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郊外候驾,谁知新官竟是“路人甲”

纪念那些像珍珠一样高洁的先贤
——题记
嘉靖年间,有一天廉州府衙外来了三个人,一位中年人,一个老者,挑着一担行李,还有一个书童。三人风尘仆仆,一副长途跋涉的样子。
来人向府衙的门卫递上一个封缄的袋子。门卫打开来,是一个轴卷,他慢慢展开,原来是一份“任命书”(敕牒),花卉暗底的丝绸印着朱红色的篆体,在“奉天诰命皇帝制曰……”的格式空格里,填着“廉州知府、徐柏”字样,下面赫然盖着“皇帝之玺”的印戳。
门卫咚地跪了下来,嘴里连声说道:“知府大人在上,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万望恕罪!”
徐柏赶忙将其扶起,连声安慰,让他回衙通报同知(副知府),门卫说了一声“小的即行禀报”,却一溜烟跑出大门。
原来,同知得悉新知府今日报到,一天早就领着通判、推官、经历、知事、照磨、检教、司狱、教授、训导、合浦县令和乡绅一干人等,到城外的还珠驿站迎驾去了。谁也没想到新官长“一肩一仆”自己寻到府署来。
以上是我的“小说家言”,纯属想象。但徐柏的美称“一肩一仆太守”却是真的。
史书记载,徐柏赴廉州上任时的确只带着一个老仆、一个书童就履新赴任。守在驿站的那些人没有想到,简囊敝服、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的路人甲,就是即日起执掌廉州的知府大人。
时间是很残酷的魔鬼,尽管明嘉靖年间距今不过五六百年光景,但许多史迹史料已湮没无痕,包括“还珠亭”,还有那个“还珠驿站”。遍寻史料,关于徐柏只有极其简略的记述。
徐柏是福建蒲城人,与名相张居正同朝。嘉靖年间,担任“民政部”(户部)贵州司负责人,同时管理通州、德州的国家粮库。
当时米价上升,徐柏批准可以用交钱顶替纳粮,等到粮价下跌时再买粮充仓。一举两得,老百姓高兴,官府也节省了开支。
徐柏随后升为“民政部”的“部务委员”(户部郎中)。“建筑部长”(工部尚书”朱衡知道他的能力,让他负责全国的工程水利达6年之久,后来得罪张居正,外放担任廉州府知府。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历史上属于正面人物,“为政十年,海内安宁,国富兵强”,但他刚愎自用,疑心重,心眼小,特别喜欢讲排场,一些下属和子弟仗着他的权势欺负人。
徐柏与张居正结冤,就是因为张的子弟掠夺民产,徐柏判定赔钱;后来其子弟又想把粮库的地皮占为己有,徐柏顶住不给。张居正把他一贬再贬,未满六十的徐柏干脆连乌纱帽也不要了,拂袖回家。他一直活到了80岁。
徐柏在廉州工作期间,纯然一个“循吏”本色。除了加强边海防建设,防御倭寇侵害外,政清刑简,劝农兴学,还开放了珠禁,让百姓靠海吃海,民生得到改善。
徐柏离任时,下属送了一柄珍珠扇给他,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我来的时候一副肩膀,走的时候也是肩膀一副,没有其他累赘,当廉州知府也不怕对不起这个名字。”(“吾一肩来也,一肩去也,别无余物。来守是邦应与廉州名相符也。”)
 大廉山
史书中官员上任离任的故事很多。三国时寿春县令时苗坐着牛车上任,三年后离任时牛生了牛犊,他将它留下,对“办公室主任”(主簿)说:“我来的时候没有这只牛犊,它在这里生的,理应留下来。”跟徐柏的“一肩来一肩去”,两袖清风,异曲同工。
廉州地处岭南,属于蛮荒之地,“廉州”的名字,源于合浦史书记载的第一任太守、东汉的费贻。
《廉州府志》称,费贻在合浦当太守为官廉洁,简政安民,老百姓怀念他的德政,当地带“廉”字的名称,像大廉山、廉州、大廉垌、廉泉、廉江,都是因为他的缘故(“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衙门更是这样,八字的衙门,跑龙套的官。古人有诗:“行李纷纷游宦子,几人不愧大廉山”,徐柏无疑是不愧大廉山的。
 (感谢转发、赞赏或点击“在看”留言


其他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