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香港“水上新娘”事件,被拍成了一部电影,上映惊四座

邓丽君,一个无论你有多年轻都一定听过的名字。

她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她是能够让我们的父母辈们瞬间化身“迷妹”、“迷弟”的优质偶像。

邓丽君的歌声好像有一种魔力,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超越意识形态的分离和文化差异,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归属。

从《小城故事》、《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到《漫步人生》、《何日君再来》,这个长相和歌声一样甜美的女子,被无数人奉为女神。

在陈可辛导演的电影《甜蜜蜜》中,黎小军和李翘为了赚钱,就进了大量的邓丽君碟片去卖,由此可见其在香港的火爆程度。

而邓丽君本人,则一生飘零,是无数在外华人的写照。

出生于中国大陆,成长于中国台湾,曾与印度富商定亲,持泰国护照返台被阻,远居巴黎,最后逝世于泰国清迈。

正如电影学者叶月瑜所言:“邓丽君和流离者一样颠沛,邓丽君的歌声和流离者的魂魄一样寂寞。”

这种寂寞用她的一首歌里的歌词来说就是:“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

这首歌的名字叫《千言万语》,乍听上去好像是一首情歌,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飘零人心境的写照。

1999年,许鞍华就曾经把这首歌用作自己一部作品的主题曲,甚至将《千言万语》作为电影的名字——

《千言万语》

影片以邓丽君的《千言万语》作为片名和主题曲,意味深长。

以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其实在许多电影中都有运用。比如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连》,比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这些电影中的“语音”就像魂魄一样萦绕在片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寻找着所归属的躯体。

许鞍华,作为中国香港排名第一女导演,曾5次拿下金像奖,获威尼斯电影节终生成就奖。

相比于许鞍华《桃姐》《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黄金时代》等作品关注和研究的蔚为大观,《千言万语》在她的电影中属于被遗忘和忽略的一部。

实际上,这部电影在第36届中国台湾某奖上,横扫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五项大奖,并顺利获得了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提名。

这部电影也是她最具野心、最才情激荡的一部电影。

“不是矫揉造作的虚无缥缈,而恰恰是发生在自己挤坐的地铁中,自己买菜的市场里,发生在她疲惫的目光中所看到的一切和她一样平凡的人和事。”

在宏大的历史下,许鞍华依旧在《千言万语》中,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看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痛苦与挣扎。

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80年代,香港历史上著名的“十年”,

地点设置以香港油麻地旧区为主,这里历史悠久,很大一部分还保留着香港的生活传统。

与各种商业类型片中所呈现出的光怪陆离的香港空间不同,许鞍华似乎刻意要将真实归还给那个80年代的香港,将其“恢复原貌”。

《千言万语》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忘记、十年和不会忘记。

其中穿插着大量的纪录片、黑白影像、剪报等能够还原那个火红的80年代氛围的材料,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

又一次,许鞍华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香港经济奇迹、繁荣发达的光环所遮蔽的弱势群体和草根阶层:

水上新娘、无证妈妈、偷渡者等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说书般的表演,将历史化为声音,鲜活又悲情。

这场街头剧由莫昭如所表演,主要内容是社会活动家吴仲贤的社会活动生涯。

与此相对照的,是苏凤、李绍东、邱明宽等几位年轻人所参与的社会运动。

影片是以倒叙的方式的展开的。

女主角苏凤(李丽珍)失忆了。

在坪洲墓地,绍东(李明亮)为苏凤吹着口琴,一曲邓丽君的《千言万语》婉转低回,幽怨哀伤,凄美悲凉。

歌曲的忧愁是苏凤的忧愁,也是无数港人的忧愁,千言万语说不尽。

也正是这首曲子,令苏凤找回了那段失去的记忆,那段和无数普通人一起奋斗,一起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的过去。

面对水上新娘、无证妈妈等问题,这些年轻人早已用一种“香港就是家”的心态,来帮助身边的人。

片中的那些“水上新娘”和“无证妈妈”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只能被困在狭小的渔船上,生活如蛆虫一般。

她们被迫与丈夫孩子分离,就连走出渔船去吃一顿麦当劳都成了奢侈。

邱明宽询问苏凤:“为什么你们是香港最早的居民,却连最基本的保障都得不到?”

电影中没有给出回答,这个问句砸在所有观众的心上,逼迫我们去思考原因。

没有确切的原因,没有过多的渲染,影片只是在呈现过程。

那些渔船、房屋、高架桥下的流浪汉营地、收容智障儿童的机构……这些空间如此逼仄破旧,常常会停电、停水,仿佛随时都会倒塌。

而这些底层民众大多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逆来顺受,港英政府也一直漠视他们的需要。

当他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上岸的权利后,许多人的内陆老婆又因为政府取消 “抵垒政策” 成为活动空间仅限于渔船的“水上新娘”。

“水上新娘”虽然嫁到了香港,却无缘得见香港的繁华和现代景观,连基本的人道权利都被剥夺。

甘神父为了帮助这些人,主动到港英政府门前静坐绝食。

晚上,甘神父坐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几根蜡烛。

风吹灭了,他又点,灭了,又点,灭了,又点,直到几根蜡烛都被点亮。

这个看似无意义的情节,实际上在致敬塔可夫斯基在《乡愁》。

疯人多米尼克自杀时,俄国诗人安德烈手持一根点燃的蜡烛走过温泉。

一旦蜡烛中途熄灭了,他就要重新走过。如此反复了三次,塔尔科夫斯基就用长镜头整整拍了三次。

“牺牲最大的意义就是牺牲本身。”

当塔尔科夫斯基的多米尼克在广场上自杀,当安德烈在完成仪式之后猝死,许鞍华的甘神父坐在空无一人的漆黑广场上,用绝食拯救着无望的世人。

他在笔记本上写:“上主,为何我们总是不能行到底?”

看到这里,我们怎么会不动容?

当吴忠贤的事迹成为过去,当甘神父坐上返回大陆的车,那个为理想、为信仰放弃一切的激情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千言万语》不是一个爱情片,尽管里面有一个不浪漫的爱情故事。

苏凤,这个船家女,爱上了一个香港愤青邱明宽。

而邱明宽有妻儿,她只能偷偷用怨恨的眼神看着那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默默做着他的地下情人。

始终陪在苏凤身边的是绍东,一个偷渡客的孩子。

他默默地陪着苏凤,从未说过爱意。

没有人后悔,但是三个人的爱情没有出口。这渺小的,不动声色的爱情,也在当时社会的碾压下销声匿迹。

事实上,这部影片中最可贵,最令人动容的也从来不是主角间的爱情,而是普通人之间互相帮助和共同奋斗的精神。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