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读《守望 陈寅恪往事》
陈寅恪先生,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民国以来的史学大师。我在读书时,陈先生大名就已如雷贯耳。上世纪90年代。正是学术界陈寅恪研究热的阶段。当时我就读过国际学术界第一本研究陈先生的著作——汪荣祖先生《陈寅恪传》。陈先生祖父,父亲均为晚清民国时期历史名人。他是第三代中的杰出代表。这样的家室和其本人的荣耀而坎坷的一生,引起无数各界人士的探索和思考。可以说陈先生的社会影响早已经超越了历史学专业的范围,而广及文化界。近年来有关陈先生的研究著作文章又有不少。吴定宇先生著《守望 陈寅恪往事》洋洋大观50多万字,以历史阶段为主线,以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为重点记述陈先生人生要点,为这类作品中的集大成者。其一,作者在中山大学工作,几十年整理探寻有关陈先生的道德文章,具有先天优势,资料占有率很高。这是做史的基础。对陈先生的家事背景,求学经历梳理清楚。其二,本书不是简单的学术简历,而力图将先生的生平围绕学术展开,并且多讲述有关的时代学人与陈先生的交往联系。这类学术史朋友圈的研究目前在学界逐渐成为一种研究和表达模式。对读者以点带面了解摩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提供视角。本书即可视之为以陈先生为中心的民国学术圈的视角。其三,对陈先生的研究成果与时代相对应,进行基本线索和主旨的发扬。因为先生作品相对艰深,这里只谈大体,也可理解。其四,关键所在本书抓住主线,即先生所坚守之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记述的线索。这是先生治学为人之基本点。由此,先生以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为人生定位。他坚持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从不过时。陈先生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长期奔波,人生经历对他的专业研究不可避免产生重大影响。作者是中文教授,记录史料多考虑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我们尽力还原陈先生的生平细节。我会为看到陈先生的朋友圈中到处都是济济一堂的历史人物而艳羡,更为陈先生晚年被虐待至死而叹息。如作者所说,陈先生的人生悲剧不应重演。陈先生的人生经历,使他一方面没有写出通史类的著作,可能造成学术的遗憾。同时,他的很多重要论断来自丰厚的学养,又带有理性的历史学家的感性情怀。这在学术规范日益完备的时代,在学术著作和论文的格式化中,已是凤毛麟角。历史学家在客观冷静的研究中,是否应该对当代和历史体现出热爱的情感?这是否会影响其研究做出客观判断?我想应该是肯定的,历史学者也是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一种公共产品。理应为当代社会所用。因为,一切学术都是当代的。我们不可能超脱所在的时代。任何作品都是历史作品,陈先生的作品自然也如此,有时代气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然我们今天仍可从中感受到众多的阐发之深意。这就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