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丨这就是你连省展都入不了的原因!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
一、
作品
三个
视点
很多人准备国展作品,花了很多心思。其实,准备作品是有诀窍的。实地看过评审的人就会发现:首先是很多作品打包成卷,然后一张一张的由工作人员掀开,那么这里面的窍门是什么呢?因为作品都很长(大),所以评委坐在那里的时候,他的视点一般会集中到:
1、作品的中间部分。
有时候上面的作品会压住你的作品上面看不到。有时候也不全打开。况且,即使作品挂起来的时候,评委们也很少抬起头来看最上面。
2、落款和下部。
这是距离评委最近的部分,他的视点会落在这里。
3、右上角头几个字。
如果作品完全打开了,评委会习惯性的按照书写的顺序从左上角看一下。
因此,准备作品的时候,最好把这三个视点部分处理好。
打开小程序有中国传统古法制作的文房四宝特价活动,每日更新特价宝贝,捡漏抓紧!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
作品
背面的
环节
作品背面不就是按照征稿启事的要求,写上自己的姓名和通讯地址吗?是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评选过程中有多大的效用?。据我观察,很多评委在评选的时候,经常会关注这是谁写的,尤其是在挂起来评奖的时候,他们往往有一个经典动作----翻开作品右下角看看。
这是啥意思?这就是在看这是谁写的!如果你认识足够多的朋友和评委,你要把作品背面的姓名啥的写大一些,用那种木工用的宽铅笔!同时,在作品背面中间位置、背面左下角等处都写上,给评委们一些方便。
王羲之《行穰帖》
三、
作品
落款
问题
我在这里不是讲的章法中如何经营位置,也不是用什么字体落款的问题。忽悠学基本不涉及书法本体的东西,而更加注重的是实战性!
点击进入全网五十万书法人的共同选择
1、落款的名字千万不要写这个斋那个斋、这个堂、那个堂的斋号。
还是那句话----连你的真名都没人知道,用斋号干嘛?要落上自己的真名字,最好是全名。三个字的名字就写全三个字,四个字的名字就写四个字。
2、要把自己的名字重新设计一下。
我的意思是说,把名字写的容易一眼就认出来。不要写得连鬼都不认识,在这里把签名搞得很帅没用!
3、把自己的名字适当和落款或者名与姓氏之间拉开一些距离。
其目的就是适当的让名字醒目一些。
4、把名字在不影响整体效果和章法的情况下,写的大一些、粗一些。
这样,你会在初评、终评、评奖中占尽优势。不信?不信吃亏的是你自己!
王羲之《袁生帖》纸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四、
学谁的
问题
很多人多年以来在传统经典书法上孜孜以求,甚至花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传统。但是我要告诉你:书法创作和国展创作绝对不是一回事。说穿了,国展创作是给评委看的,用某位著名专家在某培训班讲课时说过的话:“你的目的是把评委忽悠了!”。
所以,根据多年来无数次国展评选获奖、入展作品来看,你用古人包括什么王羲之、苏东坡、王铎这些人的风格创作,基本没戏。就是王羲之亲自参展都白费。因为评委会尽管嘴巴上口口声声的说要植根传统,但传统具体是什么、什么样,其实评委自己们也根本弄不清楚。他们会装模作样的说你没有出帖。
那咋办?学当代人的啊。比如:学张旭光、学刘洪彪、学王义军、学李双阳、学陈海良......现在看看大展中学他们的都获奖,至少入展。提示一下:千万别学陈忠康,因为评委们看不懂!
王羲之《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五、
具体
学谁的
时尚性
国展作品要学当代人,不是所有的当代人都适合学得,要注意跟风的时尚性!比如原来中青展学刘正成、流行书风学王镛,前两年学张旭光、陈忠康、王义军、陈海良,从这些变化中和国展风格的时尚性上看,风在变!口味在变!
怎么把握时尚性呢?谁都朝三暮四,所以你也要朝秦暮楚。关于这个时尚性的把握,你最好紧紧跟着最近的一次展览走。不要学前几年的,那款式早就不流行了,别自己找不自在。
所以,一个书法家如同服装设计师,你要紧紧跟着时尚的风跑,这样你才不落伍。其实,这才是最狠的流行书风也!
