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的杀出

“黑马”的杀出

——第二志愿攻略初探

刘国明

在每年的高招录取中,第一志愿录取率都在60%以上,而第二志愿却很少能达到20%。分析第二志愿落榜原因,我们发现志愿失误较多。第二志愿的填报要采取哪些措施?应掌握哪些原则和方法,才能亡羊补牢,避免重蹈第一志愿落榜的覆辙?本文结合多年指导填报志愿的实践,从分析志愿失误的原因入手,透过实例探寻第二志愿填报的成功秘诀,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  要准确把握梯度,切忌本末倒置。

顺序志愿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梯度,一般认为第二志愿要比第一志愿低20至30分,方有录取可能。这一梯度意识,已为许多高校认可,多年来在志愿次序的摆布、专业分配的平衡上沿用。如考生小王考分较高,第一志愿填报较高,第二志愿选择了省内某校。多年来,第二志愿学校录取分数低于前者30分,而且该校第一志愿从未满额过,结果该生在第二志愿中顺利胜出。对梯度的理解,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有的高校提前公布招收一定比例的第二志愿考生,一般都规定录取的考生要比第一志愿考生高出20至30分不等。如果要报考这类高校,必须充分估计其录取可能,总分要高出相应分数,方可报考。近年来,提前公布招收第二志愿的学校越来越多,这些学校虽拿出了很少的指标,有的限定在10%以内,有的就是几个指标,却招到了较好的学生,生源质量有较大提高。北京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的联姻,使后者招到北大落榜的高分考生。如果分数高出30分,就可以在第二志愿报考这类学校了。当然,不注意梯度而落榜的案例,确实很多。考生小李考分较高,第一志愿报考山东大学,第二志愿报考中国海洋大学,结果第一志愿三分之差未录,海洋大学第一志愿满额,由于一、二志愿没有梯度,未填调剂志愿和二批志愿,落榜。同班毕业的考生小黄,总分低之95分,第一志愿报考湖南大学,第二志愿报考青岛建工学院,结果第一志愿就被录取,当时的考虑即使第一志愿不行,第二志愿也稳操胜券。

二、要科学预测“大小年”,切忌盲目趋从。

对某一所高校来说,考生志愿年度间存在着忽冷忽热现象,俗称考生志愿的“大小年”,只不过有的周期短,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周期长,波动不很大。对学校志愿的“冷热”预测,要科学分析、综合考虑。一般认为,招生计划多的学校志愿分布相对稳定,本省学校考生报考集中,沿海、省会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学校生源丰富,这些情况下年度间分数线波动较小。反之,计划少、外省学校、偏远边疆学校生源相对匮乏,分数线起伏就比较大。对于考生志愿的“大小年”,有的忽冷忽热,有的热热冷冷,有的比较平和。2004年,山东某名校第一志愿招生在连续数年持续高温后,2004年突然遭遇“小年”,总计划两千多人的山东招生第一大学,文理科第一志愿均未完成计划,第二志愿也不足,靠调剂才得以录取满额。记得在填报志愿时,曾有一考生过最低控制线10分,前来咨询第一志愿报考该校是否合适。当时,我以该校三年录取提档线分别高出全省最低线15、20、25分为由提出了参考意见,预计2004年该校的招生有可能大起大落,继续高温的可能性较小,有可能处于低谷。分数公布,方知一跌如此。这一“热、再热、猛热”,到骤冷的剧变,对于如此名校可谓历史罕见,除非铤而走险,不然哪位“壮士”敢第二志愿报考该校?敢于闯,敢于冒,敢于在持续高温的学校中准确预测,把握“冷热”规律,第二志愿也能出奇制胜。这类学校很少招收第二志愿,一旦第一志愿遭遇“小年”,第二志愿就有了录取的可能,因此选择三年来持续高温的学校做第二志愿,虽存在风险,意外收获却异常诱人。

