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迪士尼是女权“黑粉”,大家没意见吧?

《花木兰》凉了。
从万众瞩目,再到被迫改档,它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最终换来恶评如潮。
关于它如何不好,网上的批评已经非常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但不少网友在给电影打了一两星之后,却不忘夸一句:刘亦菲是美的。
巧的是,这与人们对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形象的评价相去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时任迪士尼消费品部主席Andy Mooney正式提出了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最受欢迎的公主集合在一起,推出了“迪士尼公主”这一对外宣传的人物系列集合概念。
1998年诞生的花木兰虽是平民出身,却因其长盛不衰的人气被官方列入迪士尼公主行列。
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生着丹凤眼和厚嘴唇,身形瘦弱单薄,当年没少受争议。
同时,在拯救皇帝的高光时刻,已现女儿身的木兰也是一头过耳短发。
如今,真人版花木兰的样貌人见人爱。
而且,她还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在肃杀的战场上显得更格外美丽动人,在男性主宰的战场上旗帜鲜明地昭示着女性力量。
看起来,从1998年到2020年,木兰外在形象的变化似乎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撇去了西方人的刻板印象、彻底张扬女性的自我意识……
这个真人木兰对极了,哪儿都挑不出毛病,就是不可爱。
为了塑造一个彻头彻尾贯彻女性主义的公主,却以牺牲人物魅力作为代价,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届迪士尼是当代女权的高级黑粉吧?
01 木兰VS木兰

很多被真人版《花木兰》伤害的观众都会想起小时候看动画版《花木兰》的场景:
趁爸妈睡着,偷偷打开家里的DVD,然后坐在电视机前,跟着木兰一遍又一遍冒险,被木须逗得咯咯直笑。
那时,满大街都飘荡着李玟的《自己》。
而动画版木兰对着水中倒影唱出Reflection的时刻,正是迪士尼动画中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桥段。
从卸妆开始,一个混合着现代西方价值观与女性主义思潮的花木兰诞生了。
从前,她是一个聪明的小女孩,喜欢训练自己的小狗给家禽喂食。
为了保护父亲,她在黑夜里毅然斩断长发,替父从军。
新兵训练时,身形瘦弱、缺乏力量的木兰差点被赶出军营。但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女性的轻巧身形成功完成任务,成为男性同伴的榜样。
因负伤被迫暴露女儿身后,她再次因性别身份而备受打击,但最终坚定自我,并对上司李翔发出质问:
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何性别为女时,就不再值得信任?
最后,她依旧靠智慧和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拯救了皇帝和城民。并在皇帝表达谢意时,上前给了圣上一个大大的拥抱。
反观真人版《花木兰》,在众多关键情节上的改动,都显示出人物在心理层面的语焉不详。
例如木兰断发的情节,本是一处情感小高潮,在真人版中却被删除;
为木兰加上了超能力“气”,却让她的成长失去了适用于普通女孩的参考价值;
对待性别身份的秘密方面,动画版是被动暴露,真人版变成主动袒露;
动画版中木兰让男性同伴打扮成嫔妃混入皇宫,反串戏码带有明显的戏谑效果。
真人版中,木兰靠一个动机模糊的女巫和强大的武力值的帮助战胜反派……
不难看出,真人版在女性主义方面似乎更“进”了一大步。
女性不必“成为”男人(断发),承认女性力量(散开象征女性的秀丽长发)也可拯救世界;
女性不必与男性恋爱(更不能与上司暧昧),专注自己的事业就能成功……
听起来很振奋人心是不是?
事实上,动画版花木兰虽然没有主动承认女性身份,但却依靠女性特征(身形小巧,灵活)取胜。
而真人版花木兰承认女性身份后,依靠的是近乎作弊的超能力(与女性特质毫无瓜葛)。
无论是被迫相亲,还是身份暴露,动画版木兰在性别危机中都表达了自己的犹豫、彷徨和自我怀疑。
这才是一个普通少女历经磨砺终于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性别认同的成长故事。
故事最后,木兰难掩俏皮本色,可爱至极,回家后又做回穿裙子的女孩,简简单单,深藏功与名,没有什么“主义”或“大道”来束缚她未来的人生。
所谓的恋爱,也不过是留喜欢的男生吃个晚饭。
最后怎样,选择权还不在她?