别跟我抬杠,你投稿国展的目的是啥?不就是想入展、获奖、加入书协、出名、卖字赚钱嘛?!你千万别和我说:我是为了继承国粹,我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你要这么说,我就觉得你太虚伪了!
王羲之《大报帖》(摹本) 25.7×10.1厘米 日本私人藏
六、
个性
的把握
很多人一直疑惑,创作国展作品应该怎么把握个性的问题。举两个例子:某权威人士和我说过----国展作品,个性太张扬的进不去,要写的中庸!啥意思?太张扬总有人喜欢有人反对,所以别冒这个险。所以,每当评奖结果出来以后,评委们自己都奇怪:这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呢?连他们自己都迷糊!
九届国展一位一等奖作者接受一个记者询问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对话:
记者:你平时的创作和国展获奖作品比较,获奖作品写得很简单,为啥?
获奖作者:国展作品不要弄得太复杂,评委们看不懂!
是的,弄得太高级,评委们真的看不懂!千万不要以为评委们是专家,其实,他们往往还不如你呢。不信?这些评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大家就知道了---当然,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是不敢出来当众人面遛的。还有,国展评选本身就是一个大众活动,不是高端的评选也不是学术性很强的研究,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书法海选活动,因此通俗的、漂亮的、适合大众口味的东西永远是主流。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 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七、
师承
很重要
中国就是一个讲究师承的国家,因此你有没有师承对你的一生很重要。这个,我们可以从同学会、政坛中都能看出来。
书法,既然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职业乃至升官发财的工具,师承是相当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无数次大展中的获奖名单看出来。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平时的一些书法活动、雅集以及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
所以,奉劝大家有机会的话,还是钻窟窿盗洞的通过各种关系拜几个好的老师。老师,我想应该是有实权、评委、书协领导,总而言之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人。
王羲之《瞻近龙保帖》(唐人临本)。纸本,纵二五厘米 横三七·五厘米。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八、
多交
朋友
现在,年轻人起来的很快,所以,作为一个书法家,尤其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书法家,一定要眼睛放宽,多交朋友。除了老师级、评委级的,还要注意当代中青年那些最厉害。这些人没准过两年就是评委了。所以,有一天你的铁哥们都成了评委,哈哈,你的作品往展厅一挂,我靠,那时候你心里啥感觉?真的希望,当代书坛在未来得几年内,形成一个很大的关系圈,大家都是朋友,那时候才是当代书坛真正和谐的时候。期待着......
写得好,还要学会做人好,这才是硬道理!
王羲之《平安》帖
九、
视觉
冲击力
问题
应该明白,展览的作品和在书斋里面创作的雅玩的作品不是一回事。为啥?因为展览作品是有很大的展厅环境作为支撑的。所以,展厅里面的作品必须要考虑视觉冲击力。
很多书法家创作展览作品总是把平时习惯的手法用进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比如,你的字很小,那么在评审的时候通篇看去,除了章法没有别的。所以在初评的时候,评委稍微一疏忽你就没命了。
再如,你的字笔法细腻,细节非常好。可是在评选的时候,最多3秒钟的机会,不是所有评委都有时间和心思看到了你的细节和精致。
所以,把字写大、章法新奇、某些字的组合、夸张、变形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点,大家看看屡次国展作品集中获奖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作品尺寸、字的大小以及那种冲击力就知道了。
最后我要说,书法展不是衡量书法好与坏的地方,下多大功夫,在那里可能什么都不是,写的再糟在那里也可能扬名四海。总而言之,书法展不是展示书法水平的地方,说白了,是展示谁会钻营的地方,是能否用书法外的功夫在书法界扬名立万的地方。所以说,首先学会经营,至于字写的好不好还重要吗?你下那么大功夫想出名,你傻呀!
