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四
第四季脱口秀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不用看数据就知道比上一季还成功。并且非常开心看到周奇墨终于拿到一个只能用“实至名归”来形容的脱口秀总冠军。
决赛上徐志胜的发言,谦虚,有场面话的嫌疑,但真实。徐志胜是今年走得最远的新人,不同于过去的一些黑马,很少听到质疑徐志胜的声音。因为实在太好笑了。但回想一下,他确实只是围绕“自己长得丑”这一点杀到最后。也许这些内容还可助他走一段,但必然到来的审美疲劳到来之前,徐志胜本人应该已经有些疲惫。这种创作者的自律是天生的,尤其对有天分的人。
低门槛,名利场,各行各业的人争相涌入。有时竟然发现四五线城市线下脱口秀演出信息,可见行业到底火爆到什么程度。
这大概就是风口了吧。低门槛是脱口秀大热的原因之一,也是行业能够蓬勃的重要条件,因为给予所有人几乎平等的竞争,为这个行业源源不断地贡献人才。
除非不可抗力,就中国庞大的精神生活市场,行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这意味着竞争还会无比惨烈,每次脱口秀大会赋予新人的光环对民间无数的跃跃欲试者都是一次强烈刺激。
这对所有脱口秀演员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尤其是暂时取得一定名气的演员。因为竞争太累了。这就好比无论中外,各行业成规模的企业都因为恐惧竞争而走向拥抱权力去阻碍潜在竞争的可能。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说,既得利益集团是进步的最大阻力。
如今是笑果文化一家行业独大,且尚未出现可比肩的竞品,但笑果文化还远未到高枕无忧的地步,笑果的压力是市场更高的挑剔和期待。虽有渠道平台的优势,但内容行业理论上不存在壁垒,不会有一个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可能被埋没,除非本人不想。
相反,脱口秀这种表演方式本身注定了绝大多数演员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每个人可以说五分钟的脱口秀。每个人也都能写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800字作文,是语文课作业。上台演讲,多数人也都有过。
难就难在创作的可持续。
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在逐步丰富观众的见识。观众一直都很无情,过气明星不如狗。即便是线下巡演,撑死重复二三十场,从此旧内容也就废了。
风格如滤镜,会腻,还存在接受度问题;观点输出讲道理,特殊的言论土壤导致话题只能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家长里短中徘徊,场景和对话你都能猜到;源源不断的新人带来的新鲜感又构成了巨大挑战。脱口秀演员估计也很羡慕两首经典吃一辈子的歌手。
我从悲观的角度看待多数脱口秀演员走不远,李诞则更积极一些。《李诞脱口秀手册》这本书不止一次强调,职业道路很长,过于在乎一场两场效果容易失去让自己进步的机会。也不算行业特殊性。只是可以确定的是,没用。脱口秀演员跟所有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有韧劲的总是极少数。
《李诞脱口秀手册》不仅适合脱口秀演员看,也适合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看。尤其是与内容和创意有关工作的人。其中李诞比较自豪的读稿会是一种很重要的内容完善机制。就是内容&创意团队如何开会的问题。反正“脑暴”这个破词终于不怎么被提起。其实这种方式也是皮克斯引以为傲的传统,《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里说得更清楚一些。
李诞的脱口秀水平如何?因为他现在坐在那拍灯,线上也很少看到,难免有人好奇。李诞的水平就四个字,浑然天成。因为徐志胜,人们忽略了拍灯席上的李诞其实也是“靠脸”吃饭的。同样是脱口秀花瓶,徐志胜长得过于剧烈了,李诞就刚刚好,卡通得很正规,嘻嘻哈哈地随便说点什么就能笼罩出一个喜剧的场。这也是为什么他出了几本书分别叫《笑场》《冷场》《候场》。
不仅引领了一个行业的蓬勃,李诞还是一个兼理性和感性于一身的,聪明且极具才华的诗人和作家。所以,就没什么好评价的。气人。
大张伟节目上见谁就夸,看谁都冠军。这是工作一部分,也是综艺王必备技能。但决赛那一场终于他也说了两句真诚的评价,他说周奇墨的表演让所有其他选手显得就像是学生。
我是在上一季脱口秀大会才认识周奇墨,看一两次表演,就知道了职业和业余的区别大概是什么感觉。上一季周老板顶着“天花板”压力一路磕磕碰碰,饱受争议,这一季终于拿出几个可当场粉碎一切质疑声的精彩表演。
我看得不多,对脱口秀的见识必然浅薄,不知道职业选手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周奇墨风格寡淡,相貌过于周正老实有些吃亏,讲故事节奏不疾不徐,慢慢地把人带入一些极为日常的生活细节,在讲述和演绎之间自如切换,荒谬和可笑自动浮现。相比之下,有不少所谓炸了的表演,与内容无关,都是演员自己堆情绪点燃的,一惊一乍,很尴尬。就像用了太多感叹号的破文章。
在时代的运气之下,周奇墨和中国脱口秀行业互相成就。一个人能将某种职业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人生意义。何其幸运。