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书法人一生的课题
按:关于临帖,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入贴”与“出贴”的问题。很多书友会有这样的担心,万一进去出不来怎么办?呵呵,就我所接触的现实而言,大部分书法学习者根本轮不上担心这个问题,因为连“入贴”的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说出贴了。所以,不要去想那么多了,好好临帖吧。
学习书法,是个耐心细致的工程,需要常年累月不辍临帖。成就书法,是一个相当长的年岁积累过程,甚至是毕生为之努力奋斗也难达到顶峰的历程。中华民族的先贤先哲们,早就用自己的天禀、痴心和最大精力践行和回答了这个课题。
临帖,就是向前贤学习,向优秀看齐。
在我们还小而无知的时候,有成就、有造诣、有创造、有革新的书法家早已名世,他们是榜样,我们要向学;他们是成功者,我们要借鉴,先把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学到手,然后以相对正确的技法向古人迈进。
学书的关键,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不能自命不凡,自我感觉良好。那样,永远脱离不了自己的俗凡。因为,人不可能生而知之,也不可能不学而知之。所以,不要怕先当学生,谁都是从学生开始的。不要怕跟在古人后面,我们刚学走步,人家已经是在山上的高度了。沿着他们走过的路攀登,比另辟蹊径要省事和方便的多。
因此说,临帖是捷径。
临帖,目的在于起步时有个较高的站立点。如果按照自己不入法则的标准或随心所欲地练习,很容易误入歧途,至少要多走弯路,写来写去不入行矩。前途就难以光明。
不断临帖和多临帖,是加速前进的有效方法。不间断地临帖,即能使我们的手熟而生巧,又能使我们的手从有意识书写上升到下意识书法。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无法抛弃的经历。不同阶段的临帖,追求不同,收获也异。逐步从想法的转移,到达心境的升华。从模仿,到临帖,从选临到通临,从多遍临到背临,从精临到意临,各有所求,各有所获,每每都是价值。只有经过了这些实践过程,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道理和奥妙!只有经过了足够时间的临帖,方知书法艺术的深邃和得来不易!
有人担心临帖深入了,会走不出来,变成没有自己风格的书奴?不会的!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学过王羲之,但都没变成王羲之。柳公权主要学欧阳询和颜真卿,也没堕入欧颜某家窠臼。这就好比一个秘书长期在首长跟前工作,学会了很多办事方法和领导艺术,但做事风格和能力又不会与那个首长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个人的智慧和定力,始终在起主导作用。
总之,多临帖多有益处。如果非要说某某人死守传统,只会临帖,所写之字没有一点个性变化,那只能是天禀不至,学力不足;要么就是信念使然,他根本就不想另起炉灶。
本文原作者宋凤洲,在转载时略作改动。宋凤洲,生于1954年,祖籍河北正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得欧阳中石先生等著名书家和学者指导,书从唐入,上朔魏晋,擅楷、行、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