可是到了真人版,木兰不仅没法谈恋爱,还得“忠”“勇”“真”,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回了家,又被皇帝追着加冕“孝道”的王冠,表彰她对家庭的奉献。
这还不够,她还必须成为一个战士,方能不浪费自己的超能力。
真人版木兰如同提线木偶版完成了所有宏大的命题,只可惜,她身上所有的灵动、俏皮都被这些重担榨干。
这样超人般的女性,真的是值得提倡的当代女性榜样吗?
只恐怕,在社会环境很难改变的情况下,要求女性保留女性特质的同时,承担更多社会分工,只是新的“完美主妇”陷阱吧。
当然,看看电影上映前的通稿中铺天盖地的“女性主义”,你就知道迪士尼还在为自己与时俱进的“女权铁粉”身份而沾沾自喜。
02 公主VS女权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次玩砸了,但纵观著名的迪士尼公主系列发展史,不难发现,迪士尼作为“女权铁粉”的策略大部分时间是奏效的,甚至几度挽救濒临破产的迪士尼王国于风雨中。
迪士尼公主的进化史,与美国当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权运动紧密相连。客观来说,这对千千万万看着迪士尼长大的女孩子们来说是件好事。
如今,提起“公主”,你会想到什么词?
一个只看过《格林童话》的女孩可能会说,高贵、美丽、善良。
但一个看着动画片《小美人鱼》《花木兰》,乃至《冰雪奇缘》《海洋奇缘》长大的女孩可能会说,勇敢、梦想、自由。
不可否认,迪士尼的公主们曾经为全世界的女孩们创造了美好的梦境,并借此输出了朴素但不无力量的女性价值观。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迪士尼公主的形象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937年迪士尼第一部公主动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50年的《仙履奇缘》(大家熟知的“灰姑娘”)以及1959年的《睡美人》属于早期的公主动画。
这三部动画里的公主,温柔、善良、贤淑,热爱做家务,总是等待王子的降临。
前两部动画都大受好评,“灰姑娘”收到的热赞还拯救了当时身陷财务危机的迪士尼(公主救公司的事情之后多次出现),但《睡美人》的上映却惨遭滑铁卢。
为啥?
看看它上映的年代——1959年。这是一个风雨欲来的年份,美国即将迎来狂风骤雨般的60年代。
不满政治高压和社会不公的少数族裔、女性群体等揭竿而起,民权运动纷纷涌现,女权运动也在此时达到巅峰。
谁还会去追捧一个只会等王子来拯救的傻白甜公主?
迪士尼吃了大亏,将近40年没有再碰公主题材,直到1989年《小美人鱼》的出现。
这一次,小美人鱼勇敢追求爱情,哪怕飞蛾扑火也在所不辞。
人们发现,迪士尼的公主变了,她终于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等待王子从天而降。于是,《小美人鱼》票房大卖,被传为经典。
这回,迪士尼找到了窍门。
女性主义或女权运动期待怎样的女性形象,他们就做怎样的公主,同时,还不忘搭上种族平权的顺风车。一路乘胜追击下,各种非白人公主、平民公主纷纷涌现。
其中,1998年诞生的花木兰是这一时期女性主义色彩最浓厚的公主:
第一位亚裔公主、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公主、第一位女战士&民族英雄……
秉承迪士尼的一贯传统,这些公主说不上有多深刻,但美在形态各异、自由奔放,如同五彩斑斓的烟花,煞是好看。
这一时期的公主勇敢、坚强,试图挣脱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枷锁,在更宽广的领域施展拳脚。当然,迪士尼还是不忘为她们许配一位如意郎君。
时间来到新世纪,从2009年上映的《公主与青蛙》开始,公主们不再为了爱情奋不顾身,让她们为之奋斗和冒险的,是对独立人格的渴望,对成就事业的雄心。
不仅如此,公主们的生活还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在公主系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影片《冰雪奇缘》。
艾莎和安娜因为太受欢迎,未被列入公主系列,而是成为单独的大IP。但她们的皇族身份又表明她们是血统纯正的迪士尼公主。
艾莎大概是迪士尼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公主(实际上是女王)。
这部电影设置了双公主模式,全片围绕艾莎与妹妹安娜的亲情展开,并且将王子破天荒地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骗子。
影片的结局,是艾莎与安娜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彻底贯彻了现代女性主义十分看重的“姐妹情谊”。
而男人,不管好的坏的全都靠边站。
回顾这些公主形象,迪士尼在公主系列电影中的创作策略已然明了:
顺应女性主义潮流,同时试图在先锋思潮与大众价值观中寻找平衡点,各取一点,杂糅一个。
这样创作出来的公主,既能取悦成年女性,又不至于过激,让家长放心地送孩子们去电影院笑哈哈。
03 公主+女权=生意?

