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治疗胃痞的经验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谢晶日治疗胃痞的经验
作者 / 钟源 王海强
钟 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海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 /许琦 ⊙ 校对 / 钱秀华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临床常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胃肠科主任,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谢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载,熟谙经典,博采众长,医术精湛,治病知常达变,不拘成法,临证每从肝脾论治。谢师指出:由于当今社会的疾病谱发生变化,现代人精神压力增大,加之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大多数胃痞患者表现为肝郁脾虚之证。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宜。故治疗总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基本法则。笔者有幸随诊其侧,对谢师治疗胃痞一病略有体会,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疏肝健脾,详辨虚实
谢师常言:五脏六腑皆可致痞,但胃痞之证与肝脾二脏关系更为密切。肝脾在气机运化上的失常,均可发生明显的胃脘痞闷不舒,故谢师强调治肝不忘健脾,治脾勿忘疏肝,实为治疗胃痞之关键。谢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察胀满以餐前为甚者,多为肝郁所致。(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临证常以柴胡、佛手、香橼、香附等药为主疏肝解郁,佐以健脾之药。餐后胀满尤甚者多为脾虚所致,《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居于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气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胀满。谢师多予茯苓、炒白术、黄芪等药健脾益气,佐以疏肝之品,脾气健运,水湿得化,气机自得升降。餐前餐后均胀多为肝郁脾虚之象,临证多予柴胡、黄芪、茯苓、炒白术等共奏疏肝健脾之效,肝气条达,不致横犯脾胃,脾胃得健,勿存土壅木滞之忧,则胃痞自除。
2注重升降,调畅气机
3利胆和胃,以散结气
4湿邪为患,善用风药
谢师认为,形成胃痞的另一重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于中焦。清·薛雪在《湿热论》中曾言:“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对于湿热较轻者,谢师多予芳香化湿轻清之品,而避用寒凉,以防其凝滞病机,主张湿祛则热自除。用药多以藿香、佩兰、砂仁、豆蔻、草豆蔻等芳香醒脾化湿;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予湿邪以出路。谢师常言:治疗湿热所致胃痞应以通腑泄浊不伤正,益气化湿不留邪为宜。故常以黄芩、栀子合用,清热利湿而不伤阴;茯苓、焦白术、苍术、薏米合用,以振奋中焦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扶助正气,脾气健运,则湿邪自除。(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谢师治疗湿邪所致胃痞之证又善用风药。李东垣曾于《脾胃论》中云:“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谢师临证每于祛湿之剂中佐以少量风药,选防风、荆芥、羌活之属,效如桴鼓。一则风药可胜湿,正如自然界中,潮湿之处多无风,有风之处多无湿,风可散湿,风可化湿,风能胜湿,正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之法。二则风为木气,乃升发之气,风药亦能疏肝,是以肝木得舒,则自不克脾土也。
验案举隅
结论
谢师常言:治病贵在辨证,妙在加减;辨证每从病因、病机、病位多处着手,加之症状及舌脉分析,全面精准,以人定法,以法定方,以方定药。调护每从饮食、情志、起居三方面,配合药物,以增疗效。总之,谢师强调需审证求因,谨守病机,详辨虚实,灵活用药以治胃痞。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国学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