要获奖、要入展你不得不做的训练
(作者:贺文龙)
大家知道形式训练在书法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很大。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书法专业建立起来后,我们的书法训练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中国美术学院,沙孟海先生建立书法篆刻专业后,国美的一批导师尤其是陈振濂先生在书法训练教学法和技法训练体系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国美教学的成效在后来的各种展览上得到证实。一批批新人出现、获奖。很多和接受了这些深入系统的训练有关。当然,依我看,现在的书法训练体系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这些问题也在各种比赛、展览中表现出来了。我近五六年以来,在研究书法篆刻训练思想和方法体系的重建,既学习、继承和反思国美以及很多学院和书学专家的方法,也试图完善和重建。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方法很管用。会极大改变“老干部”书法模式和长期迟滞不进的学习状态。
今天大概说一说,这些方法其实要一边面授,一边训练最管用。陈振濂先生就将这些方法用得出神入化。邱振中先生的一些技法训练的书也可以一看。但是你要理解它,不然可能会没效果。
米芾 《拜中岳命作》 纸本 行书 纵29.3厘米 横10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方法一:将字帖复印放大,用自动铅笔,很细的“双钩”。
大家一看肯定会说,以为什么方法呀,原来如此,呵呵,那您做过吗,做过多少呢?大道至简。古人为什么写字精,因为老实啊,没字帖子,就借人家的帖子,双钩填墨做个帖子。这个过程练就他非凡的观察力。不要以为你能看清楚、能看懂字帖,你钩了后,会知道你没看出来的东西太多了。
此方法尤其适合二王一路的小行草书,帖学一路的写法。你要以古雅、精妙风格胜国展,龙开胜、李有来这样的高手的风格路线就是如此,你如果认真训练了,也许你会对国展高手的作品提出你的看法呢。不信试试。坚持。再好好做些这样的练习吧。你会发现一些“古法用笔”的。
方法二:窜临
我训练学生学了一段礼器碑后,让他们自己写唐诗,创作训练。他们原来临得很好,可是一下子写不出来了,又回到原来楷不楷,隶不隶的老路上去了,甚至一些字的隶书字形也写不好,还有不会写繁体字等等问题。我发现,原来的准确临摹,其实并没有理解。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
再来,他们对隶书还不是很熟,现在就创作很难,可是这种训练必须,于是我让他们照《曹全碑》以礼器的法和风格写出来,再照《张景》《石门》写礼器的感觉,结果他们全写出来了,而且并不是礼器原貌,有些许的个人语言。就好,收获不是单一方面的。你总结一下,有多少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背临和意临。却有背临和意临不能有的作用和好处。通过很多这样的思路,你也许临了帖子了才会真正的创作了。要不然,你只能痛苦地集字。
窜临的一个最大应用,就是对着唐前书法史的碑帖,以唐以后帖子临摹,这有个对书法史认识问题。我认为唐以前典范时期,唐后是风格化时期。不展开了。你能对着泰山刻石,写出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的风格吗,试一下,没底的话,就先临他们一下,然后对着泰山刻石来吧。你会发现你不可再现他们的风格,可是你写得很有个人风格了。
方法三:快临、意向性意临。
快国展了,我们就不要总是准确临摹了,本时练功,现在就算了吧,基本是这们。放帖子在旁边,快扫看、快书写。别老想天真地想拿《石门》《礼器》《王字圣教序》获奖了,除非你写得过李有来,陈忠康。再说了,我自己不喜欢这种书写模式。找找路子吧,放着帖子,你能提出五个意向化目标吗?然后意临出来。比如:写石门,1、加大字内空间,如开通褒斜道、伊秉绶的特点。2、加大内紧外松式,如萧娴的特点。3、加粗点画,减小波动度。4、用石门的方式写古隶,化一下帛书和简书。……这样结合你对国展作品的研究和你想达到的书写效果。很管用的。
方法四:分解式临摹,点画归类分解式临。
起笔、行笔、转折和使转、收笔的分解式临摹。方法一和方法四对帖学一路很重要。
方法四:分解式临摹,点画归类分解式临。
针对单字,加强收紧中宫的写法训练;相反,宽松中宫的练习。字内空间和空外空间的练习;外廓变化的练习;重心提高降低和左右摆的练习;斜正体势变化的练习;字组连结方式的练习;字内和字间对齐方式的练习。主笔变化的练习。古法用笔的练习:绞转与笔毫运动周期问题、翻转,换锋、断笔等等……,这些只能用语言说了,有机会关注我的相关技法训练的书吧!
