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效验良方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临床以右上腹疼痛、腹胀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中医无胆石症病名,但类似本病的证候记载可见于胆胀、肝胀、胁痛、黄疸等。《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胀痛”“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中医认为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为“中清之腑”,受肝之余气而藏之,输出胆汁,以通降下行为顺。因此,本病病位在肝胆,病理关键是胆腑不通。凡外邪侵袭、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长期湿热不化,胆汁凝结,则成为砂石。砂石内阻则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不通则痛。胆汁淤滞则化热生湿酿毒,湿热熏蒸则发生黄疸。湿热、毒积久不散则腐肉败血,化而为脓。
本病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静止期。急性发作期以湿热为主,常因外感和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诱发。静止期以气机郁滞为主。
【治疗思路】
胆以通为顺,故本病的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散结消石、通腑止痛为法。急性发作期贵在通腑利胆,静止期以疏利胆腑为主。清热利湿常用茵陈、黄芩、金钱草、龙胆草,散结消石常用海金沙、琥珀、半夏、矾石、硝石,通腑止痛常用大黄、芒硝。
【分期辨治】
1.急性发作期
湿热壅阻 证见右胁持续性胀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畏寒发热,或见黄疸,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当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方用利胆排石汤加减: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栀子、黄芩、郁金、枳壳、龙胆草、金钱草、满天星、青鱼胆、积雪草、金沙牛;或用茵陈蒿汤加减:金钱草、海金沙、柴胡、茵陈、黄芩、虎杖、半夏、鸡内金、郁金、生大黄、车前子、木通、栀子、延胡索、甘草。
肝胆火热 证见右胁持续性胀痛、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绛、苔黄燥或有芒刺,脉弦滑数或细数。治当疏肝理气,通里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金钱草、海金沙、龙胆草、金银花、柴胡、黄芩、半夏、栀子、木香、郁金、生大黄(后下)、芒硝(兑服)、甘草;或用利胆排石汤加减。
火毒壅盛 证见右胁持续性重痛,腹胀满呈板状、拒按,发热或高热,大便秘结,甚或神昏谵语、皮肤有瘀斑,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黄燥或有芒刺,脉细数或微欲绝。治当泻火解毒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水牛角、玄参、赤芍、黄连、黄芩、黄柏、金钱草、茵陈、大黄、丹参。
2.静止期
肝气郁滞 证见右胁间歇性短暂隐痛或串痛,常有口苦,咽干,食少,舌尖微红、舌苔白或微黄,脉象弦紧或弦细。治当疏肝理气,缓急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金钱草、海金沙、柴胡、黄芩、半夏、枳壳、香附、郁金、延胡索、鸡内金、木香、白芍、生大黄。
气滞血瘀 证见右胁间歇性短暂刺痛,痛处固定,胁下可触痛,舌暗,脉沉弦。治当理气活血,缓急止痛。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金钱草、海金沙、桃仁、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延胡索、鸡内金、丹参、当归、白芍、生大黄。
肝郁脾虚 证见右胁间歇性胀闷隐痛,纳差腹胀,厌食油腻、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细弦。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减: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柴胡、郁金、白术、白芍、茯苓、当归、甘草。
阴虚气滞 证见右胁间歇性胀闷灼痛,纳差腹胀,口苦、咽干、心中烦热,目干涩或目眩,舌红少津、少苔或苔黄腻,脉细弦而数。治宜养阴柔肝,理气利胆。方用一贯煎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柴胡、郁金、白芍、茵陈、女贞子。
【病案举例】
帅某,男,55岁,1978年7月5日初诊。患者平素喜肥甘厚味,形体肥胖。3周前饭后突然感到右上腹部隐隐作痛,并逐渐加重,痛连肩背,不能平卧,伴恶心呕吐、厌油腻。诊见:痛苦面容,精神倦怠,体态肥胖,右上腹部胆囊压痛,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B超报告:胆囊内见有结石5mm×6mm大小。中医诊断:腹痛(肝胆湿热、夹气虚);西医诊断:胆石症。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益气排石。方用利胆排石汤加减:金钱草50克,海金沙30克,鸡内金8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黄芪30克,枳壳10克,龙胆草10克,炙甘草10克,金钱草15克,满天星30克,青鱼胆30克,积雪草30克,金沙牛10克。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忌食辛辣油腻。同时大量饮水,并多做跳跃运动。
二诊 服药10天,自觉病情明显好转。守原方10剂。
三诊 疼痛消失,纳食正常,舌淡红,苔淡黄稍腻。原方为散,每服20克,每日3次。
四诊 服药3个月,复查B超示胆囊内无结石。(石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