二、  要细心洞悉信息,切忌主观臆断。

凡事有征兆,细心观察,必会发现踪迹。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考虑时间较短,进行志愿预报是个很好的办法。对一所中学来说,如果排除了诸如全省计划的大面积调整、生源的剧烈变化等因素,每年的升学情况基本上是稳定的,考生的报考愿望也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可以从学校整体的预报中发现一些苗头。将全体考生成绩与上年、前年比较,将志愿预报情况与上年、前年录取结果比较,可以预知大概。如果有条件进行全县、全市的统计,其数据的可信度就更高了。某中学在2004年指导填报志愿时,分析考察了前三年该校的升学情况。由于分析数据可靠,估计准确,该校当年考生录取比较顺利,很少志愿失误。一定程度上说,志愿预报的范围越大,志愿的准确度越高,因此巧妙联络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预知了第一志愿填报状况后,第二志愿的填报也就有了眉目。这时候,要注意选择哪些第一志愿相对较少的学校作为第二志愿。有一年,在一所中学的预报中发现,省外一农业类高校的第一志愿报考较少,可能是学校名称方面的原因,许多考生不知道该校有几个国家重点专业,不甘心第一志愿报考,第二志愿报考这一学校,明智的选择获得了理想的成效。

三、  要细心甄别地域,切忌故步自封。

从统计资料看,考生集中的学校,一是名牌,一是地域。在学校地域的选择上,很多考生都集中在“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以致这些地域的学校高温不止,而一些偏远高校却多年少人问津。第二志愿应该以此为目标,分析形势,奋力冲出。以山东为例,考生第一志愿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济南等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而对河北省的学校,比如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却多不感兴趣;对内陆学校来说,陕西西安、湖北武汉高校的人气很旺,而湖南的高校,比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却多遭冷遇,很少年份能够第一志愿满额。掌握了这一规律,第二志愿选择这些地域的学校,命中率也会提高。

四、  要权衡个人实力,切忌以卵击石。

第二志愿要注意发挥个人优势,为志愿竞争增加砝码。如果分数有优势,可以报考公开招收第二志愿的学校。去年,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某市公开招收一定比例的第二志愿考生,如果分数有优势,可以将这些学校作为有效补充填作第二志愿。如果专业科目有优势,如某科目特别突出,可以选择与此相关的基础学科专业,也会收到理想效果。《赤兔之死》的作者,可谓为现代中学生古文写作之奇才,南京某高校依其高水平的写作优势将其特招。又如一考生外语单科优势明显,在第二志愿的填报中,特意选择了外经、外贸、科技外语等专业,由于其外语特殊的科目优势,第二志愿一入档即被大学确定录取。当大学招生人员拿到第二志愿档案时,报考空缺专业的考生会首先被选中,其次再在单科的比较中选择有科目优势的考生。如果总分和单科都没有优势,就要注意规避热点学校和专业,选择“农、林、水,地、矿、油”等冷门学校,以顺序志愿优势占据理想专业,第一志愿如此,第二志愿亦如此,总比调剂录取效果要好。2004年,考生小姜刚过重点本科线,第一志愿报考了石油大学,该校在重点类中第一志愿很少报满。第二志愿,为其选择了武汉科技大学。如果第一志愿落榜,第二志愿非常稳妥,因为该校每年顺序志愿都录不满,选择第二志愿进去可以选择较好的专业。录取结果一出来,第二志愿中标,考生比较满意。

五、  要了解专业“冷暖”,切忌冷热不分。

把握专业的冷暖,对顺利实现报考志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录取到了第二志愿,多数热门专业都已招满,如果再行报考热门专业,等于自动放弃录取机会。要正视现实,巧妙避开热门专业,有意选择哪些相对较冷的专业,并注意填报专业服从调剂,可以加大录取保险系数。考生小路过二本线10分,第一志愿坚持报考青岛大学,第二志愿他的老师建议报考临沂师范学院的师范类专业,结果被第二志愿录取,实现了第一专业志愿。相反,有的考生一意孤行,通篇志愿报考的都是一类专业,又不注意避让,结果第一志愿的热门专业不能实现,即使第二志愿能够提档,热门专业也都爆满,落榜是很现实的事情。

第二志愿的填报,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考生、家长、教师都要认真揣摩,不可轻易放弃。对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失败做法,要动态地分析,理性地思考,遵循章法,又不拘泥于形式,适度超前,而不盲目冒进。这些原则掌握了,你就扼住了第二志愿这匹“黑马”的缰绳,同样可以实现升学夙愿。

该文发表于《中国考试》(2005年第5期),转发于《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