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水河畔:一脚踏三鲤的传说
莳水河畔:一脚踏三鲤的传说
姜传桢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以前,从李家村徙歩往返寨市,那是一条坎坷而崎岖的小道。也是一条唯一通往寨市古城的捷径。小道在挨近古城约一里多路的莳水河畔,有一条细小的泉水小溪。一说到‘勒江口’的那块石板桥,当地人无人不知、谁人不晓?
石板桥长约丈余,宽不过五尺许,厚为一尺。这块古老的石板是大山深处的李家村人们经风雨、历沧桑岁月所留下的,因日复一日被艰难跋渉的脚步将表面打磨的相当光滑。石板桥上雕刻有一个小圆圈,直径约五十公分,圈內刻有三条鲤鱼,聚拢在一起,共着一个鱼头。
莳水河畔一脚踏“三鲤” 的地方掌故就是出在这里。
相传很久以前,人间水灾,而天庭却大旱。导致西王母在瑶池內养的鲤鱼也无水供养。王母无奈,顺便将鲤鱼丢入南天门前的玉带河中。孰料王母手劲欠佳,倘有三条鲤魚落于河岸,且遍身鱗伤。巧逢观音路过,见状,哀其玉带河水罕旱,难疗鱼伤。因观得华夏中原以南,彼处亦有一清流,酷似玉带飘绕,更兼有三门护河,忙将鲤鱼送往该处,这里就是莳竹河。
自从鲤鱼到得此处,思“瑶池” 不过“水牢” 而已,此处才正是“如鱼得水” 之福地也。恰好勒江口一隅,有一牛(现称为牛形),屁股正对勒江口。言传牛粪可治鳞伤,从此鱼牛形影不离,各得其好。
多年之后,天庭旱情已过,其时,王母因思瑶池鲤鱼,御谴神前往南天门前,捕鱼归池。得知唯未见三鲤。其时,众神但见人间山环水绕之处,有其三鲤。向王母禀报。见闻此,甚怒,忙私下御书,前往缉拿。以兴‘私逃凡尘’ 之罪。
其时,神牛正闲睡山间。见天将驾云匆匆,抬头观望。天将己至,问以何旨?
天将答曰:“缉鱼问罪。”
老牛惊闻,对曰:“鱼岂有罪?何罪有之”?
天将不问其由,忙牵牛复旨。
到得西天瑶池,但见王母:脸如铁板,颊似青漆。老牛也黑脸恭问︰“王母有何差亊,弄我喜游天庭一回?”
王母见闻,答道:“谁旨你来?”
老牛见状,忙答道:“娘娘有御书差遗,老牛岂敢抗旨?”
王母大惊:“御书,乃揖回问罪。尓等莫非嫌人间劳苦,宁愿顶他人之罪以躲苦役乎?”
老牛忙答:“负伇,乃份內事,你观吾,头上长角,田中求生,四脚落水,恰如王母御书所旨,‘鱼’ 哉非我。何人?”
娘娘忙取回御书,急观之。疑而自思曰:莫非错书?
众神亦共睹之,云:“金口玉牙,何错之有?”
一时,王母私下御谴,误字而旨,无人敢论。是时,玉皇大帝得知,叹息王母专横,无视天规。活该露羞耶。叹毕,宣各路神灵前来商议。
这日,八仙恰顺游天界,闻天庭人声鼎沸,时观音在旁,问其来由,观音大士忙作揖答曰:
“善哉善哉,王母擅弄天权,唯曹国舅可改此劫矣。”并随即将王母误字 之由和盘托出。
囯舅得知,忙分开众仙,只见他手握玉牙奏板,奏于玉皇曰:“昔日,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见雪中鸡行鹿奔。遂得要领,随即仿物造字。然娘娘玉口,断难收回,误一二字,亦未尚不可也。”言毕,又奏曰:“常闻三界之内,各持一理。曰天界万物,无生无死;而人间万物,有生有死;地府万物,转生来死。今三鲤同下凡间,似有不妥,留一鲤足矣。”
玉帝准奏。
至此,一鲤仍留在莳竹。二鲤虽仍归瑶池,然“鱼”、“牛” 二字,从此错至今日。
某日,此石板桥仅一夜之隔,且雕有一圆圈,圈内并有‘三鯉共头’ 之像,任人践踏。以视天下之理,独一无二,奇矣!
其时有老人说,寨脚塘的鲤鱼,长不过尺余,宽不过三寸。于是,“理无三寸高,诸人跳不过 ”。从此传遍了蒔竹古城两岸。
千百年来,凡来寨市古城为官者,多仁政廉洁,任期满后,多有百姓常点清水明灯,夹道相送。而那些有职而未见踪跡,虚无飘渺之为官者,必被万人践踏。
天下之理,出之蒔竹。劲节如剑,傲寒而青。
有诗为证:
自古莳水不为奇,凭添一足踏“三鲤。”
洞天皆因山水秀,福地以理留传奇。
本期作者:姜传桢 别名:莳水邑人,绥宁县寨市人。1948年生。酷爱文学、诗词散曲之类。从小好作曲,亦攻周易哲理。六九年曾下放农村十载有余。后返绥宁老县城寨市,在寨市国有林场工作,担任场长。今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