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班主任且莫有“拯救者”心态

李老师您好!

我带的汽修19C9班属于两后生班,这些学生都来自国家贫困县的农村地区,都是精准扶贫家庭的孩子,学生有部分是正常初中毕业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高中、小学辍学的,年龄在15-24岁不等。今天办理退学单的三人,有两人“国庆”后都没来过学校,没有征兆直接就不来了。有一人10月12日后也回家后没再来,他说他只读过小学,课本上的字也不认识,上课内容他也不懂,他女朋友在他家他放心不下。只是因为是两后生班的学生,属于有政治任务,扶贫办要求他们来学习从而实现脱贫,所以领导一直不签退学单,要求班主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可是他们真不来了,联系学生和家长都很多次了。我今天再去找领导,终于在他们的退学单上签完字了。

可是,我刚把签完字的退学单交上去给学工处,又一件事揪心着:有两位同学从上周六(10月26日)回家,本周没有来上课的,刚刚回QQ信息告诉我现在过来学校办理办理退学。此二人分别22岁和23岁,曾经打过工。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和我电话联系时说,学生说他钱不够用,“学校每个月发的550元补贴根本不够,我又要抽烟又要吃饭,你不给我钱,我只能自己出来赚了”。我当时跟这个家长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现在这两位同学下午要到学校办理退学了,我总希望自己还能说些什么,还想着能不能挽回他们。或许,我也要听部分同事的建议,这些同学真留不住的,要退就退了吧,退了班级还好管理一些。可是,我竟然觉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似的,不能释然,或许也害怕下午领导也会说我吧,上午才签了三个,下午又退学两个,这班主任怎么做工作的。或许也希望自己真能挽留这两位同学吧。

真希望李迪老师能给我一些建议,静待佳音。

苏老师

2019年11月1日

聪明的,善良的,您告诉我,您看了苏老师的这封信,您有什么感受?

五味杂陈!

这就是我们中职老师面对的学生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根本没有求知的愿望,有的连课本上的字都认不全,有的是因为政治任务,是为了脱贫来上学(但他们似乎从内心深处不愿意脱贫);有的二十多岁了没有抽烟的钱就失学……在这些孩子看来,能在学校上学,就是给了老师天大的面子。你还敢批评他?你哄都来不及呢!职业学校班主任的这种状况,恐怕是发达地区名校的老师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吧!

但是,这是事实。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很伟大有木有?总得有人去当他们的老师,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偶的天!我又被自己感动了一把!停一下,让我找张纸擦擦泪……

然后,我要郑重告诉各位班主任:小心,你莫要有“拯救者”心态,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不是伟人、高人、圣人,我们只是平常人。

上周去卢氏支教,遇到一个很优秀的班主任赵老师,她说:“初为人师时,我喜欢和学生聊天,学生也喜欢和我谈心。但是,这几年,我忽然害怕跟学生谈心了。因为有的学生身世真的很惨,他们家境贫困,是留守儿童,母爱缺失……面对他们的困境,我觉得自己好无力。我没办法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所以就害怕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眼不见心不烦吧……”

忽然想起来,我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教室里写着一句话:“你假装不知道的是什么?”是啊!我们知道孩子有一肚子的苦水,但是却不敢问,不敢了解……我们假装不知道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假装不知道?

重温一下苏老师说的话:“……我总希望自己还能说些什么,还想着能不能挽回他们……我竟然觉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似的,不能释然……或许也希望自己真能挽留这两位同学吧!”

无奈、无助、无力、悲痛……还有一点自责,内疚……世人皆知教师易患抑郁症,怎知抑郁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明明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却认为这就是自己的错。

为什么?

因为,我们把自己当成了“拯救者”。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研究戏剧时发现一个三角模型: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所有的戏剧都如此:首先得有反派捣乱——迫害者;然后有人受害——受害者;最后又有正派英雄出手相救——拯救者。

有了这三个角色,戏剧才有冲突,才有看点,才让我们感觉精彩。

戏剧里这三个角色往往由不同人扮演,而现实里,这三个角色是三胞胎,他们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比如,班规规定学生要团结友爱,积极上进。但是,班里有一个学生甲总是欺负学生乙。这时候,甲是迫害者,乙是受害者。班主任做为拯救者,批评了甲,安慰了乙。但是,甲根本就不听班主任的话,依然打乙。乙很委屈,忍不住要埋怨班主任能力不够。班主任也开始委屈:甲怎么就不听话呢?乙怎么这么没有感恩心呢?班主任觉得自己操了这么多的心,依然没有落下一个好,夜深人静的时候,悲从中来,伤心欲绝……于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受害者就跑了出来:“我这么伟大,我这么无私,为什么我这么不开心呢?为什么好心没好报呢?”受害者出来后,迫害者也同样强大了,于是恼怒:“这是不公平的,都是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学生害的!”但是,班主任在班级里怎么好破坏自己的形象呢?所有的情绪向谁宣泄?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人。

很多老师在学校对学生非常耐心。但是对自己的子女却总是恶言恶语。在自家孩子面前,我们成了迫害者。

这就是拯救者的悲剧。

据说,心理医生的自杀率跟患者差不多,因为很多人带着救世主的心态在做咨询,总感觉来访者找到了自己,自己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这是典型的拯救者心态。当自己做不到后,难免无力、无助,觉得自己这么努力,怎么效果还是不好——这是受害者心态。无力之余,便要对身边人发火——这又成了迫害者。

朋友们的学校有没有这样的老师?