然而,再聪明的策略,也要在一成不变的商业复制中败下阵来。
这次《花木兰》的失利证实了两件事:
其一,《花木兰》的无聊、平庸、甚至退化,说明迪士尼对女权的理解已经到顶了——
除了找女导演,不让女主谈恋爱以外,他们根本无法想象21世纪的花木兰身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其二,迪士尼公主系列终究是一门生意。迪士尼追随女权,不过是顺势而为,有利可图。什么是真正的女权?他们才不在乎呢。
说到迪士尼蹭女权的生意经,就不得不提到迪士尼对“迪士尼公主”这一概念的充分利用。
2000年,在官宣了各大公主的正统身份后,迪士尼消费品部又对早期几位公主的形象进行修改,升级了她们的“公主裙”。
从此,这些公主成为迪士尼乐园的常驻嘉宾,关于她们的衍生商品遍布全世界的大街小巷。
据相关媒体报道,《冰雪奇缘》上映一年内,就卖出了300万条公主裙,创造了4.5亿美元收入。
在全球50大最赚钱IP中,“冰雪奇缘”以113亿美元的收入排名第45位。
这些迪士尼公主在电影外的吸金能力可见一斑。而女性消费者无疑成为这些周边产品的消费主力军。
近些年,经济愈发独立的女性群体一直在打开消费市场的新局面。
迪士尼一边用包裹着女性主义糖衣的精神产品迎合市场,一边用赤裸的消费主义中饱私囊,一箭双雕,其策略不可谓不精明。
在电影圈内,迪士尼的真人动画电影也在不遗余力地与女权捆绑营销。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2017年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
动画版《美女与野兽》诞生于1991年,女主角贝儿公主属于迪士尼公主队伍中的第二梯队。
她爱看书,勤思考,有主见,敢于冲破世俗偏见。该片上映后好评不断,甚至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首部获此提名的动画片。
二十多年后,迪士尼决定翻拍真人版《美女与野兽》,而贝儿公主的角色,最终花落艾玛·沃特森。
艾玛·沃特森以童星身份出道,又是著名的学霸演员。最重要的是,她是好莱坞著名的女性平权斗士。2014年,她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演讲,倡导女性平权,同年出任“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现已卸任)。
还有谁比她更适合饰演一个象征着女性力量觉醒的迪士尼公主吗?
就这样,迪士尼成功将自己的招牌公主与当代新女性代言人绑定在一起,其用意不言而喻。
可结果呢?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剧情老套、观念陈旧,艾玛不仅没能把电影带起来,反而差点被电影拉到阴沟里翻了船。
然而,这样华丽空洞、毫无新意可言的电影依旧在商业上大获全胜。至今,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上这部电影仍赫然在列。
一方面,该片让人们看到了真人翻拍模式背后巨大的商业前景,另一方面,与女权主义的捆绑营销,虽然让一些观众直呼“货不对板”,但它带来的甜头却远超预期。
所以,迪斯尼怎么会放过女权呢?
他们开始将更多公主动画片的真人翻拍计划提上日程,《花木兰》则是这挂如意算盘中极为重要的一颗算子。
与贝儿相比,木兰故事中的女权意味更加浓烈。同时,中国的庞大票仓正在向他们热情招手。
于是,他们一头不敢冒犯中国,到处架空历史,选漂亮的中国偶像做女主;
一头拼命讨好女权运动,MeToo反对的坚决改正,请女导演掌镜,赋予女主超能力,避免和上司产生感情,最后连爱情线都删得一干二净。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整出了这么一部“人人喊打”的电影。
“粉到深处自然黑”这句话,似乎在迪士尼身上应验了。
打着“女权”旗号的迪士尼公主系列红利吃尽,终于在2020年狠狠摔了一跤。
按“要主义不要逻辑”的路子走下去,迪士尼的下一个公主,会是什么模样呢?
我想不出来。
但是,我有别的好主意。
赞美女性的路子走到尽头了,不妨另辟蹊径,将男女性别对调。比如拍一部《巫婆与帅哥》,让丑陋暴躁的巫婆和帅气温柔的王子相爱,够女权。
可是,迪士尼敢拍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