备战国展,你可参考的具体”制作步骤“和一些“坏招”
不管你觉得你对国展多么熟悉,先翻翻国展和单项展、兰亭展作品集,好好研究一下国展及其作品特点。包括活跃人物、代表书风、获奖作品的倾向、装饰特点、甚至作一些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分析,等等。
根据自己特点和你对国展的分析和预测,确定你的书体、书风和书写内容(不要以为书写内容很不重要,很重要,作一个提示,你如果你手里有一个清人的小楷,写很好,内容也不是很偏,但是这个材料大家很难看到,你会想到什么好主意呢。注意,我指的是好主意,不是坏主意哦。)
对你确定书风和所学碑帖做深入的技法分析和形式训练,力求短期提高技术。
找同类书风的国展获奖或入展作品分析,你能借用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你可实验性临摹一下,学到化用的语言。你能找到相关的更偏的资料,借用到什么,或化用什么。看看我第一个帖子的作品吧,难道,还没有想法吗?
你能找到历史上与你确定的书风的相关作品吗,不一定是一流水平和一流有名的。你能借用到什么吗?
你是否想到过把别人五言联改成七言联,你是否想到过变别人一幅小字作品为大字,册页为条幅,从整体中拆解一部分。你是否发现过中国书法或别的杂志有时发表一些我们熟悉的书家不熟悉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一经发表就成熟悉的了,你能找出这种作品吗,你对它有什么想法呢。你不是觉得你创作水平不行,临摹水平还行吗,呵呵,你可以给评委出个辨析题的。我再不能说了吧!!!前面的帖子已分析过国展作品类同的思路。太多了,我不能说,再说书协下令要封我的这个帖子了。
你是否想到过,你要写七个一组的册页,拼成一个条幅,你找出王羲之或者米芾的七个代表的手扎,然后摹仿它们的经典章法特点制作七个册页呢??
你是否想到稍改变一个曾经一个获奖作品的块面顺序,成为一个新的作品呢,比如,别人五片并成一组,你六个一组,但是五个都是用它的章法特点和正文块面分割特点呢?变化就能出新,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就不得了了,你能变出多少,别老想着创造了。
你的内容和书风、书体确定好了后,能不能制作个小样稿,然后再写,再看作小样稿,再改,如此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你想到过,把你写过的纸剪成小片,重新组合,以做效果预览吗,想过把印章盖在另纸上,剪下来,先在作品上试摆以找找最佳的用印位置吗?
你对你的作品的细化分析了吗,比如前三个字的连接方式分别用了穿插、主笔对齐、牵丝连带,后面接着的五个字呢,是不是只用了一种,第一行行气线是直的,第二行还是直的,第三行呢,你能不能曲线摆动呢。你要细化到对你的作品的每二个字,每三个字的关系都要变化,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一遍遍检查,一遍遍修改,改到你的字从字势、笔法、字组关系,行间关系都变化丰富,自然,和经典法帖一样,就好了,这个过程可以看看帖子,从中找点灵感,再改。何时该用个涨墨块了,何时该用斜势的字了,何时该用大开合的字了,你论证一下吧。
构思、设计、从内容到每个细节,检查,修改。最后找最佳书写状态,最好能发挥出一次书写的感觉。你就成了。
构思、设计的过程其实不是做假的过程,是你在对艺术规律不是很娴熟的情况下,学习它,熟悉它,认识它的过程。这是认识必然规律的过程,反复地这样分析经典法帖,反复打磨你的作品,总有一天,你能一挥而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之境。这个说法中马克思先生说的,不是我的创造。我们中学和大学老师都教给了我们。
研究分析展览——确定内容书体书风定位——形式分析、技法训练,抱一下佛脚——通过各种尝试和实验性书写并参考尽可能的作品资料,引带、挤挤压出你的作品,不一定是创作哦——反复论证和修改——寻找书写状态,自然书写—定稿。这中间还有多少方法,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