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参考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生长出很多想法,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关注细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数学‘冰冷的美丽、火热的思考’,是这节课最触动我的地方。”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三角函数部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公式多、容量大,如果每一个公式都让学生自主推导,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在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

……

这是数学组的教师,在听完我所执教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后,在教研组的网易博客中所发表的见解。

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也打破了教研的疆界,让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尤其在WiFi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穿梭在网络中,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中学习、研讨。那么,教研活动又应该如何依托网络的虚拟助推教师成长呢?

网络备课,预设精彩

张海波曾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来形容“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90后”“0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眼里,网络就是生活。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样应对?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在教室、办公室教学、教研,还必须学会适时地进入网络,移民到网络空间,去学习,去开展教研活动。

为此,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开始走进网络虚拟世界,依托网络,我们在教研组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网上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要求各年级组及备课组教师根据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精心备好一个章节的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备好的初稿发布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则利用碎片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然后负责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上传。

这样依托网络平台展开集体备课、研课,交流各自备课成果,分享集体智慧的做法,既为教师拓展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对等、机会均衡,也为教师们的成长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虽然缺少备课、上课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喜欢在网络中行走。因此,依托网络平台的教研,能让更多的新教师依靠网络快速地习得备课技能,增长“教”的智慧,避免了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走弯路,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初登讲台的迷茫期。

网络观课,开启教研新视窗

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守护三尺讲台,认为它足以演绎教学的全部精彩。其实我们错了,一个迈不出讲台的教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我们在共享网络集体备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又开展了观课。在观课过程中,首先把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并上传至教研组网络平台。然后,秉承“找短板、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让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看课点,制作适合自己的观课量表,并带着问题再次进入网络课堂,在网络上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复、深度地观察和探究。

例如,数学教研组的教师,曾借助网络深度地研学了一位老教师所执教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首先,教研组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需,确定观课点和观察量表,并把自己的观课点及观察量表上传至教研组的网络博客中。其次,在观课时,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观课点,先在现场观课,然后在网络上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并对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解读,如一位教师在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视频后认为,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从方法到探究结果,都由教师提前细化为一张张填空的表格。课堂上,学生只需严格按教师的“设计”进行“探究”就可以了,这实质是在探究包装下的另一种形式的“灌输”。从而提出怎样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与探究耗时的平衡;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增加数学思维的含量等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依托网络平台,在教研组博客中发表各自的思考、探索。经过网络中的反复观课、研课及磨课,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得以快速地提升。

网络议课,直面教育困惑

“张老师的这节课,如果导入部分再简短些,课堂会更详略有致;如果多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倾听学生心声,课堂上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在回望中洞察自己的解题思路,习得解题方法,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开幕前北京一个月的天气变化引入《函数的单调性》,这样的情境创设,耽搁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是否有点偏离教学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虽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面对课堂上学生们解题思路的旁逸斜出,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歧路动态资源’,作为驾驭课堂的教师,我们是该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引,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有效地挖掘?选择后者就会打乱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预设的价值,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又会置‘动态生成资源’于不顾,扼杀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课堂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些?期待大家就这些问题能畅所欲言。”

“各位老师在博客中的精彩研讨,让我这位新老师很受启迪,这样的议课方式,我特别喜欢!”

……

这是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在集体观课后,大家在网络博客中所发表的部分见解参考论文。

多年来,传统的议课方式是观课后,教师们集中起来面对面地交流,而在直面交流时,很多教师往往碍于情面,只讲执教者的优点,少提甚至不提反面意见。这样,一些真实的想法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为此,我们将观课后的议课延伸至网络,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观课后的思考,发到教研组网络博客上,然后再在网上共同研课、议课,交流各自在“课堂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开放、包容,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拥有。利用网络展开议课,能够给教师更多的思考时间,因而议课时的表述也会更准确、到位。同时,教师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切磋,不仅使教师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也试图通过网络教研,集体观课、议课,找到一个“撬动”自己成长的支点……

参考资料;http://zimeitichuangzuo.com/index.php?c=show&id=34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