举,书写了南通人在辛亥革命历史上重墨重彩的篇章,也赋予了南通浓厚的红色底蕴。据悉,有关部门正在加快推进白雅雨故居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让更多人可以前来缅怀烈士的不朽功绩。

追忆张謇辛亥之路:爱国情怀始终未变

武昌起义爆发之时,身为立宪派领袖之一的张謇正在现场。当时,张謇在武汉主持新建的大维公司纱布厂的开工庆典后,于1911年10月10日之夜,乘船离开武汉。“舟行二十余里,尤见光熊熊上烛天也”,张謇清晰地记得当夜目睹武昌起义爆发的情形。

革命形势很快蔓延到大半个中国,各省区纷纷宣布独立,加之满清王朝并不接受张謇关于立宪的建议,张謇在政治思想上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辛亥革命前,张謇先后三次参与发动全国性的立宪请愿运动,要求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三次请愿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使张謇深感沮丧。1911年,清廷的“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政策,使立宪派与清廷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曹炳生与记者重温了这段历史,“张謇迅速对全国形势作出了判断,要求清廷速定宪法、开国会,支持苏州、上海、南通等地独立,坚决拒绝清廷的拉拢,公开表示与清王朝的决裂。1911年12月14日,张謇剪掉了作为奴才标志的辫子,并在日记中写道:'去辫发,寄退翁,此亦一生记念日也’。他先后公开发表了《建立共和政体之理由书》《致袁世凯辞宣慰使、农工商大臣电》,赞同和支持共和立宪。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抵押向外商借款,解决了孙中山筹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燃眉之急。”张謇先生政治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他对全国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更体现了他真真切切的爱国情怀。

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者积极斡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中山赠送给张謇的照片

民盟南通市委副主委、张謇研究学者赵明远说,“当时的形势也比较复杂,南方的革命力量不足以迅速地消灭清王朝,特别是当时清王朝已经委任袁世凯做内阁总理大臣,重兵在握,所以在战争的同时,满清袁世凯集团与革命党之间的议和也在进行中。在议和的过程中,张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謇和他的好朋友赵凤昌,在南北议和的重要场所'惜阴堂’与袁世凯集团积极斡旋,促谈促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謇参与起草清帝的退位诏书,一方面要征得革命党同意,另一方面要征得满清皇族的同意,同时袁世凯也要同意。“所以这其实是多方磨合的一个结果,而张謇居中协调,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曹炳生也提到,张謇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主张和作为是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通过谈判实现政权和平交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1911年12月,张謇在《申报》上发表了《共和统一会意见书》,发起组织“共和统一会”,提出了实现国内统一的七项措施。不久又于上海与赵凤昌、程德全、章炳麟等发起建立中华民国联合会,提出新共和国家统一主义的政治主张,并以个人声望通南北之邮,调和南北矛盾、民族矛盾,在满清倾覆、民国初创、列强环视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保全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恢复统一,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担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的张謇
“张謇先生早期的政治思想是君主立宪,利用君主的权威,保持国家的稳定统一与和谐。然而,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于是他的政治主张向民主共和转变,但他思想的基点还是没有变的——通过斡旋与和谈实现政权过渡,保证国家的统一,保证和平,保障民生。”赵明远说。
曹炳生认为,“张謇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作为对辛亥革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如果没有以张謇为代表的绅商力量积极斡旋、促谈促和、求同存异,能否顺利实现和平过渡、国家统一还很难说。”
踏访柳家巷旧址:此处见证南通光复

10月9日,记者来到崇川区柳家巷15号探访实地辛亥革命旧址。据了解,柳家巷15号是一座大宅院,原主名叫陈启谦,1905年张謇、张詧购买后建立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10年,女师迁新址后,通崇海泰商务总会迁入。

1911年11月8日,南通光复,军政分府成立,总司令处、民政处、财政处均设于此。

柳家巷15号门楼现状
曹炳生介绍,“南通(当时称通州)的辛亥革命是和平光复,成立了军政分府。经推举,张詧担任总司令长,后来曾兼任民政长。总司令处、民政处、财政处借设在柳家巷的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内。张詧对南通贡献很大,但所谓的'张三衙门’并不是历史事实。柳家巷历史建筑很重要,它既是是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一个校舍、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办公地,又因为辛亥革命中作为南通军政分府的办公室而被载入史册。”
“当时南通的光复,与张謇、张詧也有很大的关系。彼时,张謇的主要精力在上海,而哥哥张詧在南通,帮助张謇经营大生纱厂。上海光复军特派许宏恩乘军舰来通,张詧、孙宝书等地方人士积极响应,南通当即宣告光复。”赵明远说。

如今,走近柳家巷15号的大门,尽管门楼上雕刻的字迹已经脱落,但整体形制依旧完好。据悉,崇川区文旅局会同崇川文旅公司,将分批启动柳家巷15号的修缮,其中,门楼建筑的修缮方案已完成初稿,即将实施。作为寺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不可移动文物点,柳家巷15号门楼这一中西合璧的建筑将再现往日光华。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坚 俞鑫城 杨镇潇

编辑:陈晓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