比如,某位教师——姑且叫她刘老师。刘老师的确敬业爱岗,也是学校的系部领导。刘老师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就为学校工作、为学生竞赛忙忙碌碌。她在以拯救者的身份和学生、同事打交道。似乎离开了她,所有工作都完不成。她对同事、学生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当同事、学生稍微懈怠的时候,她便伤心,觉得下属不理解自己,学生也不懂事,忍不住哀叹:我这样劳累,为了谁呢?我还不是为了学生有好前景。我这么从早忙到晚,课题也没有时间做……这是受害者心态。随着受害者心态的出现,她愤懑、不平,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常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大发雷霆——她又成了迫害者……

很可悲!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答案是八个字:“有求必应,随缘度化。”

“有求必应”就是学生有求于我时,我一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重点在第二点——“随缘度化”。随缘不是随便,缘就是外部条件,是机会。随缘是指机会来了要抓住,机会没有到的时候不强求。我们伺机而动,绝不放过。随便则是对生命无所谓,是不负责任。

“随缘度化”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只有一个人心里真的想改变的时候,助人的效果才最好。帮助求助者自己成长,这是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明白的。如果这个人不想改变,我们拼命想改变他,也是没有用的。

比如我们看到有一些精准扶贫对象,他们在村口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他们认为脱贫后就不能再享受国家补贴的政策了,他们根本就不愿意脱贫,所以偷懒,不积极挣钱改善生活……这时候,我们急着去扶贫,我们要做拯救者,他们不但不会感恩,还会挑三拣四,认为扶贫干部要求他们挣钱是为了扶贫干部自己的业绩,甚至提要求:“某某家扶贫干部带的是什么什么牌子的饮料,你怎么就给我们带这个便宜的牌子?”或者“你不给我解决什么什么问题,我就不给你签字……”扶贫干部委屈之下,便成了受害者,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又不敢对外面人发脾气,回家便对亲人大发雷霆……他又成了迫害者。

上文苏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没有改变自己的迫切愿望,他们是真的留不住,那就随缘吧!

或者,我们可以对学生说:我现在真诚地挽留你。你若一心要走,我不留;但你若转身,就会发现我在你身后不远处,张开双臂拥抱你、迎接你。

这句话也是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的:你若要走,我欢送;你说要留,我欢迎。如此,我每次带班,流失的学生反而不多。

现实里我们常常听到某家长或老师说:我一定要把孩子的毛病改过来……

为什么很多家长或班主任喜欢改变别人呢?

其实,这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拯救者”心态的成就感。好像是:学生不让我改变,我很没有成就感,所以你一定要让我改变。

如此看来,拯救者表面是在助人,其实是在乞讨。这种助人心态介入了因果,是错的。相对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本来就是“外缘”,却把自己放在了别人“原因”位置,这不是剥夺别人生命主导权吗?这样反而让学生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让学生感觉成绩优秀与否是老师的事情。于是,学生自己考砸了,却埋怨老师没有教好。而老师因为以“拯救者”身份出现,也会觉得学生成绩不好是自己的错,学生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比如某班级一个学生自杀了,这个班主任会内疚:“我为什么没有及时跟他谈心呢?如果我当时和他谈心了就好啦……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好……他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这个责任应该由我来承担……”但是,没有谁可以替另一个人的生命负责,所以,这个有“拯救者”心态的班主任,渐渐地就会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帮助别人,连自己的价值感也会越来越低,直到抑郁甚至自杀。

我们中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性作家(名字我就不说了,总之是大家肯听都知道她),也是心理咨询师。但是现在她不再做咨询了。据说,是因为她的一个来访者者自杀了,她很内疚,内心充满有无力感……她不知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但是我们班主任们要知道。否则,不等把学生教育好,自己就先崩溃了;或者自己没有崩溃,却由拯救者转为受害者(怨天尤人)、迫害者(脾气暴躁),这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第二个随缘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度人。

经常有人在介绍我的时候说:“李老师可厉害了!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只要到了李老师班级,所有毛病都会根除……”这个说法您千万不要相信。有的学生问题很重,是十几年养成的坏习惯,我怎么可能在两年内就教育好他们?有的学生已经是严重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我一个小小的班主任怎么可能有妙招?我们必须尊重科学,医术不高却贸然给人动手术,反而会害了别人。

今天看“糖心理”的公众号,谈到近期大连14岁的蔡某杀害十岁的小女孩淇淇,作者认为蔡某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对于这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目前“无药可治”,生物学方法、包括电休克和药物治疗在内,作用都非常有限。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班主任还要怀着“拯救者”心态去拯救他们,结果必然是伤人伤己。

对于我在卢氏支教时遇到的赵老师,我给她的建议是:学生的有些问题我们解决不了,不必强求。可以给他们建议,去向专业人士求助;如果条件不允许,班主任能做的,就只有去倾听,去共情。须知,看见即疗愈。只要我们“看见”了孩子的伤痛,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安慰。他们不是找我们寻找建议的,他们只是想倾诉,只是想让人懂得自己的痛苦。因为,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同时,班主任不必把自己的力量想得很大。假如今天我只有精力和一个学生谈心,我明天可以挑战和两个人谈心,但是不要去和十个人谈心。否则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太自大了。就好像我们本来只能背一百斤,现在非要背两百斤,结果腰累断了,可能连十斤都背不动。

文章的最后,我送给班主任们克莱因的一句话:“尽管你不能帮助每一个人,但你能够对很多人有帮助。”

所以,温和、谦逊而又坚定地去当班主任吧!只是小心,莫把自己当成“拯救者”。今天,我为苏老师答疑,为很多一线教师答疑,也从来不敢认为自己就是“拯救者”,还望大家也别把我当拯救者。若能帮到大家,我就帮;帮不到大家,我随缘。

所谓“因上用功,果上随缘”,是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