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假妈妈,真妈妈丢了!”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哭得好委屈
为了女儿,甜心妈妈付出了很多,因为她想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孩子,不让她吃自己吃过的苦,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希望我的孩子、儿女以后可以不用像我和她爸爸那样的辛苦,为此,我们想努力的给她创造好一点的条件。”
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身心疲惫的我们,用尽自己的力气,无非希望儿女们能过得更好。
于是,甜心妈妈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甜心身上。
她努力地帮助女儿,6岁的甜心,要学10个辅导班:主播、模特、英语、滑冰、画画、中国舞......
每天的行程,可以从早上9点出门,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回家。
在孩子的日程表里,是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密密麻麻,时间如此紧凑,以致于吃饭都常常在车上解决。
回到家,却还有数学题在等着她。
打开手机,又是满满一天的培训安排。
这样的高强度,甜心承受得怎么样?和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比起来,她小小的脸上,透露出一股超乎年龄的疲惫。
为什么要报这么多的培训班呢?
因为爱孩子,不要让她未来长大后,吃太多的苦,所以小时候,就要全面的培养。
这样深深的焦虑,化成了甜心妈妈如此付出的强大动力。
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于是时时刻刻地进行纠正和控制,正如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因为过度的担心,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的控制。”
于是,在孩子的生日party上,甜心妈妈会出面挑选自己认为的“非常优质的好朋友”,
妈妈还不放过这个时间,安排甜心做小导游,去主持,整个过程里,都在妈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甜心能做的,就是一切按妈妈的要求来。
最终,满脸疲惫的孩子,偷偷对着节目里的镜头说了一番话。
为什么总说妈妈是假妈妈呢?真妈妈去哪里了?
——真妈妈丢了。
你喜欢妈妈在家吗?
——不喜欢,因为妈妈不在家,我还可以玩一会儿。
当甜心妈妈看到女儿的心声时,潸然泪下,情不自己。爱她,没想到却成为了女儿最讨厌的那个人。
过度的控制,正在让女儿逃避和疏远妈妈,这样的爱,太沉重!
6岁的甜心,正在妈妈安排好的人生道路上疲惫地走着,而11岁的何家进,已经开始以学霸和天才的表现崭露头角。
这位11岁的华裔少年,参加英国《天才儿童》智力竞赛,表现非常亮眼,而且发展得很好。
不仅智力过人,还擅长打橄榄球,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
而这一切,妈妈的安排功不可没。
她从小,就帮家进安排好了未来的路:
她额外制定了一套课程表,让家进学习,因为学校课程太简单。
觉得“医生地位和回报都很理想”,因此从小灌输学医的好处和信念。
一碰到大的决定,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她替孩子做出选择,认为这会更优。
当然,到了这里,看到家进多才多艺,智商过人,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正迈向学霸和成功。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节目里,家进妈妈按照家进的培养模式,模拟在一款孩子成长游戏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结果令她迷茫:当她把游戏里的孩子养到16岁时,这个孩子崩溃了,再也无法学习。
这样的教育方式,难道不对吗?
这是游戏,现实中呢?
节目里,对家进进行了测试,测试报告出来,发现家进在潜意识上的这种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了顶级。
看着家进啃得光秃秃的指甲,家进妈妈开始醒悟。
这样的控制和高压,意味着在光鲜与耀眼的背后,是一个孩子承受重压的灵魂。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甜心妈妈和家进妈妈,正是我们无数中国父母的缩影,我们焦虑,我们担心,我们害怕!
我们都深深的爱着孩子,却又时时担心他们是否能独立在这个世界里生存。
我们见识了太多,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看到孩子,脑海里就只剩下了成绩、学习、考级,和比较。
这让我们都成为了“直升机父母”:
我们盘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降落下来,不由分说的按自己的意志安排一切。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有什么想法,不重要,因为“长大后他们就会理解的!”
孩子有没有异议?有也一定被强势打压!我们会语重心长:这是生命的历练,做为父母,唯有硬起心肠!
孩子疲惫总出错?怎么能对得起我们?为了你,我们付出了多少?这是情感上的束缚,让孩子更加喘不过气来。
就这样,从里到外,从小到大,这个孩子就在父母的安排中,逐渐地成形,但他的内心,也许正在枯萎、死去,生活对他来说,或许只是生存而已。
没有自己的快乐、喜好、思想,这不就是行尸走肉吗?
也许,等不到长大,有些孩子,就放弃了。
一条引起无数人泪目的留言,也看哭了我。
那是一个爸爸的喃喃自语,无数次的回忆与16岁儿子的点滴。
收到“我实在走不出来”的短信时,一切都已经定格,正如他所说: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
他回忆到,我们只注意到他取得一个又一个荣誉,却忽视了他的笑容渐渐消失。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我们却视而不见。这个孩子,已经发出过多少次的求救信号了?
孩子在家嚎啕大哭,这位爸爸和妻子却认为,压力大点哭出来就好了,学习哪有不累的。
儿子划伤自己,明明看了心理咨询,给出结论是情况紧急,赶紧治疗,但他们却在潜意识里不去面对,觉得问题不大。
最终,儿子笑眯眯对妈妈说“你是一个笨妈妈”,以这样的方式来和父母告别。
自此“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孤灯残影”。
最好的教育,不是排得满满的辅导班,更不是一定要考出最高分,表现最佳。
做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你眼中的天才,大多数终将平凡于世间。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在他身上,寄托了无数的梦想与希望,但这些梦想与希望,又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他的呢?
小小的年纪,就要背负上沉重的“扬眉吐气”、“超过别家孩子”、“实现爸妈的遗憾”等等要求的他,既不想让深爱的父母失望,又难以承受如此的重负。
咬牙前行的结果,或许就是力竭而亡。
哪怕是放弃自已,满足父母眼中的成功,于他们,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就让他回归吧,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有一点点自己的爱好,父母引领着他,一起前行。
路要靠自己行走,跌倒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的选择和独立。
不是说不可以报兴趣班辅导班,而应该留出一些时间,让孩子能自由的空白,哪怕不做什么,那也是一种快乐。
父母要给予孩子的,是被爱的感受,是幸福的存在。
如果他觉得难以承受了,请停下来,听听孩子心声,帮助他卸下这种负担,让内心获得安宁与力量。
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根,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密码。
教育,从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